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警花追我到元朝》第一千零一十三、一千零一十四節 我們的大唐,能存在多…
“警花追我到元朝 新()”查找最新章節!
 趙慶將自己菜盆中的一根雞腿夾起來放入父親的菜盆中,“兒在軍中,每日都有葷腥,雖然多是海魚,但雞鴨肉每隔兩三天也能吃到。”

 父母都露出既羨且喜之色,軍中飯食就是好啊,竟然日日非魚即肉。這簡直是富家過的日子啊。

 難怪長子如今長的高大魁梧,渾身腱子肉。

 雖說這些年得聖人恩惠,趕跑了韃子,又是推行均田令又是減輕賦稅,大夥兒的日子好過了很多,但也就是吃飽穿暖,小有余糧罷了。要說魚肉,一月下來最多吃個三四次。

 這已經很好了。前宋時,一月最多吃上一兩次肉。到了元據時期日子就更差的離譜,別說一年到頭難以吃上一次肉,飯都吃不飽,最多不餓死。

 “大郎,我聽說,我大唐軍中夥食,是一日三餐?可是真的?”趙父給兒子倒了一杯米酒問道。

 趙慶放下筷子回答:“是真的。朝食吃麵食就菜蔬,加一個雞子,一兩豆子。午食麽,南方吃米,北方吃麵,有魚肉和菜蔬。暮食也是米面,但沒有魚肉,卻有菜蔬。”

 趙母“喔唷”一聲,“竟是真的!一日三餐,還吃的這麽豐盛,嘖嘖,朝廷養一個兵,一月光是夥食,要耗費多少錢糧呀!”

 一日三餐不說,還吃的這麽好,這真是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在他們印象中,只有大戶人家才一日三餐。

 普通農家,想都不敢想。真要一日三餐,平均一年一人還不得消耗五六石糧食?那還交不交賦稅了?

 趙慶道:“隊正以下,夥食都是一樣。每人每月夥食費八百文(0.8塊銀圓)。”

 趙父嘖嘖道:“厲害!這一年下來,一個兵就是吃掉十塊銀圓啊。”

 村中百姓,平均每人每年最多吃四塊銀圓的糧食。可一個兵的夥食費,是一個村民的兩倍半!

 夥食能不好麽?

 “當年,儂舅舅當過宋軍士卒,一月才吃三百文的糧,那還是精銳了。儂的夥食,真是比宋軍強太多。”

 趙慶喝了一杯米酒,“爹,家中為何有酒?朝廷限制釀酒,說是一斤酒需要三斤糧食來釀。我大唐糧食仍然不夠豐裕,陛下和娘娘還發愁呢。”

 弟弟趙喜笑道:“好教阿兄知道,朝廷是限制釀酒,這是大夥兒都知道的,釀酒傷糧的道理,誰不曉得?只是,朝廷是限制釀酒,卻不是禁製釀酒。”

 趙父點頭,“就是這個理。私人不得釀酒,只有專賣司買了糧食才釀造一些,縣中賣的也不多。咱家買的三斤酒,那是過年待客喝的。”

 趙慶放下酒杯,“那咱就不喝了,兒也不是客。”

 “哈哈。”趙父大笑,拍著趙慶的肩膀,“我兒怎不是客?儂為國打仗,給咱趙家漲臉,又數年未歸,就是客!”

 一家人都笑起來。

 趙慶問:“今年,咱家打了多少糧食,有盈余麽?”

 趙父很高興兒子這麽問,“均田令時,咱家分了顧氏的二十畝水田,每年兩季,今年年景不錯,共收了六十二石谷子,脫殼後得了四十石糧食。”

 糧食數量怎麽計算?不是計算帶殼的谷子,而是算脫殼後的米麥。脫殼後,起碼要減少三成的分量。

 而畝產多少石,算的卻是帶殼的谷子。所以一畝田兩石谷子,其實也就一石四鬥糧食。

 江南地區雖然能種兩季,可是早稻和晚稻的產量相差很大。較好的田,晚稻能達到兩石。可早稻產量就要低得多了。

 所以,江南二十畝水田,一年兩季能收獲四十石糧食,其實不錯了。

 當年,趙家只是顧氏的佃戶,累死累活的種了二三十畝田,交完賦稅和田租後,只剩下七八石糧食,一家人饑一頓飽一頓,只能勉強糊口而已,只差去當流民了。

 趙母道:“四十石糧食,繳納八石,自家留下十六石吃,再留下六石備荒,還能賣了十石給官府,換了十塊銀圓,買油鹽醋茶和一些必用的物事。”

 為何還要六石備荒?

 因為農戶靠天吃飯,收成受年景影響很大。是不是風調雨順,有沒有發害蟲,有沒有枯葉病、惡苗病、稻瘟,都是難以預料的。三年兩災也不稀罕,大多是三年一災。能四五年一災的地方,就已經很少了。

 豐年當然沒事,可是災年歉收,糧食就緊張了。所以農家當然要在豐年備荒,彌補災年帶來的歉收。

 這也是為何華夏古代農業比較發達,田畝數量也很大,但國家卻經常發生糧食危機的原因。

 而這也不是興修水利就能完全克服的。水利只能對付乾旱,可這風大,雨多,蟲多,病多,水利修的再好又有何用?朝廷也沒辦法對付風大,雨多,蟲多,病多啊。

 趙母繼續道:“咱家還種了兩畝旱地的棉花,一畝地的桑樹。今年的繭子和棉花,也賣了四塊錢。”

 趙慶站起來,來到儲存糧食的屋子,打開陶缸,看到滿滿的糧食。屋子轉了一圈,又看到鹽罐有鹽,油罐有油。

 嗯,屋子漏水的瓦也被換了。父母兄妹的房中,都換了新被褥,用手一摸,還是棉花的。

 一間正房兩間廂房,都沒有當年的霉味兒,也不複當年破敗潮濕的樣子。

 弟弟趙喜的屋中,還有一把普通的長刀,一張輕弓。

 妹妹趙樂娘的房中,還有一盒胭脂水粉,一個梳妝盒,上面還有小銅鏡,銅簪子。

 竟然連小銅鏡銅簪這些東西都有了。

 父母房中,還有一個上了兩把鎖的抽屜,裡面應該是銀圓了。

 好啊。

 這要換了以前,家中連銅錢都少的可憐,怎麽還能有銀子?沒見過白銀的也大有人在。

 趙慶滿心歡欣的看著家中的巨變,就這麽幾間屋子,仿佛在他眼中猶如華屋廣廈一般。

 黑犬不要錢的甩著尾巴,搖頭晃腦、亦步亦趨的跟在趙慶屁股後面,就像一個討好上級陪著上級到處視察的下屬。

 等到趙慶回到飯桌上,那黑犬再次盤在他腳下,用毛茸茸的身體溫暖主人的腳,十分殷勤。

 了解完家中境況,趙慶就更加安心了。

 很快,趙母就把話題扯到兒子的婚事上,這是必然的。

 “大郎,儂雖然當了武士,有了官身,可過年就二十五歲了。你不成家,二郎也不好成家。趁著這次回家,就把親事辦了。”

 趙慶早就知道母親在這等著自己,他微微一笑:“好教爹娘知曉,兒敘功丙等,以及報到兵部,轉過年就能提都尉銜,任職隊正。”

 什麽?

 都尉,隊正?

 那可是正八品啊,不比縣衙警堂的司警縣尉低了!

 巨大的驚喜,頓時讓趙家人高興的合不攏嘴。

 想不到,兒子從軍多年,竟然有了如此造化。

 然而,更讓他們驚喜的還在後面。

 趙慶繼續說道:“按照我大唐制度,禁軍武官正八品,就能在京師分到一處宅子,可以將家人接到長安。這次兒回來,就是接爹娘和弟妹進京的。”

 還能在長安分到宅子,讓他們住到長安,成為天子腳下之民?這,這是真的麽?

 父母和弟妹簡直不敢相信。

 不過趙父僅僅高興了一會兒,就搖頭說道:

 “我和儂娘,哪裡都不去。長安是天子腳下,那可是了不得的金貴之地,咱家都是只會種地的鄉下人,去那作甚?能乾甚麽?人走了,家中的田地怎麽辦?祖宗的墳墓,誰來祭祀?”

 ”唉,田地就是咱的命,這裡就是咱的根,族人親戚都在這裡。我年近五十,哪裡都不去了。長安再好,也不是咱老家,我們都是鄉巴佬,就不去那麽金貴的地兒了。”

 趙母也歎息道:“大郎啊,儂真是有了大出息,不枉咱隔三差五去道社為儂祈福。娘白天有臉面,夜裡做好夢,都是儂爭氣。”

 “不過,長安我們就不去了。家裡的田地還要管,根在這裡,不想動彈了,祖宗會不高興的。”

 趙喜也道:“阿兄,我只會種地,啥事也不會,去長安能乾甚?爹娘年紀大了,也要人照料。我要是走了,家裡少了壯勞力,爹娘可怎麽辦?我也不能去。”

 趙慶道:“放心就是,我每季度軍餉,就有十塊銀圓。回長安後升職令肯定下來了,每季度就能漲到二十銀圓。在長安養活一家人綽綽有余了。”

 三人搖頭,趙父道:“長安是京師,什麽都要買。我們都跟了儂去,別說田地沒人種,難道還能去長安吃白食麽?我在這習慣了,哪也不去。”

 趙慶知道父母和弟弟的性格,他們既然說不去,那是決計不會搬到長安去住的。

 事實上,不光父母如此,鄉中絕大多數的百姓,都安土重遷。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背井離鄉遠走外地。願意移民的,終究是少數。

 不勞動的日子,他們很害怕。沒有田地抓在手裡,他們夜裡都睡不安穩。

 讓農家舍棄田土,就像要文士拋棄筆墨,武士拋棄刀劍一樣困難。

 趙慶只能看向妹子樂娘,“樂娘,儂是女子,力氣小,在家中幫不上太多忙,又到了出嫁的年紀,就算在家中,也待不了多久了。儂跟阿兄去長安,阿兄有個戰友,也是武士,長的一表人才,為人也靠譜,阿兄把儂嫁與他,圓了儂的終身大事,爹娘也放心了。”

 樂娘頓時露出羞澀之極的神色,低頭絞著衣角,紅暈生頰,明眸流轉,“阿兄啊…”

 “哈哈哈!”趙父爽朗的大笑,“這個好,這個好!樂娘,儂反正要嫁人,還不如跟了你阿兄去長安,嫁給武士,總比你嫁在本鄉本村當村婦強的多!”

 趙母也高興的連說好。

 吳縣是出了名的男多女少,鄉下後生娶妻難。雖說聖人從海外遷了不少未嫁女子落戶,可是數量還是不夠,娶妻仍舊不易,打光棍的十之三四。不然,縣城中的青樓,生意何至於那麽紅火?

 本來,女兒是用來給兒子換親的。可是長子有了大出息,根本不愁娶。連帶小兒子也沾光不愁娶了,也就不用和誰家換親了。

 趙慶給妹子做了決定,“那就這麽定了。放心,阿兄處的人,不會錯!他也不敢欺負儂!以我妹子的性情樣貌,伊也不會不願意!”

 “阿兄啊…”樂娘羞不可抑,放下碗筷,站起來跺跺腳,一扭頭,就小鹿般逃回自己屋裡了。

 趙慶哈哈一笑,他哪裡看不出,妹子是願意去長安的?

 唉,女大外向,誠不我欺。

 “儂也別光說樂娘,倒是說說你自己。”趙母笑眯眯的,“娘已經為你準備了一門婚事,就等儂回來哩。”她拍拍兒子的手,“準備了兩家女子,都是本鄉的好女子。”

 趙慶也知道自己該辦婚事了。他也毫無扭捏之態,“娘,隔壁的文菜,許了人沒有?”

 “喔唷!”趙母很是誇張的一拍手,“巧了不是?儂回來可是見過伊了?是個好女子吧?娘告訴你,給你選的兩個,其中一個就是她!”

 趙母很是得意。

 自從兒子當了武士有了官身的消息傳回,本鄉有待嫁女子人家請的媒人,那是來了一撥又一撥,真真是讓自己家挑來著。

 別人家的後生,哪裡有這個風光?

 “這兩家女子,都是好的。文菜雖然是瀛州人,但長得真是惹人憐,又很是知禮。還有顧家的女子,大戶人家的女公子,識文斷字…”趙母越說越高興。

 趙慶訝然道:“顧家女子?不會是顧氏女郎吧?”

 趙父笑道:“誰說不是,就是伊。儂想不到吧,顧家女咱也能娶了!這要是換了以前,想都不要想。”

 趙父也滿臉都是揚眉吐氣的自豪神色。

 顧氏,曾是本地大戶,良田萬畝,仆從成群,千百年前就很有來頭。趙家,本來還是顧氏的佃戶。

 不光是趙家,整個滸墅鄉,總有數百家是顧氏佃戶!

 那時,高高在上的顧氏本就不會把趙家這樣的佃戶當一回事。

 然而,等到聖天子趕走韃子,坐了江山,就完全不同了。

 當時還是唐公的聖天子,一道詔命下來,就是均田令啊。顧氏的田土財產,絕大多數都被沒收了,隻留一點分給族人。

 威風好多年的顧氏,好大一個家族四分五裂,顧氏家主成了一個普通的富戶。

 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顧氏家主比一般農戶還是要富裕不少,可也是徹底敗落了。

 原本金鳳凰一般的顧氏嫡女,竟然也願意和曾經的佃戶結親了。

 趙慶搖頭道:“兒是禁軍,還是武士,娶被沒收田土的豪紳之女,不妥。就苦菜子吧,嗯,就是文菜。”

 趙父有點失望,但還是聽從兒子的話,“既是這般,那就娶了文菜。唉,這顧家女郎倒是可惜了。”

 他最中意的,其實是顧家女。不為其他,就是覺得爽氣。可如今聽說娶顧家女可能不利於兒子前程,就只能作罷。

 反正那文菜,也很是不錯。

 趙母高興的說道,“我這就去找媒人,下聘禮!”

 “娘,”趙慶提醒道,“大唐有制度,彩禮嫁妝嚴禁攀比,要是超了額,就是違道僭越。”

 “老娘曉得!無需儂提醒老娘!”趙母道,“不就是不能超過十塊銀圓的東西麽!八塊總成吧!”

 趙慶從懷中掏出一個冊子,退到趙父之前,“爹,這叫存折,上面存著整整一百銀圓,憑此折,戶口簿,身份牌,提銀號,就可到郡城大唐銀行分行提取銀圓。”

 說完,趙慶又拿出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八個漢字,“這是存折的提銀號。要用銀子時,就可去郡城取,不用時就不要取,一來放在家中不安全,二來存在銀行還有利息。”

 趙父手有些顫抖的接過東西,心中很是激動。

 一百銀圓啊。

 好大一筆錢!

 頂的上一家人幾年的收入了。

 這是兒子省下來的軍餉。

 “大郎,住在京師長安大不易啊,這些銀圓,還是你拿回去。我們在家,也夠嚼用。你在長安卻是多有用錢之處。”趙父退回存折。

 存折,他當然早就聽說過,但還是第一次見。聽說郡城中有什麽銀行,就可用這存折來存銀取銀,方便的很,而且很是保險。

 但一句話說回來,農家能有幾個銀圓?犯不著走那麽遠去存到郡城銀行。

 “爹,這銀子必須拿著。”趙慶不容置疑的說道,“兒每季都有俸祿,無礙的。咱家的宅子太老,也要花錢重新修建一個像樣的,這樣二郎也能更好娶親。還有,咱家也要修個祠堂。”

 “行。那爹就收下了。”趙慶欣慰萬分的說道。

 一百銀圓啊,乖乖了不得!

 我家也可以修祠堂了。

 “你去忠武道社祭拜一下,還有祖墳。”趙父吩咐兒子。

 …………

 唐宮今年的除夕宴,顯得氣氛有些壓抑。

 太上皇走了,太子還在嵯峨山守陵,一下少了兩個重要家族成員。

 因為喪禮,宮中也不能有什麽節日氣氛。

 李洛和崔秀寧陪著孩子們隨便對付過了除夕夜宴,賞賜了皇子公主和宮人們壓歲,就一起回到乾坤宮。

 大雪中的長安,萬家燈火,加上三千盞路燈,顯得美輪美奐。這是天下最美的不夜城。可因為喪禮,同樣沒有什麽節日氣氛,人們各回各坊,各大街道都是行人寂寥車馬稀,只有巡街的值班警士,在各處遊弋。

 “今年是我們在長安過的第一個除夕。”崔秀寧道,“想不到會是這樣。要不是義父走了,真該好好熱鬧熱鬧。”

 李洛拉過崔秀寧的手,“你的手有些涼,我給你捂捂。”

 崔秀寧順勢依偎在李洛懷裡,環顧華美瑰麗的宮室,目中露出一絲追憶,“逃犯,你知道我想到什麽了?”

 李洛摸摸女人的秀發,“你想到江華島的那個小院子,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第一個除夕夜。”

 崔秀寧抬起螓首,秋眸中泛起氤氳的霧氣,“十幾年了。我記得,那晚我們吃的是鹹菜餃子,用吊鍋煮的。你包的餃子,真醜。家裡有幾隻狐狸,外面還有兩頭牛。我怕牛冷,還給他們蓋了稻草。”

 李洛也露出緬懷的笑容,“是啊,吃完餃子,你在屋裡洗澡,我在外面給你把風。屋子四處漏風,燒著火塘也不暖和。”

 “暖和。”崔秀寧笑道,“有你陪著我,想起來一點不冷。”

 李洛沒有說話,只是緊緊抱著崔秀寧,兩人靜靜聽著殿外的風雪聲,心中既靜謐慰貼無比,又感覺到一種時空的光怪陸離。似乎,不在這皇宮大內,而是置身於蒼茫星空。

 兩人靜靜依偎了很久,崔秀寧才換了個姿勢,打破寂靜說道:“洛,你說,我們建立的大唐,能堅持多少年?會不會曇花一現,歷史又回到原點?我們真的能改變後世的歷史麽?”

 對於這個命題,李洛也不敢給出肯定的回答。

 誰知道呢?

 以後的事,只有天知道。

 歷史,實在是太吊詭了。

 不過男人還是安慰著拍著女人的背,“我們總結了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訓,基礎之牢,空前絕後。制度設計上,我們基於古代現實,已經做到最大限度的優化了。”

 “以我們的基礎,國祚應該能超過明朝。三百年應該沒問題。就是後世大唐被新王朝取代,新王朝也難以擺脫大唐的制度影響,大的方向還是不會偏離太大,不過是換了一家統治者而已。”

 崔秀寧又問:“那你說,我們能活多久?說實話,我真的很害怕自己很衰老時的樣子,我不想活的太久,太老。”

 她看著李洛有了一絲滄桑的面龐,很心疼的說:“這兩年,你沒有那麽年輕了,老的也快了點。”她忽然伸出手,仔細的撥弄李洛的頭髮,拔下一根銀絲,“唉,竟然發現了一根白頭髮,媽蛋。”

 一根白發,似乎不能說明什麽。可是,終究能令人感到歲月的力量。尤其是對於一個勤政的皇帝來說,三十五歲還沒有一絲白發,似乎也說不過去。

 “沒事,一根而已。崇禎才三十出頭,就頭髮半白了。我比他年紀大,也才一根。”

 李洛拿過自己的那根白頭髮笑道,他端詳著女人仍然美得令人驚歎的臉,還是在她眼角發現一點細密的魚尾紋。

 雖然她的魚尾紋很少也很細,不易察覺,可無情的歲月終於在這個絕色女子臉上留下了一絲痕跡。

 她已經三十五歲,就算她是後世人,遠比同齡的古人年輕,可畢竟三十五了。就算在後世又高級化妝品保養的時代,三十五歲的女明星,哪怕再駐顏有術,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魚尾紋。

 兩人都是勤於軍政大事的人,還要教育皇子公主。雖然是天下最尊貴的夫婦,可大唐初建,制度甫立,千頭萬緒的大事注定兩人不可能輕松享福。

 沒有一個開國之君是能夠安享清福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身體能保持這般狀態,已經很好了。要知道,古達男子到了四十就自稱老夫,女子四十就自稱老身,年過三十就算中年,活過六十就算長壽。

 李洛伸手摸向女人的臉。崔秀寧閉上眼睛,長而密的睫毛在宮燈下,在雪白的臉蛋上留下兩道精致魅惑的剪影,精巧的鼻翼微微翕動。

 男人的手指肚柔著女人的眼角,動作很輕柔,似乎要把那一點魚尾紋消弭於溫暖的指端。他明亮的眼神很是專注,在燈光下變得幾許溫柔的璀璨迷離。

 女人沒有睜開眼睛,只是輕啟朱唇幽幽一歎,“你發現了?有現代化妝品就好了。”

 “一點點細紋而已,知道你在乎,你最近都不敢多笑了,這不好。別想那麽多,一起變老就行了。”李洛說道,“六十多歲我就退位。還能享個幾年清福。”

 崔秀寧笑道:“人有旦夕禍福,能活到七十歲再說吧。這是古代,可沒有後世的醫療條件。後世人來到古代,未必一定能長壽。”

 “咱們早點睡覺,明天元旦大朝,要累一天的。”李洛趁她言笑晏晏,伸指在她梨渦上一點,攔腰抱起崔秀寧,往珠簾錦帳的龍榻上走去。

 “你先給我按按,我再給你按按。”女人道。

 “OK,沒問題。”男人道。

 …………

 “咚——咚——”

 第二天大早,長安皇城的大鍾就轟然敲響。

 洪武七年的元旦大朝,開始了。

 皇宮大內,天子大朝鹵簿法駕早就準備就緒,儀仗、樂隊、侍衛、宮人總有萬人,在大明宮含元殿前的丹鳳廣場上,肅穆而立。

 場面弘大無比。

 “卯時九刻到(新時製)!舉樂!”禮部尚書吳鎮樓一身輝煌肅重的禮服,親自主持元旦大殿。

 隨即,莊雅宏大的鼓樂就一起奏響。

 宮門緩緩打開,露出朱雀門外密密麻麻的文武百官。

 “元旦大殿,進宮朝賀!”

 政事堂中相林必舉,和右相楊漢明、左相崔牧、東閣太尉文天祥、西閣太尉陳淑楨、北閣太尉江鈞、南閣太尉鄭和、禦史大夫龔侃、天師府大天師鄭思肖共九人,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排,這是唐廷品級最高的九位大臣,俱為正一品。

 政務、軍務、監察、國教,外朝四大體系的巨頭,就是這九人了。

 側面,是梁、理、宋、衛四大內藩諸侯的朝貢使,以及中南天竺外藩六國的使臣。

 後面,是密密麻麻的在京官員,正九品以上,全部如果朝賀。他們一個個盛裝禮服,冠帶輝煌,整整齊齊的站立。

 “鳴鞭!”

 鞭聲一起,九大臣就率先邁步,進入高大的朱雀門,然後是九部官員。依次魚貫而入。

 千百官員在九大臣的率領下,又過了一道宮門,沿著百官進宮專用的龍尾道,浩浩蕩蕩的來到大明宮含元殿外的巨大的丹鳳廣場,按照品級在禮官的要求下昭穆有序的站立,一起仰望巍峨壯觀、氣象萬千的大明宮。

 天竺六國外藩的使臣,見到如此美輪美奐、高大雄偉的宮殿,忍不住嗓子發乾,兩股戰戰,雙腿發軟,差點情不自禁的跪拜下去。

 長安城已經給了他們極度的震撼。可是等到進入皇宮,他們再次被狠狠的震撼到了。

 和眼前這猶如神殿的宮殿相比,他們的王宮算什麽?

 根本沒有可比性。

 別說外藩使臣,就是四個內藩諸侯國的朝貢使,也被唐宮的氣勢所懾。

 果然是大唐天朝的氣勢啊。

 天下唯吾獨尊!

 含元殿門口,大內侍衛釘子般的佇立在廊下,按刀面向廣場。廣場兩側,是密密麻麻的大殿儀仗。

 廣場之上,旗幟如林,瑞獸如群,萬余人靜靜的在大雪之中等待著鑾駕。雪花落在大臣們的冠帶上,更增添了肅穆之色。

 場面恢弘無比,堂而皇之。

 “辰時一刻到!鳴鞭!”

 “嗚——啪!!”

 接緊著,一群侍衛緩緩推開含元殿的宮門,露出金碧輝煌的巨大宮殿,一張高高在上的龍椅,出現在大殿中央。

 然後,鍾鼓齊鳴演奏的《大定樂》之中,天子鑾駕終於出現。

 一對高大健壯的青牛,拉著一輛華貴的雲輦宮車,在兩個身穿陰陽太極道服,頭戴高高道冠的道官駕馭下,邁著沉穩而整齊的步伐,緩緩而來。

 雲輦宮車上,端坐著一位黑底十二章紋十二珠旈冠冕的王者。這王者白玉雲紋大帶,氣度尊貴,腰間佩劍,目光呆若木雞,悾悾渺渺,猶如神靈般莊嚴、肅穆、神秘、威嚴。

 王者的側面,端坐著一個六屏鳳冠、十二行五彩翟紋褘衣的華貴女子。這女子眉間梅花鈿,如岫出雲,風姿絕世。

 雲輦宮車前後左右,是井然有序,猶如眾星戴月的侍衛和儀仗,以及一群龍子鳳孫般的男童女童。

 天子和皇后到了。

 “禦駕到——跪迎!”

 所有人一起下拜,山呼道:“恭迎高明光世神道俊德…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二十個字的尊號,雖然都背熟了,可是要一口氣大聲喊出來,很多文臣還是憋的有點臉色發紅。

 然後,帝後乘坐的雲輦宮車,就在含元殿前停下,被宮人攙扶著一起降下雲輦,然後沿著龍首禦道,進入含元殿,升座。

 “舞蹈——”

 “跪——”

 “山呼——”

 “臣等拜見高明光世…皇帝陛下!”

 “興——”

 “跪——”

 “再山呼——”

 驚天動地的山呼聲直上雲霄, 越過巍峨的宮殿,傳到皇城,在大雪中響徹整個長安。

 PS:蟹蟹大家的支持,蟹蟹你們陪我走到這裡。明天正文就完結了,大後天番外後記完結,新書也要出來了,幾天后會發新書公告!蟹蟹!晚安!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652章 第1013 1014節 我們的大唐,能存在多久?)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警花追我到元朝》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