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真沒想當救世主啊》第三百八十四章 銀河系往事(六千一百字2合1)
  全面總攻從此刻開始打響。
  太陽戰區此時已沒有多少銀河戰士,原本的雪花戰艦、堡壘艦、母艦、雙人和三人戰機也傷亡慘重,隻余下些大中型戰艦。
  以陳鋒的破釜軍團為例。
  他麾下百萬銀河戰士全部陣亡,三千九百萬普通戰士僅余幾十萬人。
  如今破釜軍團的建隊編制已不複存在,只有陳鋒的星鋒巨像代表了這個曾經存在的軍團的全部戰力。
  其他戰區與軍團亦好不到哪兒去。
  但局勢再危急,自身力量再卑微,自總攻命令下達之後的一瞬,太陽戰區剩余八大軍團同時往前稍微壓進,並持續開火。
  陳鋒已親自出陣收集到眾多情報。
  艦隊當然不會盲目的突進送死,而是先不計代價的傾瀉武器,集中轟擊最近的那艘棱形戰艦,及其附近的鏈接網格線,試圖切斷一根網格線以打破棱形戰艦相互間的能量平衡。
  這當然很難,甚至基本不抱希望,但除此之外又能怎麽樣呢?
  龐大的人類艦隊戰爭幾乎同時開火,數千萬道或快或慢的粒子流或者導彈尾焰在太空中如龐大的流星群般傾瀉而出。
  上萬座星空巨炮同時發射。
  雖然開火射擊的作戰單位分別處在不同位置,但打擊的方位卻基本位於一點。
  除此之外,大量的弦能爆破詭雷和中子碎片彈幕炮彈也被打了出去。
  這些詭雷與彈幕炮彈並未直接衝到網格前方,而是被提前引爆,目的是利用爆炸造成的衝擊與能量亂流破壞前方的暗色黑團與物理毒素,爭取把更多殺傷性武器打到棱形戰艦面前,哪怕無法命中,消耗一點鏈接網格的白色電漿能量也好。
  或者萬一能有一枚導彈衝出鏈接網格的封鎖,衝到外面去呢?
  既然導彈可以衝出去,那說明戰艦和戰機也可以。
  總得試試,總不能閉目待死。
  在戰場的另一端,逃生艦隊掌握的少量黑洞炸彈與涉粒子炸彈也終於能發揮作用了。
  逃亡艦隊裡的成員雖是或老或小,綜合軍事素養幾乎是沒有,火種艦與萌芽艦的武器系統也很弱,但局面已到這一步,與其把希望完全完全托付在別人身上,倒不如自己也奮力一搏。
  鏈接網格內的太陽戰區開始狂轟濫炸,外面的比鄰星艦戰區與巴納德星戰區艦隊也開始發起協同攻擊。
  棱形戰艦看起來是不分頭尾,但其實依然有區別。
  棱艦前面的尖端釋放白色光能組成網格,後面的尾端釋放的確是另一種能量,與球型戰艦的絲狀光束略像,但發射頻要高很多,迅速在其後方組成護盾,抵擋來自後方的攻擊。
  陳鋒也在被選中的主攻網格前四處巡睃,尋覓戰機。
  與此同時,太陽戰區、比鄰星戰區和巴納德星戰區三方的高層與技術人員們快速搭建了一個加密量子信息通道,正在快速交換情報。
  陳鋒一邊親自參戰,同時還得分心留意信息。
  他首先確定了一件事情。
  比鄰星那邊的穹頂封鎖與太陽系屏障的確是同一個。
  這邊屏障消失的瞬間,比鄰星那邊便被同步封鎖。
  這是個好消息,巴納德星尚且安全便說明複眼者手中只有這一個恆星系級封鎖器。
  但也是個壞消息,既然屏障的中心點能瞬間跨越四光年的距離,那也可能跨越四十、四百甚至四萬光年。
  這意味著銀河系中的每一片區域,都有可能突然遭到封鎖。
  ……
  技術人員那邊交換的信息量更加龐大,迅速完成情報交換與科技互通,重點在於三方各自的情報與科技發展路線。
  交換信息後,便是吸收。
  三個星區的科技發展路徑稍有區別,但差異不大,畢竟大家依然共用一套基因信息結構,相互間並未產生生殖隔離,思考問題的角度會因區域不同而出現細微差別,但總體前進的方向卻是一致的。
  兩大殖民星區並未受到Z菌的侵襲,也沒有誕生賴聞明、謝爾蓋這種超級科學家,因此兩大星區並未發展出戴森膜,也沒有重點開發單兵戰力。
  其作戰模式以製式戰艦為主,分別為雙輪戰艦與三角戰艦。
  其武器水平與戰艦性能,總體略弱於陳鋒抵達之前的太陽系戰區,但各有千秋。
  比鄰星艦隊的長處在曲率飛行動力上,可以通過持續加速達到剛好一倍光速,某種意義上,這已經是初級的真正曲率飛行了。
  能得到這項成果,倒並非比鄰星的科學家比太陽系內的科學家更聰明,只是剛好因為比鄰星系中有一個超高速自旋的特殊小衛星。
  在這衛星附近的極小范圍內分布著一種性質極為獨特的結構力場。
  比鄰星的科學家們通過長年累月的考察研究,不斷加深對這自然現象的認知,提高對統一力本質的了解,最終的成果便體現在這雙輪戰艦的初級曲率飛行能力上。
  他們將製造引擎的核心金屬材料投放到特殊力場內,經過數十年的浸泡與改性,最終製造出來的引擎性能突飛猛進。
  巴納德星艦隊的飛行動力略差,與太陽艦隊基本持平,但其能量武器的威力更強。
  區別於太陽艦隊的相位粒子和高能射線,巴納德星的戰艦主炮釋放的是一種名為奧氏射線的特殊能源,其穿透力與破壞力遠強於高能射線和相位粒子,並且彈道速度竟能達到1.5倍光速。
  巴納德星科學家之所以能開發奧氏炮,仰仗的卻是巴納德星系內一塊大型隕石。
  隕石中有一種天然礦藏,可以開采出奧氏同位素305。
  用普通的高能射線照射奧氏同位素305,可以激發出奧氏射線。
  偏居一隅的地球人窮盡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宇宙中竟能存在可在常溫下保持穩定的具有305相對原子質量的物質,也想象不出竟會有一種小行星以類似於黑洞的恐怖高速自旋卻不解體,走出去的人見到了,並將其運用了起來。
  宇宙之大,充滿無限可能。
  恆星級封鎖穹頂封鎖的不只是空間,同時也封鎖了文明走出去並看到新東西的機會,也就是眼界。
  在缺乏超級天才的情況下,兩大殖民地的科技進程能與太陽系內基本持平,除了大家同處一個科技背景的起跑線外,接觸到新的星球,見識到新的物理規則,也是重要因素。
  陳鋒見到了比鄰星殖民地和巴納德星的進步,倒是感觸良深。
  他之前隻想到太陽系屏障封鎖了空間,不讓人類往外逃,倒是沒想到科技封鎖這條思路,現在他算是明白了,的確是個絕戶計。
  理論上,被封鎖了的一級以上文明,科技水平基本不可能再爆發式進步。
  除開科技方面的東西,陳鋒還簡單翻閱了兩個殖民地在銀河系內,主要是獵戶旋臂內的探索情報。
  這兩撥遊子在走出去並生根發芽後,從未放松過對外部環境的探索。
  並且,兩大殖民地不但切斷了和太陽系的聯系,相互間也保持各自獨立。
  起初他們牢記著“去遠方,別回頭”這句囑托,既然不能與母星聯系,自然也不會試圖聯系別的成功建立的殖民地。
  雙方各自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開始向前推進,不斷建立科考站,不斷派遣出越來越先進的科研飛船。
  雖然直到現在也沒真走出去多遠,攏共也就幾百光年的水平,走得最遠的科研飛船也隻前進了不到兩百光年,連獵戶旋臂的百分之一都沒有,但通過越來越先進的探測設備,他們的視線投放得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他們也能在相隔數光年的距離之外,相對清晰的看到發生在太陽系內的事情。
  他們雖然並未親身感受到大滅絕浩劫的恐怖,但看得是很清楚的。
  兩個殖民地的人開始產生緊迫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陸續得出個確鑿結論,上百億顆恆星組成的獵戶旋臂內,竟再無第二個滿足卡爾達舍夫1級分級的文明。
  他們發現了一些外星文明,但沒有任何人具備跨恆星系的宇宙航行能力。
  他們也曾與對方發生短暫而淺顯的接觸,但這些文明對複眼者的存在完全不知情。
  再到後來,兩個殖民地各自發現了一些破敗的文明遺跡,有被摧毀的飛船、被撕裂的城市、甚至是破碎成碎裂小行星帶的原本的大型行星。
  這些被摧毀的敗落文明具備一個共性。
  無論敗落文明走的是何種發展路徑,在其滅亡時,基本都處在一級文明的邊界上,或許還差一點,或許稍微往前多走了一步。
  他們剛剛,又或者即將掌握跨恆星級航行能力時,突然就被滅亡了。
  先哲陳鋒留下的《複眼者危機》遊戲、電影,以及那本名為《鋒蕾》的名著,以及發生在太陽系內的大滅絕浩劫,與兩個越來越龐大的殖民地各自收集到的情報鏈接了起來,組成了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
  複眼文明當然是存在的。
  只不過所有接觸過複眼文明的文明都滅亡了。
  其他那些對此完全不知情的低級文明,只是連被屠戮的價值都沒有而已。
  大約在三十世紀初,比鄰星殖民地的一艘科考船有了個重大發現。
  他們找到了一艘小型逃生艦。
  這艘逃生艦不屬於人類,也不屬於任何已探明的低級文明,同樣不符合估測的複眼文明的特征。
  這個文明的科技水平等級很高,甚至幾乎接近三級文明的理論值。
  逃生艦內空無一人,就連死者殘骸也沒有,也沒有任何數據資料。
  科學家將其暫命名為迷族。
  經過嚴密的討論,科學家認為迷族很可能曾經是銀河系內的主要文明,但滅亡於複眼文明之手。
  科學家們也對比了陳鋒在影視作品中刻畫出的複眼者戰艦的材料、性能與武器,推測複眼者的戰艦的確吸收了迷族的部分科技。
  迷族本身應該是一種以金屬為主,再結合少部分有機物的奇特機械文明。
  至於迷族滅亡的時間,則在五十到一百萬年前。
  這樣強大的先進文明在獵戶臂內都悄無聲息的消失,隻留下一艘擱淺的逃生艦,複眼者的凶狠與強大可見一斑。
  自此,兩大殖民地幾乎同時做出決定,違背誓言,嘗試與母星聯系。
  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他們可以看到太陽系內的一切,但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向母星發送信號都是泥牛入海,不得回復。
  哪怕他們切換到母星的量子網絡頻道,結果也別無二致。
  這讓兩個殖民地裡的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將其歸咎於太陽系屏障,並得出新的結論。
  太陽系內的人與設備,其實看不到外面的情況。
  星空依然存在,但光線和信號均被屏障扭曲隔離,並且距離越遠,扭曲的幅度越大。
  所以自2500年後,地球文明已經無法對外面的宇宙進行真實觀察,能檢索的只有兩光年內的虛無深空,至於其他的宇宙背景,都已是虛假的宇宙環境了。
  雖然無法和母星聯絡,但殖民地相互間卻成功取得了聯系,各自快速互通有無,並繼續沿著各自擅長的方向推進科技。
  只可惜雙方距離太遠,科考船雖然能往來,但無法進行大面積的物資交換,所以各自的戰艦依然沿著各自主要的發展方向進化。
  兩個殖民地中的人曾考慮過是否要派遣科研船回太陽系附近,嘗試隔著屏障與母星交流,但因顧慮可能提前暴露信息,最終未能成行。
  一來是母星內走了另一條科技發展道路,並不比自己落後,吸收了自己的這些東西未必有好處,二來是與其提前暴露,倒不如窮兵黷武的組織起龐大的艦隊,在戰爭時刻以奇兵的形式回到戰場,打複眼者的球型戰艦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當然知道自己的艦隊如果出現在戰場,肯定會瞬間暴露殖民地的位置。
  但那又怎麽樣呢?
  敵人的艦隊都來到這附近了,本也不會空手而歸。
  與其各自等死,不如回家鄉奮力一搏。
  畢竟時間只有短短五百年,人類能做的事實在太少了,只能說能做一點是一點。
  在衝鋒陷陣的過程中,陳鋒大體掃完了這些資料。
  他有自己的看法。
  那些被殖民地視為不值一提的低級文明的科技路線和生命形態各有特異之處。
  雖然低級文明的總體實力偏低,殖民地與對方也只是信息層面的初步接觸,並未形成商貿與科技溝通體系,但陳鋒認為,以人類包羅萬象的特性,依然應該嘗試與這些低級文明加深接觸,取長補短,只要能接收其特長,將之容納入人類的自有體系,哪怕只是一個創意,都能得到巨大的好處。
  只可惜這次殖民地做得還不夠好。
  但這是非戰之罪。
  宇宙實在太大,即便只是個“小小”銀河系,半徑也有五萬光年。
  只是銀河系中的小小部分的獵戶臂,也長達兩萬多光年。
  即使以光速飛行,這路途也實在太遙遠遙遠了。
  五百年真的只是彈指一揮,什麽事也做不成。
  一千年也好不到哪兒去。
  同時,陳鋒也可以確鑿的認為複眼文明的確是目前銀河系的統治者。
  目前正在討論的三方科學家中,有部分太陽戰區的人認為複眼文明可能為銀河系內部崛起的新晉文明。
  但陳鋒不這樣看,他堅定的認為複眼者必然是來自遙遠的室女座本星系團的入侵者。
  他們在完成科技孵化後,派遣出了艦隊,抵達銀河系後掀起了戰爭,擊敗了迷族。
  然後複眼者開始用極為鐵血的風格統治銀河系。
  統治手段很簡單粗暴,派遣球型戰艦巡邏,一旦發現潛力文明便實行剿滅。
  有可能複眼者在十六七八世紀時曾光顧過地球,但那時候的地球人太弱小,不值一提。
  二十一世紀時,0.7級的地球文明原本也不該進入被剿滅的范疇。
  在第一條時間線中,二十六世紀的地球文明距離穩定的恆星系級宇航能力依然咫尺天涯。
  理論上,當時的地球人依然應該是安全的。
  從結果上看,人類文明是因旅行者提前進入高等文明的視野,隨後複眼者投放太陽系屏障以封鎖,然後派遣巡邏者(球型戰艦)實施剿滅。
  如此這般一直持續了七條時間線,在第八次時,複眼文明發現球型戰艦可能不足以應對局面,再派遣出了棱艦艦隊。
  陳鋒再根據太陽系屏障瞬間抵達比鄰星系的事實,推測出這屏障具備跨越空間的飛行能力。
  那麽理論上的事實應該是這樣的。
  旅行者二號在暗能量黑洞構建的通道中飛行了五百年,抵達了某個高等文明的面前。
  這高等文明可能是太陽屏障的製造者,也可能不是。
  還有另一種可能,太陽屏障與電子級暗能量黑洞都是複眼者從高等文明手中獲取的手段。
  然後,通過分析旅行者飛行器的特性,以及解讀裡面的信息,人類的特性、科技發展的軌跡和令人驚歎的潛力暴露了。
  下一瞬間,複眼文明啟動了最高等級的統治工具——太陽屏障,完成快速投放,同時針對性的派遣軍事力量,也就是前面七次的球型戰艦,以及這次的球艦和棱艦艦隊。
  若是以前的陳鋒理順這些思路,他恐怕依然是想當場躺平乖乖等死,但現在他已記不得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心理建設,神經早已粗大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
  反正虱子多了不怕癢,知道真相很恐怖又能怎辦呢,乾就完事兒了。
  當然,會做夢的也要學會面對現實。
  陳鋒簡單的看了下三支人類軍隊目前的戰損情況。
  很快,快到令人發指的快。
  無論裡應外合的人類艦隊如何瘋狂的發起攻擊,棱艦艦隊完全不為所動,隻撐開護盾並沿著既定的半光速不斷壓縮空間。
  甚至巴納德星的艦隊在減速後要重新跟上棱艦艦隊的推進速度都很吃力。
  網格鏈接內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人類艦隊久攻不下,只能持續後退。
  很快的,太陽戰區的人類艦隊不再往前突進,轉而不得不開始向後退卻。
  看起來轟轟烈烈的三大戰區艦隊同時亡命突襲,其實比用雞蛋碰石頭還不如。
  才隻幾分鍾過去,提速較慢的堡壘艦、星空巨炮、恆星巨炮便已被網格掃過,被分解為基本粒子。
  一個又一個戰士不得不像巢穴被毀的螞蟻般奔逃出這些大型作戰單位。
  但這些戰士身上頂多隻裝備了騰龍武裝。
  騰龍武裝的提速性能依然不足以支撐快速達到半光速。
  除了這些危險之外,漂浮在太陽系內的暗色黑團,四處引爆的涉粒子炸彈,以及輕描淡寫穿過網格空間的數千萬刀鋒螂,同樣對人類造成了巨大威脅。
  戰場空間的外圍裡,比鄰星艦隊的傷亡情況還好。
  但一小撮調轉方向的刀鋒螂卻依然給八千萬雙輪戰艦造成了巨大威脅。
  至於巴納德星艦隊那邊,棱形戰艦采取了更直接的還擊手段,再度投放出數量龐大的強化版蜻蜓戰機,如蝗群般撲向巴納德星艦隊。
  這些強化版蜻蜓戰機體型稍大,速度更快,噴薄的能量光柱顯然也具備更高能級,至於沿途甩出的物理毒素更不必多言。
  奧氏炮可以給新型蜻蜓戰機造成戰損,但無濟於事。
  棱艦體型雖小,但投放蜻蜓戰機的速度完全不輸球型戰艦。
  複眼者根本不在乎這些炮灰兵種的損失,隻源源不斷的釋放兵力,迅速蠶食三角戰艦。
  操控著星鋒巨像的陳鋒比起別人也好不到哪兒去。
  體型龐大的星鋒巨像同時吸引了超過百隻刀鋒螂的注意,陳鋒不得不保持高強度曲率運動狀態,才能避免被撕扯成碎片。
  陳鋒歎了口氣,依然沒得打。
  他得到的也不全是壞消息,方才加侖與彭中雲說複眼者在銀河系內只有百萬棱艦並非隨口胡言。
  大約在2950年左右,巴納德星的一艘執行不歸探索任務的科考船曾發回一段情報。
  所謂不歸探索,指的是自出發時便不考慮返程的探索計劃。
  不歸科考船上通常會搭載上千枚冷凍胚胎,另外還有至少七十七人編制的不歸者。
  如果有機會,不歸者可以在距離生命的盡頭還有十五年時,找一處行星落腳,嘗試培養一個新的殖民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