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宋梟途》第274章 殊死反撲


 八月中旬,趙佶下詔書任命檢校少傅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北伐軍都統製,耀州觀察使劉光世、步軍司都虞候何灌為副統製,出兵二十萬,北上收復燕京。

 朝廷決定再次舉兵北伐,讓朝堂之上又炸鍋了——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其實——

 自從趙良嗣獻聯金滅遼收復燕雲之策開始,大宋高層關於收復燕雲的爭論就一直沒有中斷過。

 童貫、蔡京、王黼等是支持派,鄧洵武、鄭居中、李邦彥等是反對派,趙佶則完全是按他自己的心情來,可以說是想一出是一出,結果導致大宋對收復燕雲十六州一事總是反反覆複。

 蔡京後來對收復燕雲的態度忽然發生了轉變,變得很不積極。

 而趙佶又因為種種原因而變得堅定起來。

 於是,趙佶認為蔡京老了,便換上更懂他的王黼當宰相。

 現在,對於出兵北上收復燕京的是與非,大臣們又開始了激烈辯論。

 為統一思想,避免擾亂軍心和民心,在王黼的一再請求下,趙佶下了一道嚴厲詔令:妄議此事者,必罰無赦!

 大臣們大多都被震懾住了,都閉口禁言。

 不過宋朝寬松的政治環境還是讓有些膽大之人跳出來反對。

 像朝散郎宋昭,他就給趙佶上了一封言辭激烈的奏章,反對北伐。

 宋昭在奏章中說:

 “陛下自即位以來,禦戎之術實為上策,遼使之來,宴犒賜予,恩數曲盡,因此,他們懷德畏威,向風慕義,稽首稱藩,介胄之士,橐弓偃息,黔黎之民,鼓腹詠歌。

 歷觀三代以來,傾心悅服,至誠面內,莫如今日,實太平希世之盛事也。

 比者,王黼、童貫力引狂生李良嗣、董龐兒之徒,妄興邊事,致煩宸慮,遣大臣提重兵,久屯塞上,倉廩府庫為之一空,官卒民兵死之無數。

 財用尚可複全,死者何以複生?

 王黼、童貫欺君罔上,蠹國害民,罪不可赦,臣願斷此數人頭以謝天下,不惟慰安燕人之心,使之明知陛下德音,無複猜忌,謹守盟好,亦可使其余妄興邊事之奸臣賊子有所懲戒。

 李良嗣、董龐兒皆北廷叛臣,心懷怨望,故附會邊臣,撰造虛語,欲假中國之勢,以複私仇耳,實兩朝之奸賊,豈複忠義之可望哉!

 今女真剛勇善戰,席卷北國,蔡仍賊子,攫取雲地全境,力挫遼金二國,儻與二者鄰,則將何術以禦之?

 滅一弱國而與兩強為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為女真、蔡仍之利耳。

 臣又聞兩國之盟,敗盟者禍及九族,陛下以孝理天下,其忍忘列聖在天之靈乎?

 陛下以仁覆天下,其忍置河北之民於塗炭之中而使肝腦塗地乎?”

 趙佶看完宋昭的奏章,氣得拍案而起:“宋昭這個狂生,竟口出不遜之言,朕剛下旨不得妄議,他竟敢逆風而上,真是膽大包天!”

 王黼對宋昭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他向趙佶建議道:“斬殺宋昭,殺一儆百,殺雞示猴,看誰還敢如此狂妄不敬!”

 趙佶生氣歸生氣,但腦子還很冷靜,他說:“還是不殺吧,一介書生,殺之無益,將其除名編管,令地方官嚴加管束。”

 不久,宋昭便被開除公職,枷項押送海州。

 趙佶任命五十五歲的劉延慶擔任北伐軍都統製,應該說還是有些道理的。

 第一,劉延慶年紀相當,不像種師道那麽老,也不像蔡仍那麽小。

 第二,劉延慶出身於將門世家,又有多年的實戰經驗,在西北數次與吐蕃、西夏作戰,因戰功累遷鄜延路總管、馬軍副都指揮使等職。

 第三,劉延慶曾與童貫有過很成功的合作,也就是平方臘一役,就是由劉延慶出任的都統製。

 不過——

 這只是趙佶單方面的想法。

 實際上,劉延慶對於這次受命為都統製,心情很複雜。

 一方面,劉延慶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如果這次舉兵北上能夠獲勝,那麽他在軍中的威望就會超過種師道,在蔡仍叛宋的前提下,他就將成為大宋第一將。

 另一方面,劉延慶又覺得這是一場考驗——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他清楚遼軍的優勢在於騎兵,宋軍沒有強大的騎兵,單靠步兵的血肉之軀來抗擊金戈鐵馬,恐怕很難獲勝。他覺得,對付遼軍,不像對付方臘義軍那麽簡單。因此,他告誡他自己,這次出兵北上,必須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尤其在他看到趙佶給他配的兵馬之後。

 有人可能有些納悶,趙佶給劉延慶配了一支什麽樣兵馬,讓劉延慶如此憂心忡忡?

 原來——

 趙佶覺得北上的兵力不夠,便讓高俅從中央禁軍中抽出五萬人馬給劉延慶。

 可禁軍之中哪還有什麽能戰的人馬——禁軍中能戰的,其實只有金吾軍,除了金吾軍以外,其余能戰的人馬差不多都在平方臘一役之中被打殘了。

 高俅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便將此事推諉給了他的副手殿前司副都指揮使梁方平。

 梁方平接到了這個燙手的山芋之後,直接就又把它傳給了何灌。

 何灌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從禁軍中篩選出了兩萬勉強能戰的將士,又在京師的遊民(流氓地痞)中間臨時招募了二萬新兵。

 後來,也不知是誰提起,衙內軍曾隨蔡仍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可以充當此次北上的中流砥柱。

 於是,趙佶欽點梁秉聰為統製官,率領衙內軍作為主力,北上為國爭光。

 劉延慶實在是不敢想象,這樣一支軍隊怎麽打仗?

 事實上,這支軍隊上下全都沒有想過打仗的事,他們此去只是為大宋壯聲勢的,順便撈點軍功,以便將來謀個好差使,打仗的事自有西軍和其他軍隊去。

 趙佶並不知道,他給劉延慶配的這支大軍是什麽成色,趙佶只知道他又給劉延慶配了五萬大軍。

 另外,趙佶大手一揮,將所有河北軍隊全都調去北上,大致一算,他給劉延慶配了整整二十萬大軍。

 再加上本就在邊境的十數萬大軍,以及趙詡(董龐兒)、張關羽等義軍的鄉勇軍。

 這次宋軍共有四五十萬之眾,對外宣稱百萬。

 從給劉延慶配的大軍的人數上就不難看出趙佶對劉延慶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同時也不難看出趙佶對燕京的勢在必得。

 臨出征之前,趙佶在延福殿接見了劉延慶。

 趙佶說:“平定方臘時,劉卿擔任都統製立下了大功。這次北伐收復燕京,朕斟酌再三,決定再次委任劉卿為都統製,希望劉卿再接再厲,再立新功。”

 趙佶將一面旌旗、一條金槍、一件禦袍、還有一根色彩斑斕的束帶賜給劉延慶。

 同時,趙佶還賜予劉延慶“七寶”。

 這“七寶”分別是:黃金、白銀、琉璃(寶石)、頗梨(水晶)、硨磲(海貝殼)、真珠(珊瑚珠)和琥珀。

 劉延慶跪地謝恩,激動地說:“臣沐浴皇恩,衷心謹記陛下教導,定當赴湯蹈火,粉身碎骨,血沃燕山,誓將大宋旌旗插上燕京城頭!”

 如果說,今年四月第一次出兵時,趙佶並不想真的與遼國開戰,他希望能不戰而勝,那麽這次出兵趙佶的想法與上次可就大不相同了——趙佶希望這次軍隊動真格的,真刀真槍地用武力將燕京收復。

 所以,對於作戰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的軍事部署,趙佶沒再干涉——他希望童貫和劉延慶能見機行事,一舉完成收復燕京這個他們大宋已經謀劃了好多年的戰略構想。

 ……

 七月底,經過五十多天的攻打,嶽飛終於將儒城攻打下來。

 城破之後,嶽飛派人一清點,儒城中只剩不到一萬老幼婦孺,其余之人全部戰死。

 而且,在城破的前一刻,吳庸將儒城中僅剩不多的糧草焚燒一空,率領剩下的人跟金吾軍血戰到只剩幾百,直到吳庸戰死,他們才徹底放棄抵抗。

 無獨有偶,韓世忠那裡的情況更糟,他們一直打到八月初,才打下媯城。

 城破之後,韓世忠派人一清點,偌大的媯城中,只剩六千多人,而且這些人幾乎都是老幼婦孺,成年男子大多都已戰死。

 另外,韓世忠還打聽到,馬人望早在十幾天前,就被金吾軍的一窩蜂火箭給射死了,在那之後,是媯城中一個名叫“趙忠”的漢人文官率領城中之人殊死抵抗——在城破之前趙忠將他一家老小全部殺死,之後自刎身亡。

 蔡仍原以為,儒、媯兩城就是自己的盤中餐、嘴邊肉,自己想吃掉,隨時可以吃掉。

 不想,儒、媯兩州竟然這麽打蔡仍的臉,讓蔡仍終於知道,一個昔日的大帝國的臨死反撲有多可怕。

 不久前投效蔡仍的李石,曾私底下跟左右說:“兩朝太平已久,白發老人都沒見過南北兩國動用刀槍,現在忽然廝殺起來,真是叫人擔心啊。你們南人總是說,燕人思漢,其實,燕地割給契丹已接近二百年,燕地百姓與契丹皇帝豈能不產生君臣父子之情?”

 這話很快就傳到了蔡仍耳中。

 之前,蔡仍對此毫不在意,以為這只是一人之言。

 直到這兩仗打完,蔡仍才知道,李石所言不假。

 這也讓蔡仍決定暫緩武力攻取燕京,讓燕京的問題再發酵一段時間,使燕京完成最後的殊死反撲,再出兵收復燕京……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