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零章 仁心仁術(第1/1頁)
第五八零章仁心仁術
在村民們看來,夏先生有一雙神奇的手,村裡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跌打損傷的,他只要用兩個手指一摸,就知道有沒有骨折。
有骨折的,他還是用這兩根手指輕輕一捏,只聽得哢擦一聲輕響,骨頭就被接上了。
夏先生再敷上一些藥草,用四塊小木板綁好了,也就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就能好利落了,根本就沒有“傷筋動骨一百天”的煎熬。
不知道是出於對夏凱一家的尊敬還是別的原因,村人的小孩也很少到夏家玩耍。
因為夏凱建造了三座木橋,孫家村的交通非常便利,其他兩座橋,經常有小孩在橋上玩耍,但通往夏凱家的這座木橋,則很少有小孩玩耍。
就算有小孩跑到了橋上,還沒有怎麽著,就會被大人們喊走,總的來說,夏凱在村民中的眼中,還是很神秘的。
夏凱雖然是在這裡隱居,但也不能給鄰居一個坐吃山空的印象,這行醫是夏凱挑選的一個謀生手段。
但給孫家村的村民治病,夏凱從來不收診療費,甚至藥費都不收取!
這是因為夏凱給他們用的藥,都是從自家花園裡采摘的新鮮藥草,屬於自家出產的東西,符合當地不收錢的風俗。
至於醫術,村民們倒沒有要給夏凱診金的習慣,這種舉手之勞,在當地也是不提倡收取費用的。
村民們雖然沒有給醫生付診金的習慣,但感恩的心理卻特別突出,夏凱治好一個病人以後,他們總是念念不忘,經常會拿些雞蛋、臘肉之類的東西過來,表示感謝!
雖然孫家村的病人不是很多,但因為夏凱的治療效果很好,在村民們的刻意宣傳之下,方圓十裡八村,都知道了孫家村有一個神醫,因此,也有遠道而來求醫的。
在神風大6,醫生的身份地位還是相當高的,在人們眼中,甚至可以與有功名的讀書人相提並論!
因此,對醫生的稱呼也是多種多樣的,被冠以“郎中”、“大夫”、“先生”等尊稱。
醫術也被許多讀書人推誠,就算是那些以考功名為目的的讀書人,也多少都會涉獵一些醫術。
而那些自料難以在科舉上更進一步的書生,對醫術的鑽研就更深了,有的甚至把行醫治病救人,當做了另外一條出路。
神風大6的醫生,基本是不收診金的,但藥價可不低,因為病人找醫生看病就是要拿藥,醫生在看病的同時也提供藥品,因此,就有“藥無十倍不賣”的說法。
其實,藥價高也不是胡亂要價,其中包含了診金、藥品成本、炮製、切片、儲存保管等很多方面的費用。
醫生這種職業,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是讀幾本醫書就能當的,一般都是家傳或者是師徒之間的傳承,講究的是“醫者仁心”,自然有其規矩在內!
其實,藥材生意並不是暴利行業,而是以藥養醫,而且人們也習慣了較高的藥價,並沒有人會討價還價,這是與人們的消費心理有很大關系!
因為病人花了錢,得到了藥,治好了病,心裡就不抵觸,如果醫生僅僅憑兩根手指幾句話,就讓病人付出昂貴的診金,就算是名醫,也沒有太多的人上門!
也不是他們真的看不起病,而是從心裡抵觸!當然,醫藥綁到一起,也是為了藥材的地道和保證療效!
夏凱看病不收村民的費用,但也不能所有病人都不收費用,這樣就反而導致病人的不信任心裡!
病人的心理有時候非常奇怪,總覺得自己的病情不輕,如果沒有花錢或者花的錢太少,就會認為醫生的診斷不準確,對療效的影響可不小!
因此,有慕名而來的病人,夏凱也是要酌情收取費用的,對一些富裕人家,自然是要多收一些,對一些貧苦家庭就少收一些。但他們用的藥材,就是已經炮製好的飲片和丹丸之類的。
那些沒有錢也來看病的人,夏凱不收錢也是要給他們治病的,但用的藥材,也是從後花園現采的新鮮藥材。
並不是兩種藥材的療效有多大區別,而是夏凱遵循鄉俗,自己家出產的東西,按規矩是可以不收錢的!
村民們自然明白,夏凱這是在照顧他們,但他們也樂意接受這種關照,這說明自己和夏先生的關系不一般,他們在外村人面前,還是很享受自己的這份優越感的!
當然,他們也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這種優惠,村民們按照祖輩傳下來的規矩,這人情往來還是免不了的!
村裡誰家種的蔬菜水果,一旦成熟以後,肯定要第一個給夏先生送去嘗嘗鮮,久而久之,夏家近十口人的蔬菜水果,都被村民們包圓了。
村長孫樂慶就更加賣力了,因為他還肩負著家族照顧夏先生的重任!
每次他到華原城去,都要給夏凱帶來一些稀罕物件,有些是他自己買的,有的是替孫樂山帶來的,夏凱都會收下來,維持他們之間正常的人情往來。
其實,不管是鄰裡之間的交往還是朋友之間的交往,甚至兄弟姐妹之間的往來,單純的付出和一味的索求,都難以保持良好和長久的關系!
因為,在人的心底深處,都是崇尚平等的,即便是人情往來,也是需要平等以待的!
一味的施舍,並不能讓人感恩,只能給人帶來理所當然的依賴心理!
人們追求的這種平等,並不是要不勞而獲或者去分掉別人的財產,而是希望自己付出與收益大致的平等!
同樣的付出,不同的人得到的收益差別巨大,這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真意!
夏凱入鄉隨俗,與村民們禮尚往來,徹底融入到這世俗間的生活之中,心境歷練的效果明顯。
……
何元英在南山培植花草藥材,雖然有幾個下人幫忙,畢竟規模有限,隨著十裡八鄉來的病人增加,藥材慢慢有些供不應求了。
有的時候,村裡的婦女也會走過來攀談,問東問西的,何元英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解答,並引導她們也種植藥材。
搜狗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