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城本有軍士三千,近五百余人隨張宇進攻以及守備華陰城而犧牲,有近三百人不願隨張恭、張謹兄弟投效董卓,而在盧氏城外死於王方等人的屠刀之下。
而張恭、張謹兄弟離開盧氏城時,身邊只有不到兩千人,有近四百人趁奉張恭之命掠奪城內時,借機躲藏在城內而沒有歸隊。
這其中便有陳耳、二郎這一個十人隊,二郎名叫周鎮,在家排行老二,又因為年紀較小,故被陳耳等人稱為二郎。
“諸位鄉裡,某乃陳一聞,城南藥鋪陳郎中之子,亦盧氏兒郎。我等不願隨張恭、張謹二人投效賊人,故藏於城中,還望諸位鄉裡明鑒。待賊人走後,我等將差人往弘農,告知王上盧氏之難。另外,望諸位鄉裡助我等守城。”
陳耳、周鎮等人因身著鎧甲,被憤怒的鄉裡圍住,他急忙與眾人解釋,免得發生衝突,難以解釋。
眾鄉裡聽他所言甚有條理,又有人言陳耳幾人並未參與劫掠,不多時,有人找來城南的陳郎中,陳郎中願為陳耳作保,眾人便信了他的話。
不多時,陳耳又聚起一些城內躲藏的軍士,約有兩百余人。
此時,西涼軍已向西順洛水往枯樅山一帶行進,望不見蹤影。
陳耳令一名喚作閻寧的什長守城,他則帶著麾下眾人往弘農方向去,早些讓弘農城知道盧氏城遭遇的變故。
陳耳向北行了十裡,遇見了從弘農城趕來的梁宇,梁宇到達弘農城後,將消息告知皇甫嵩,又派人往華陰城給高順傳遞消息。
隨後,他便率領麾下越騎,先皇甫嵩一步趕往盧氏城,希望能截住西涼軍。
他若率軍與皇甫嵩同行,勢必會拖慢行進的速度,所以,皇甫嵩亦沒有攔阻他,隻讓他不要輕易與西涼軍交戰,拖住西涼軍的腳步便可。
梁宇收到陳耳稟報,心中大驚,怒斥張氏兄弟背主仕賊,小人行徑。然後他令周鎮與其同行,又命陳耳帶人繼續北進,將消息告知趕來的皇甫嵩與高順兩軍。
而他又聞盧氏城內情況已經稍稍安定下來,便命麾下給周鎮一匹馬,又命一隊將士到盧氏城會同閻寧穩住盧氏局勢,待劉辯率軍趕到時,將情況告知於他。
然後他調轉方向,往枯樅山、洛水交接一帶行進,追趕董卓率領的西涼軍,以及張恭、張謹率領的弘農國叛軍。
“背主仕賊,為禍鄉裡,某定要替王上殺了汝二人。”梁宇一邊怒斥張氏兄弟,一邊率軍追趕。
弘農國眾多精銳之中,也只有他麾下的越騎可以進行這種追擊之事。
而此前一直在追擊董卓的劉辯尚未出現在盧氏城的視野裡。
劉辯自從發現西涼軍休息的營地之後,又追了一日,期間隻休息了一會兒,卻也再沒有見到過西涼軍的影子。
爾後,劉辯見軍士過於疲累,便不再急於追趕,命大軍好生休息一番,故此西涼軍已趕往枯樅山,而追兵尚未感到盧氏城。
他心中還在期盼著張恭、張謹兩兄弟能夠拖延西涼軍一會兒,待他的大軍到時,以精力旺盛之師對戰西涼軍疲累之師。
然而,他心中倚仗的兩人早已投效董卓,而他卻不自知。
待他率大軍趕到盧氏城時,梁宇早已經追出多時,皇甫嵩也已經收到消息,率軍支援梁宇。
而他從閻寧口中知道張恭、張謹兄弟的所作所為之後,不禁有些頭暈目眩,若不是張遼及時攙扶,他便要摔下馬來。
枉他如此信任二人,將盧氏交到兩人手上。
張誕也趕到城門處,對著劉辯不住磕頭,言教子無方,愧對於劉辯以及盧氏百姓,願代兩個兒子為盧氏城死去的將士和百姓償命。
劉辯瞧著不遠處堆積的屍體,以及屍體邊哭泣的親屬,他將張誕扶起,言道:“張老,張恭、張謹所謂與汝無關,汝無愧於寡人,倒是寡人將有愧於汝。”
張誕聽到劉辯之言,知道他心中已打定主意要張恭、張謹兩人的性命。
雖然自己一氣之下與兩人斷絕了關系,然他作為兩人的父親,即使兩人做了滔天的罪孽,他又怎麽能說不掛念就不掛念呢?
畢竟血濃於水。
他此時望著劉辯離他而去的背影,心中竟有些期盼兩個兒子能走得再快一些,休叫這個人追上。
此刻,他是自私的,作為一個父親。
劉辯並未理會張誕的表情變化,而是來到屍體旁,對眾人言道:“諸位弘農國的子民,任命張恭、張謹兩人為盧氏官員,寡人之過。
任命兩人, 又未能察覺兩人二心,令弘農國子民枉死,令其親人灑淚,寡人之過。
此番未能將董賊拒於陸渾關以東,亦寡人之過。
寡人愧對盧氏父老。
寡人這便率軍追趕,即便追到長安,追到西涼,也要給汝等一個交代。
眾將士聽令,隨我出發,捉拿叛將張恭、張謹。”
“喏。”
爾後,劉辯跨上戰馬,率荀攸、張遼、陳忠、秦琦等將士繼續出發,向北往枯樅山方向追去。
經過方才劉辯的言語激勵,眾軍士面色肅穆,心中皆憋著一股勁,想要為劉辯赴湯蹈火。
而此時盧氏城的百姓也自發走出盧氏城,面向劉辯離開的方向跪下,為他們的王送行,場面十分莊重、肅穆、悲壯。
荀攸見盧氏城百姓如此,心中沒有想到劉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竟如此高,他如此深得人心。
而這才短短幾個月而已。
“王上,我等宜加速行軍,按腳程,義空和老將軍應該皆往枯樅山去了,然兩人兵馬定然不多,我們若去的晚了,恐兩人遭遇不測。”荀攸在腦中思索了一番,對劉辯言道。
“好,依先生之言。文遠,傳令下去,大軍要在快一些。”
言罷,劉辯雙腳輕拍馬腹,令戰馬的速度再快一些,盡快追上梁宇、皇甫嵩兩人。
皇甫元已經受傷,若皇甫嵩再有什麽不測,他真是愧對皇甫家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