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矮人、甚至霍比特人都派出了使者來商討作戰事宜。
在軍事方面,艾斯德斯可是專家,他指著中土大陸的地圖,道:「如果要攻擊魔多,那麽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動手,一個是攻陷魔多西北部的黑門要塞,然後從這裡殺進去。」
「第二個方向是西邊的米納斯魔窟,這裡是一座設防堅固的大城市,從這裡可以直搗魔多腹地」
然後艾斯德斯又指了指南邊,道:「要注意的是魔多南方的哈德林,雖然上一場戰鬥中他們損兵折將,幾乎全軍覆沒,可這些人從來都不會安生……如果我們對魔多發起攻擊,他們很有可能會圍魏救趙,趁機偷襲我們的後方,亦或者是截斷我們的補給線。」
在地球上混的久了,艾斯德斯也學習起了地球上的兵法兵書,對於圍魏救趙這種專業性名詞她也依舊如數家珍。
「關於這場戰鬥,我的建議是分兵集中力量攻擊黑門要塞,同時在南方布置好防線,防止哈德林來趁火打劫!」
阿拉貢卻搖了搖頭,道:「我決定先攻擊米納斯魔窟,然後從這裡出兵攻打魔多本土!」
艾斯德斯道:「米納斯魔窟的守禦遠比黑門要塞堅固,而且從這裡想深入魔多首都巴拉多之塔,中間還需要穿過好幾處戰略要地,這種打法實在是太吃力了,所以攻擊黑門要塞才是最理想的戰略方法。」
「你不是剛鐸人,並不理解米納斯魔窟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麽!」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將軍道。
阿拉貢道:「米納斯魔窟原名是米納斯伊希爾,它本是我的先祖的龍興之地,可惜後來獸人大軍吞沒了這個城市,而後也被它們更名為米納斯魔窟!」
「身為剛鐸的後裔,收復米納斯伊希爾是我們的夙願,所以,即使黑門要塞更適合攻略作戰,我也一樣願意優先攻擊米納斯魔窟!」
阿拉貢登記才幾個月的功夫,對於剛鐸的掌控權還不是很到位,這個時候如果能收復米納斯伊希爾,足以極大地提高他的政治威望,讓他的皇位坐著更加穩固。
不管怎麽說,阿拉貢才是剛鐸的地位,而艾斯德斯只是客卿,決定權顯然不在他身上。
蕭秋雨道:「要不兵分兩路,同時攻擊著兩座城市,雙線作戰想必足以讓敵人疲於招架吧!」
蕭秋雨此言一出,所有軍官們齊齊表示反對。
「所謂力分則弱,想要攻下一座設防堅固的城池,必然會付出巨大的傷亡……明明只需要攻打下一座城池就可以侵入敵人的腹地,何必同時去啃兩座,這樣不過是白白犧牲手下」
阿拉貢道:「說的一點兒也沒錯,我們對於魔多的情報極其匱乏,他們有多少獸人大軍,這一點我們都不清楚……即使是我們已經在白城下殲滅了幾十萬進犯的獸人大軍,可誰知道魔多腹地還有多少半獸人呢?這個時候分兵作戰太過冒險。」
蕭秋雨腦子飛速運轉,他回想起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暗度陳倉、渾水摸魚等戰術,迅速制定好了一個計劃。
蕭秋雨拿著一根碳素筆指著地圖道:「依我看不如這樣,咱們先集中優勢兵力攻打米納斯魔窟,收復這個城市……攻城之後我們先不急著繼續推進,而是不斷地強化這個城池的防線,然後在這裡據城而守!」
蕭秋雨繼續道:「這樣一來,魔多方面必然會認為我們打算從米納斯魔窟出兵深入剛鐸腹地,這樣他會將所有的精銳部隊集中起來攻打米納斯魔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依據城防來防守,和敵人打持久戰,消耗戰!」
阿拉貢眼前一亮,
道:「這正是我們所擅長的!」蕭秋雨所提供的豌豆射手、尖刺仙人掌、土豆地雷、櫻桃炸彈、火焰辣椒等魔法植物都是栽種形的,沒辦法移動,所以不適合攻擊作戰……但是拿來守城,簡直是再完美不過的利器了!
蕭秋雨的筆墨不斷地畫著箭頭,紅色箭頭代表剛鐸軍隊,藍色箭頭代表魔多軍隊……兩種色澤的箭頭都集中在米納斯魔窟這個位置,意思是雙方的軍隊全部集結在這裡打消耗著。
指著圖中的箭頭,蕭秋雨道:「等戰爭持續兩三個月後,只要前線久攻不下,而且獸人兵力折損嚴重……這樣魔多方面必然會抽調各地的部隊來增援米納斯魔窟, 這樣就會造成其他地區守備空虛……這個時候,我們再抽調龐大的兵力來一場閃電戰,迅速偷襲守備空虛的黑門要塞,一舉拿下這座城市!」
「這樣以來,獸人的主力部隊都在西邊和米納斯魔窟打拉鋸戰,這個時候魔多腹地處於空虛狀態,我們可以從黑門要塞直搗黃龍,將魔多腹地所有的城市都摧毀掉,徹底斷掉魔多的根基!」
蕭秋雨的計劃說起來複雜,其實思路非常的簡單明顯,無非是在西邊吸引敵人主力部隊的注意,當敵人部隊都集中過去後,然後乘機從北面殺進魔多的腹地。
只要摧毀掉一個國家的所有城市,那麽這個國家的運轉體系立刻就會癱瘓,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當蕭秋雨這個計劃提出後,立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表示讚同,但也有持反對意見的。
其中反對派最大的一條反對理由就是:攻打一座設防堅固的大型要塞,會付出海量的士兵傷亡。
這一點,白城之戰的表現已經十分的明晰了……在剛鐸這邊主動出擊的時候,他們已經利用這白城的城防體系殺傷了超過十萬的獸人大軍。
爭執了半天之後,蕭秋雨放狠話道:「這樣好吧,到時候不需要一兵一卒,我單槍匹馬去攻破黑門要塞的城防!如果城破了,就按照我的計劃執行,否則的話,你們還是按照你們的計劃執行!」
「一人之力攻破城池,這是連黑暗魔君都做不到的事情!」一個精靈出言反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