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現在的陣型。
沿用了裡皮離職前的433。
這種陣容呢,屬於進攻型陣容。
但是如果前鋒無力的話,噪點就多了。
光打雷不下雨,甚至九十分鍾不射。
那後衛線壓力就大了。
按照國足的後衛實力,若是遇到強一點的對手,根本頂不住。
平菲律賓,輸敘利亞,都有這個問題。
友誼賽對格羅巴斯帕奇,433陣容的弱勢就暴露無遺。
當然,並不是說433不好。
只是按國足的球員水平,踢這陣容,懸。
打打馬爾代夫關島還湊合,能增加點淨勝球。
打稍微強一點的,比如越南,估計都是輸多贏少。
國足的三個前鋒,如果中鋒不夠強,或者得不到炮火的支援,啞火的可能性很高。
埃裡克森實力不錯,但身高不夠,製空權較弱。
吳磊速度還可以,但比較獨,不喜歡給中鋒喂球。
費爾南多和埃裡克森配合還行,但不知為何,中場更喜歡給吳磊傳球。
高拉特和李克來了之後才好一點。
也許是吳磊的跑位還是比較出色的吧。
因此沒辦法,埃裡克森有時候更像一名中場隊員。
他經常需要拉回來拿球和防守。
他年紀也不小了,跑啊跑啊體力就是個問題。
佩雷一直想換陣容,但接手時間不長。
也不大好動,或者沒有更好的打法。
材料就這樣了,你想弄出花來?
很難的。
現在麥恪來了,佩雷又動了心思。
改打442?
麥恪原來的位置是中後衛,把他往前移會不會更有效果?
比如他頂在高準異和布朗寧的前面,拉在高拉特或者埃裡克森的後面。
這小子可防守,也可進攻。
貌似體力還不錯,速度更是快到沒人性。
如果進攻的時候,麥恪能上去,就形成了強力高中鋒的打法。
吳磊只要多傳球,加上麥恪的製空能力。
也許有得看。
這種打法估計要犧牲費爾南多。
兩名前鋒是吳磊和埃裡克森。
費爾南多作為替補,一來可以防止正印受傷可以替換,二來加大競爭,誰狀態好誰上。
想到就做,反正還有時間嘗試。
沒有變化的一潭死水,才會沒希望。
上午國足進行了分組對抗。
剛開始,麥恪被分在替補陣容,還是他熟悉的中後衛位置。
主力那邊的中前場很快就感覺到了不同。
以往打替補都是很輕松的,這一次只是換了個麥恪。
就有一種束手束腳的感覺,非常明顯。
特別是三名前鋒。
吳磊素來戰無不利的速度吃灰了,根本趟不過麥恪。
埃裡克森在中路更慘。
本身就抗不過麥恪,高球基本摸不到,能傳到他腳下的地面球也不多。
每每有傳到位的,也被麥恪破壞或者搶走。
偶爾來一兩個二過一或者三角傳遞,在其他防守隊員的干擾下,麥恪瞬間就回防到位。
費爾南多也一樣。
所以主力這邊打得很憋屈,進攻效率不高。
加上替補隊員都很拚,不拚不行啊,誰都不願意打替補。
特別是鄭志,老隊長球技還在呢。
在他的調度下,
替補的中場打得很穩。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更多的是在替補的中後場來回強奪球權。
射門次數並不多。
還有一次麥恪瘋狂上去助攻,鄭志給了他一個落點很好的傳球。
高準異和布朗寧兩個人都頂不住。
被麥恪高高躍起一個頭球破門。
若不是跟著不久,主力那邊由埃裡克森一腳冷射扳回一球,說不定主力還會繼續落後。
半場休息之後。
主力那邊費爾南多下,麥恪替換他。
陣容變成了442,四名中場隊員是蒿俊敏、高拉特、麥恪和李克。
前鋒是吳磊和埃裡克森。
後衛線不變。
中場休息的時候,佩雷已經講解了陣容和打法。
主力那本心神領會。
替補隊少了後衛麥恪,吳磊和埃裡克森如同出了牢籠的老虎。
非常活躍,感覺很好。
主力隊基本一直圍著替補隊猛攻。
替補隊門前風聲鶴唳。
某個時候。
吳磊下底,然後傳中。
因為他看到麥恪上來了,很反常的不自己繼續悶頭帶球。
也許是“強者“對“強者“的信任?
反正這家夥不太願意給埃裡克森傳球。
落點還不錯,但也不是特別好。
但麥恪調整了幾步,瞬間甩開拉扯著他的老隊長鄭志,迎球一個甩頭。
球進了。
門將做出了撲救,可惜球速太快,救不了。
看到這個頭球,替補方的後衛都搖搖頭。
表示很無奈。
鄭志這個著名的“惡人“,都拉不動他,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麥恪進球之後,衝著吳磊就跑了過去。
一副要跳到他背後的模樣。
嚇得吳磊趕緊趴在草地上。
尼瑪,你那麽大塊頭,跳上來我那小身板可受不了。
鄭志黯然的看著麥恪慶祝,雙手叉腰,吐了口唾沫,鬱悶。
還是年紀大了點啊,若是換了年輕那時候,說不定還有機會。
現在對上強壯如牛的麥恪,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耶!
看到麥恪進球,佩雷歡呼了一聲,然後和李貼擊掌。
他很激動,這就是他想要的打法。
多了一個能防守,能進攻,能上能下的強力球員,他想要的442就完美了。
全能的“自由人“!
不但能在防守時,很好的配合後衛線掃雷;
還能在斷球之後,拜托對方的反搶,然後快速出球,將彈藥輸送給前場,成為進攻的發起點。
自由人這個位置。
貝肯鮑爾是祖師爺。
弗朗茨-貝肯鮑爾在職業生涯初期踢的並不是自由人,而是出道於邊鋒,之後踢過中場和中後衛。
在1966年英格蘭世界杯和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中,貝肯鮑爾被當時的西德隊主帥赫爾穆特-紹恩安排在了中場的位置上。
在這段時期,貝肯鮑爾曾攻破過“門神“列夫-雅辛的大門,也防死過英格蘭隊核心博比-查爾頓,顯示出了在攻防兩端全面的能力。
1972年歐洲杯,因為此前在德國國家隊踢清道夫的威利-舒爾茨受傷,威利-舒爾茨踢的清道夫仍是以防守為主。
貝肯鮑爾移動到了該位置上,由於全面的能力,貝肯鮑爾在攻防兩端成為了一個在前場猛攻的後衛,後場防守的前鋒,同時成為了球隊攻防的重要樞紐。
最終率領球隊打出了一屆精彩絕倫的比賽並最終捧杯。
1974年世界杯,也正是憑借貝肯鮑爾在自由人位置上的出色發揮,西德隊在決賽中擊敗擁有約翰-克魯伊夫的荷蘭隊加冕世界杯冠軍。
二十世紀中葉,國際足壇陸續湧現了許多出色的自由人,或是已經具備“現代中衛“雛形的攻擊型後衛。
如英格蘭人博比-穆爾、意大利人蓋塔諾-西雷阿、弗朗哥-巴雷西、荷蘭人路德-克洛爾、羅納德-科曼、德國人洛塔爾-馬特烏斯,以及被認為是最後一位自由人的馬蒂亞斯·薩默爾。
完全形態的自由人是全場的指揮家,集出眾的大局觀、意識、腳法、領袖能力等於一身,真正掌握著球隊攻防兩端的方向和節奏。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意大利將鏈式防守與清道夫推向巔峰。
受到荷蘭人全攻全守打法的啟示、薩基創造出區域戰術理念。
九十年代,薩基和荷蘭三劍客一起開辟了一個屬於AC米蘭的時代,自由人這個位置也隨之漸漸消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幾個規則的變更加速了自由人的消亡,即1990年世界杯將越位規則修改為平行不算越位,以及1992年禁止門將手接腳踢回傳球。
這樣的變動使自由人不但沒有必要,更成為防線上的累贅。
後衛位置過於靠後使得對方容易從兩邊找到空擋,現代球員的速度和爆發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一旦兩邊被穿透,拖後中衛顯然無法兼顧對方的持球球員與包抄球員。
而區域概念普及後,球員的區域專項素質更加重要。
全能型人才產量本就小,現代足球的比賽節奏也越來越快,要求一個球員在如此快節奏的比賽中全場飛奔簡直是不可能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因為佩雷有了麥恪這個怪物。
他並不是讓麥恪重返老概念的自由人,而是變種的“自由人“。
根據這場對抗賽來看, 麥恪體力很強,他可以在現代足球的快速節奏下存活到最後。
他的速度和爆發力完爆其他球員,全程飛奔不再是夢想。
而且他真的能防,也真的能攻,也能給隊員做球。
當然,現在的麥恪也許比當年的貝肯鮑爾差一些,但他才十七歲啊。
再說了。
亞洲的球隊遠遠沒有歐美強,他佩雷的任務是橫掃亞洲,進世界杯就夠了。
沒有人要求他小組賽出線,或者奪冠那種虛無縹緲的目標。
“新自由人!“
這是葡萄牙人對麥恪在國足的定位——完全自由的球員。
就是你想幹嘛都行,別射自家球門就好。
他認為麥恪會勝任這個位置和這個位置的要求。
不要求所有的進攻和防守都由他負責發起,只要能助攻能掃雷就行。
他在格羅巴斯帕奇,前面可是清道夫的猛人馬特烏斯。
馬特烏斯是誰,他可是貝肯鮑爾的“衣缽傳人“。
一脈相承的自由人。
也許麥恪會學到不少東西吧。
佩雷是這麽想的。
“李,麥恪的這個位置,新自由人,你認為如何?“
李貼表示讚同。
最後的比分是,4:0。
主力隊大勝。
麥恪後來還接到蒿俊敏的角球,梅開二度。
另外兩個球都是麥恪快速插上,接到蒿俊敏的過頂傳球之後。
迅速擺脫對方防守隊員,然後助攻中路。
由吳磊和埃裡克森分別完成最後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