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警花追我到元朝》第九百八十七、九百八十八節 崔秀寧的意外之喜
“警花追我到元朝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只有進取之心和尚武之心,才是真正的長城。”

 “長城固然讓胡人南下不便,可也消磨了漢家掃蕩大漠的意志。”李洛說道,“長城要好好保護,成為千秋萬世的遺跡,但大唐不會再修建一寸長城!”

 長城到底有沒有用?

 實事求是的說,當然有用,而且用處不小。

 可是,長城絕非最好的方式,性價比不高。

 明朝修長城修了兩百年,結果呢?蒙古和滿清連年入關劫掠,連河套和朵顏衛,奴兒乾都司都丟了。可是為了修築長城,長期消耗國庫,消耗人力。

 得不償失。

 “文山先生,以你之見,先不說漠北,但說這漠南草原,就真是可有可無之地麽?”李洛問和自己最有默契的文天祥。

 文天祥道:“回陛下,漠南水草豐美,臨近漢地,自與漠北不同。其實算得上一塊寶地。自古胡人,得漠南者方有實力南侵中原。漢唐沒有治理漠南,殊為可惜。最多,也就是佔了河套罷了。”

 唐朝雖然設立了安北都護府好單於都護府,幾乎囊括了整個大漠草原和部分西伯利亞,可只是羈縻政策,並沒有直接治理,也就是名義上的統治而已。

 很多人認為,漢人佔領漠南,是因為草原無法耕種,是沒啥價值的雞肋之地,所以沒有動力長期佔領漠南。

 這就是扯淡了。

 姑且不論牛羊的肉奶皮毛了,但說開荒耕種,難道真不可以麽?

 漠南不等於內蒙古,因為內蒙古包括了漠北的一部分,靠近黑龍江的部分確實很苦寒。

 可漠南就不同了。漠南的最北端,緯度也不比遼寧高。漠南草原的緯度,與河北其實差不多,不比河北冷多少。

 草原上冬天的白毛風之所以那麽厲害,是因為胡人沒有城池,沒有房子,只能住在四面透風的帳篷,能不冷麽?

 漠南草原總不會比東北更冷,氣溫甚至比東北更高一些。漠南草原也並不乾旱,海拔也不算高,為何黑龍江能成為糧倉,漠南就不行?

 就連吐蕃高原都能耕種,漠南不行?漠南的環境,總比吐蕃高原強的多吧。

 蒙元能把耕地變成牧場,敢情漢人就不能把草原變成耕地?

 從地理條件看,漠南草原完全能成為廣袤的耕地。中原人開荒連山林都能變成良田,草原變耕地就更容易。

 東歐廣袤的草原,也不缺寒冷地帶,變成糧倉的還少嗎?

 退一萬說,就算真的不能開荒種地,那麽就不缺牛羊戰馬,不缺皮毛麽?一邊嚷嚷著缺少戰馬,皮毛價值不菲,百姓吃不起肉,一邊守著眼前的大草原不要,是何肺腑啊?

 迂腐的士大夫動不動就說塞外是“不毛之地”,胡人窮的沒飯吃才南下搶劫。扯淡。不毛之地也能養出幾十萬的草原鐵騎?胡人喜歡搶,還真不是因為餓肚子,而是強盜本性。不然的話,沒有農耕民族可供搶劫,他們還真能滅絕不成?

 這些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

 最大的理由就是,統治者的自私和短視。

 就是不敢也不願向塞外移民。就像滿清千萬百家阻止移民關外和南洋的原因一樣。害怕動搖統治,怕人造反。帝王們的眼睛,絕大多數時刻盯著自己的百姓。

 百姓移民到塞外,騎上馬,朝廷還能控制的住嗎?

 變成胡人打回來怎麽辦?

 東胡和匈奴,是不是很可能就是華夏人跑到草原形成的?

 不能讓他們到草原上去!

 趙國佔了漠南的一小部分,還統治了很多年,就能壓製胡人。結果秦滅趙,立刻放棄了趙國塞外草原的土地。

 換句話說,要是漢唐明三朝能移民漠南一百萬,開荒耕種,修築城池,怎麽可能吞不下漠南?

 到時要戰馬有戰馬,要騎兵有騎兵,要糧食有糧食,怎麽也能守住瀚海大漠,將胡人擋在漠北。

 誰規定漢人就只能種地,不能放牧?遊牧民族能佔中原這種農耕地區,適應耕種。漢人就不能佔領草原放牧了?寇可往,我不可往是吧?

 千百年來,世世代代防備草原胡人,花費了那麽大的力氣,幾次北方淪陷,漢人被屠殺。教訓這麽慘重,硬是沒想過釜底抽薪的佔領草原。這就是自私短視帶來的愚蠢。

 是由內卷造成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在內卷。

 李洛的看法很乾脆,他認為,起碼漠南草原,漢人王朝絕對是有辦法利用,也有辦法消化的。

 這麽簡單的問題,不可能沒有人想不到。只是為了控制百姓,不願意這麽乾罷了。

 晚清的時候,東北還是人煙稀少,都說是不宜耕種的苦寒之地。可是大量人口下關東後,很快就變成北大倉。

 長城固然有擋住胡人的作用,可難道就沒有阻擋百姓北遷的意思麽?

 元明清三朝禁海(元朝其實也禁海),難道其中沒有阻止百姓移民海外的考慮?

 李洛很清楚,古代統治者有多什麽自私和短視。而這種自私短視,尤其以滿清那群酋長做到了登峰造極,無以複加。

 當然,李洛也不會乾出吧漠南草原變成耕地的傻事。他只是要徹底消化漠南,甚至漠北。

 具體怎麽乾?

 開煤礦,燒磚築城為居住點,通過政策優惠移民,建肉奶加工廠和羊毛紡織廠。再派出教師支教,以點帶面慢慢來,幾十年後,草原上就有不少城池。

 到那時,草原就和胡人完全沒關系了。

 在這種措施下,移民草原的漢人,也絕無可能變成新的胡人。草原上有朝廷的駐軍,有朝廷派出的教師,有道廟祭祀,有城池官員。草原經濟也嚴重依賴和中原的貿易。

 怎麽變成胡人?

 “傳旨,長城之上的駐軍,一律撤防,無需再守,兵馬要用在刀刃上。長城沿線的官府,必須保護長城,誰要擅取長城一塊磚,就按照破壞文物罪論處。”

 “工部派人巡查長城,登記在案。哪個地方的長城找到破壞,就問責該地的官員。”

 李洛也沒忘記專門下旨保護長城。

 “傳旨,設漠南為朔州,治所。設漠北為漠州,到北海(貝加爾湖)南段為止,治所和林。北海東西以及北海之北,設為雪州。”

 一道聖旨,就漠南漠北以及後世整個西伯利亞,變成了朔州、漠州、雪州。這三州之地加起來,就佔了大唐疆土的多半!

 光是雪州(西伯利亞),就佔了小半國土面積。可是這新鮮出台的雪州西端,還在蒙元手中。

 “再傳旨,發奴隸十萬人,在朔州挖煤礦,燒磚窯。三年之內,從東到西修築九座小城,每座小城可居住萬人。十年之內,漠州也要修築九座小城。二十年之內,雪州也要修築九座小城。”

 “戶部,盡快拿出一個移民草原的優惠章程。五年之內,最少要遷移十萬人移居漠南。十年之內,漠北也要移民十萬,雪州也要移民十萬。”

 “三十年內,三州最少要有兩百萬移民,上百座小城。”

 “遵旨!”

 李洛希望,在他年老的時候,將三州徹底吞到肚中。

 這可是無窮無盡的資源啊。

 在長城待了半天,李洛就出了長城,來到無定河邊的統萬城。

 統萬城已經是塞外之城,是十六國時期匈奴夏國的都城,由赫連勃勃所建。梁師都也曾佔據統萬城稱帝。

 統萬城被宋太宗所毀,廢棄已達三百年。可是城牆和規模仍然很是可觀。

 在這個遺址重修,能省去很多的功夫。

 李洛沿著長滿荒草的台階,走上統萬城的宮城,望著遼闊的草原,心中感慨。

 後世,他和師兄薑藥,就曾經來過這裡。也是站在這個位置。只不過,如今的統萬城還算一座廢城,而後世的統萬城完全成了遺址。

 “此處建大城,可抵十萬大軍。”李洛說道。

 統萬城是河套重鎮,西北扼黃河,東南扼長城無定河。只要恢復這座雄城,就能鎮守整個河套地區。

 “傳旨,發奴隸兩萬人,修複統萬城。統萬城就改為鎮北城,劃地三百裡為鎮北郡。鎮北城便是郡守治所。”

 又多設置了一個郡,使得河套地區變成了四郡之地。

 “陛下已經到了鎮北城,是不是要回京了?”林必舉說道。他擔心皇帝要深入草原,北巡日久。

 雖然草原部族幾乎都被元廷帶到西方,可皇帝深入大漠,終究不太合適。

 李洛笑道:“你放心,朕不會深入大漠。但總要過黃河,上陰山,去雲中郡(呼和浩特)巡視一番。”

 林必舉放心了。陛下只是上陰山去雲中,那一月之內應給能回京了。

 …………

 京都長安,紫禁城。

 崔秀寧下朝之後,接到李洛傳回的聖旨,遂下發各部照辦。雖然各部主官都隨禦駕北巡,但副手都在,朝政仍然在運轉。

 她接到西征統帥的奏報,幾支大軍為了多抓俘虜,故意暫停不進。崔秀寧一一回復“知道了”。

 此時已經入夏,崔秀寧不在大明宮,而是在太液池的清風榭批改奏章。這裡湖風清清,水氣泠泠,是長安皇宮中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清風榭邊上的大樹上,夏蟬正在“知了知了”的嘶鳴。

 這是正午時分,崔秀寧有點困意,聽著知了的叫聲,筆下鬼使神差般在一份奏章上批出“知了”兩字。

 我去!少了個道字!

 崔秀寧一拍額頭,搖頭苦笑,在“知了”兩字中間加了個“道”字。

 大唐一億多人口,這麽多州,朝中和地方每天都有很多政事。每天政事堂收到的奏章,總有好幾十份,都是重要的事。這些奏章,政事堂作出初步處理意見後,都要轉到宮中禦批。

 這還僅僅是政務方面。還不算軍事和情報方面的奏章。

 可以說,崔秀寧這個攝政皇后是很忙碌的。這還是在充分向三府九部放權的情況下,不然的話,就是累死也處理不完。

 崔秀寧忍不住打了個呵欠,準備再批閱完一份奏章後,就在湖中的蓬萊閣午睡一會兒,養養精神。

 皇后陛下拿起這份奏章,卻是東州(高麗)牧鄭律的奏章。

 “臣東州牧鄭律,啟奏皇帝陛下:漢陽郡入夏以來大澇不止,連日暴雨,漢江大水漫漶,淹入漢陽…百姓溺斃於洪濤中,已過千人,流離失所者數萬。東州官糧已經調撥冀州賑濟,而東州官倉不敷賑濟之用…”

 政事堂的處理意見,是調集瀛州的官倉十萬石,從海路運到東州賑濟,然後令東州按照預防洪災疫情的章程,嚴格預防疾病。再撥款五萬元,加固江堤。

 崔秀寧思索一會兒,批閱道:“可發東州囚犯,參與修築河堤。欽此。”

 她批完這一份,揉揉眼睛,就準備去午睡。

 然而,終究是不能夠。

 “娘娘,何贇的遠航艦隊回了。”特務李織前來稟奏。

 “什麽?何贇回來了?”崔秀寧的睡意,頓時刹那間就飛到雲霄雲外,渾身都精神起來。

 “十幾前就到了松江。”李織也很高興,“估計很快就能到長安了。”

 “回來幾艘船?多少人?東西找到沒有?”崔秀寧眼睛亮晶晶的,連問三個問題。

 何贇是一個水師艦長,也是跟隨過鄭和到過南美洲的將領。兩年多前,唐廷派艦隊第二次遠航南美洲,何贇就是遠航水師都督。

 第二次遠航的目的,是尋找橡膠樹,金雞納樹,苦柯樹。艦隊共有三艘大戰船,三艘中等戰船組成,各種人員上千名。

 可是遠航艦隊一去兩年多,卻杳無音訊。崔秀寧想起來都心緒不寧,以為多半出了事。

 可是,眼下竟又回來了。這真是意外之喜啊。

 崔秀寧很清楚,金雞納樹和橡膠樹意味著什麽。就是古柯樹,也是天然的麻醉劑。有了古柯樹,華西古老的中醫就能發展出自己的外科手術學。

 中醫,要成為未來世界主流醫學。

 李織回答:“回來了六艘船,七百多人,還有兩百多人和兩艘船沒有回來。他們帶回來了一船的樹苗,都種在陶罐裡。”

 “據說,那三種樹都找到了,還帶回了不少金銀,估計總有上千萬兩。”

 崔秀寧聽了既傷心損失了兩百多人,又高興帶回了東西。

 她的神色有些複雜,“船隊何時能到關中?”

 李織道:“他們在松江港口換了韓韶的長江水師戰船,現在應該進入淮河入洛河,五日內必到長安。”

 洛水本來就通長安。所以,船隻可以從長江入淮,由淮河入洛河,再入渭河。

 這幾年唐廷搭理興修水利工程, 南北江河水水相通,水路可以從大海進入長安。

 崔秀寧道:“傳令給何贇,三種樹苗隻帶幾株入京即可。其他所有樹苗,全部運到嶺南,種植在嶺南。本宮會下令給廣州交州牧,讓他們負責栽種。”

 李織問:“老師的意思,運樹苗的船不回關中了,直接返航去嶺南?”

 崔秀寧點頭,“就是這個意思。運樹苗的船交給長江水師,讓韓韶負責運到嶺南,及時種植下去。至於何贇等遠航將士和其他船,讓他們直接回京便是。”

 “遵旨!”

 PS:蟹蟹大家的支持,今天是四月最後一天,祝賀大家五一節日快樂。這兩天實在是太忙太忙了,根本無法加更啊。嗚嗚——晚安!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639章 第987 988節 崔秀寧的意外之喜)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警花追我到元朝》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