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的話,陸青最希望的,當然是能夠等到自己正兒八經的突破到了洞虛層次,再來打。
這樣一來,把握當然是最大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秦國幾乎是踩著大燕底線的行動,仍然是被容忍的。這些年來,燕國不斷的加強了對於晉梁楚三國的支持,各種物資上的貿易,從未斷過,反而再更進一步的加強。甚至,不斷擴充人手的錦衣衛,也派出了相當一部分的力量,進入到戰事最為激烈的晉國,直接參與秘密戰線,與秦國人進行鬥爭。
但是,秦國人仍然在不斷的加強邊境軍事行動的力度。
並且,通過對於秦國之內的、他們的戰備情況的調查,也顯露出了差不多類似的情況,他們已經差不多做好了開啟全面戰爭的準備。
當然,燕國這邊也差不多。
理性看待,燕秦這場大戰,恐怕已經拖延不了太久的時間了。
但還是盡量能往後拖就往後拖,畢竟,被當做戰場的地方,不是自己家。
然而,這個所謂的‘拖’,那也是有底線的。
小規模的戰爭,暫時還可以接受。烈度還不算高,軍隊的規模也不算大,法相或者更高級別的修士,還沒有出現。
而一旦規模更進一步擴大,那燕國必插手。
實際上,燕國的軍團,都已經準備好了。
而這個底線,燕國也已經明確無誤的公告天下:
一,晉梁楚三國,有任意一國,損失完整的一個州的領土。
二,秦國出動正式的軍事集團,或者所有偵查到的、侵入三國境內的秦國修士數量,超過萬人。
三,秦國法相出現在戰場上。
這三條底線,只要有任意一條被觸碰,那麽燕國就將會直接參戰。
同時,在這十幾年、二十年的時間裡面,中部三國,也逐漸在態度上倒向了燕國。
這當然是有現實因素的。
最起碼,燕國一直以來,都沒有在東部,給予他們什麽軍事壓力。哪怕是雙方之間有過戰爭、衝突的楚國,也是一樣的。
甚至,在秦國給予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燕國還在不斷的給他們提供支援。
他們當然知道這是為什麽,燕國也未嘗有什麽好心眼,但他們又有什麽選擇?除非願意像是蜀國一樣,成為秦國的附庸,否則的話,那也就只能硬著頭皮頂著了。
一開始,他們其實還是對演過非常的警惕的,擔心燕國在東邊同時捅刀子,跟秦國一起將他們瓜分。但到了差不多現在的情形之下,這個擔憂,基本上已經被放下了。
不是什麽覺得燕國可靠,而是實在沒辦法了。三國的使臣,尤其是被直接侵入得厲害的晉國使臣,不斷的在燕都活動,希望能夠說動燕皇陸朝熙,能夠盡早直接出動軍隊,來參戰。要不是他沒有什麽途徑,去接觸陸青的話,他們早能把陸青給煩死了。
不過,現在誰都知道,距離真正開戰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秦國踩在燕國的底線上,並且必然將會踏過,只是時間問題。
但真當這一刻來臨的時候,仍然還是顯得非常突然。
秦國,忽然動手了,而且這一動手,就是雷霆之勢!
刹那之間,五位法相高人,被集合起來,帶領著一支數量在七八千左右、並不多但卻非常精銳的部隊,高速切入到晉國之內。
大晉在兩天之內,就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晉國之內,
原本就僅僅只有兩位法相層次的修士而已,這一戰之中,直接損失了一個。 死去的那位,在秦國剛剛動手的時候,就察覺到事情不對勁,然後馬上就開始跑路了。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他就算是留下來,哪怕靠著晉國的軍隊,還有靈脈的防禦,也不太可能抵禦得住五位秦國法相的進攻。與其在此死戰,不如存留有用之身。
然而,哪怕是他跑得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然而,他還是沒有能夠跑掉。先是被纏住,然後遭受圍攻,當場戰死。
而同時,晉國布置在前線,準備與秦國進行抗衡的一支包含了三萬修士的大軍,也在這一場戰爭之中,全軍覆沒。
這一場戰爭,讓晉國頗有些傷筋動骨。
他們倒還不至於,因此就喪失抵抗能力了。晉國,多少也算是原先的九大仙國之中比較強的一個,並且在過去這些年間,局勢本來就不怎麽太平,他們當然也是在好好備戰的,整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已經盡量的被發掘了。戰爭繼續打下去,他們召集起來一支數十萬人的修士軍團,也不成什麽問題。
然而,高級修士的數量,總歸是有限的,並且也是沒有辦法在短期之內壓榨出來太多的。
戰死一位法相,這樣的損失,是極為巨大的。
更何況,秦國集中如此之多的法相修士出現在戰場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度危險的訊號,也給晉國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消息傳回之後,晉國緊急調動所有能夠調動的力量,放棄外圍一切的領地,能撤回來的就撤回到晉都,以作防守;撤不回來的,接到的命令就是在原地,尋高級別的靈脈去集合,盡可能的戰鬥,盡可能的拖延秦國大軍的前進,為後方糾集起更多的防守力量,來拖延時間。
當然,晉國高層也非常清楚,這場戰爭,如果僅僅依靠自己的話,是絕無可能勝利的。
他們也從來都沒有抱有過這種天真的想法。
晉國的外交大使,已經在各處盡力的活動了起來。
梁國、楚國的反應也非常快。
他們跟晉國之間,那可是真正的唇亡齒寒。早在幾十年前,他們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互相之間已經簽訂了攻守同盟協約,並且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面,聯系的越來越緊密。
只不過,他們想要快速支援到晉國,其實很難。
楚國是離得很遠;梁國倒是比較近,然而,大梁的西部邊境,可也是全線與秦國接壤的。如果他們派遣了太多的力量,支援到晉國,那或許確實能夠給晉國大幅度緩解壓力,然而,誰又敢保證,這不是秦國在聲東擊西?
萬一,調集走了太多的力量,去支援晉國,導致自身國內的防禦陷入空虛的狀態,然後秦國再次糾集力量,大舉入侵,那梁國自己可也是扛不住的。
實際上,至少十萬秦國將士,這個時候,正囤積在梁國的西部邊境上,並且也同樣有高級別的法相修士率領。雖然不知道具體大秦安排了幾個法相,然而,梁國一共也就三個而已,真不敢撤走太多。
而在這種情形之下,晉國能夠依靠的,顯而易見的就只有一方了:燕國。
大燕,也絕對不可能坐視晉國滅亡的。
晉國的位置,就在燕國的西邊。兩個國家之間,就隔著北荒森。更何況,現在的北荒森,可不是過去的那妖族生存的荒蠻之地,北荒森的妖族被清掃過了一遍之後,晉國、燕國都大肆進入其中,開發這片地區。雖然,由於這片區域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人類用了上百年的時間,都沒有能夠完全的將這片地區給開發完全,但晉國、燕國之間,也勉勉強強可以算得上是接壤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晉國失守,喪失抵抗能力,那麽秦國的大軍,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入侵到燕國本土。到時候,飛雲州、錦州、雪州、冀州,全部都會暴露在大秦的兵鋒之下。
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
被入侵,那還不如主動出擊。畢竟,拿別人的國土當做戰場,總比自己的國家變成戰場要好很多。
不過,這件事情,燕國多少還是有所準備的。
雖然,秦國的動作非常快,攻勢如雷如火,但總歸大晉是一個大國,面積很大,而且也並不是絲毫沒有抵抗能力的。只要稍微多拖延一些時間,應該是能夠拖延到燕國大軍支援到位。
第一批被派出的燕國軍團,數量也不算太多。
畢竟,秦國人突擊的部隊,數量同樣也不多。秦國人的進攻,最可怕的地方,還是在於那五位法相修士。
而這一次,大燕的支援部隊,也直接派出了四位法相。
惟雲、陸茗朝、鄭宇、藍諾行。
鄭宇是原本魏國的宣武侯。他跟前魏國大將軍夏滄的態度,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夏滄是大魏皇族的忠誠臣子,在魏國皇室被降為王族,並且幾乎喪失了一切的政治權力之後,夏滄雖然沒有再繼續跟陸氏作對,但也基本處於隱退的狀態,不問世事了。
他這種態度,陸家也基本上聽之任之。雖然指使不動,但至少不搗亂。更何況,沒事他偶爾還是會去解決一些太古時期遺留下來的時光碎片,對於陸青來說多少還是有一些用處的。
不過,宣武侯鄭宇,就不太一樣了。雖然,他也有一段時間的糾結期,不過最後還是被勸服,願意為燕國而戰。
這一番,四位法相,帶領五千名被精挑細選出來的燕國將士,向西支援,幫晉國撐住局勢,問題應該是不大的。畢竟,算上晉國本身還存活的那位法相,一共五人,在頂尖戰力上,雙方就已經相差無幾了。
更何況,在燕國大軍之中,還有一個大殺器的存在——‘神鷹號’空中堡壘!
陸朝熙在海底,見識過波完搞出來的海底戰艦之後,一直心心念念的空中版,終於是被搞出來了。
這一番,他幾乎是將燕齊吳魏這原本的四大仙國中,最為出色的一批陣法師、煉器師,都給集合了起來,花費了這麽多年的時間,在有現成的技術作為藍本的情況下,通過改良手段,終於造出了能夠在天空之中遨遊的空中堡壘。
這種空中戰艦,戰鬥力非常強大。六七位元嬰修士,坐鎮其中,在防禦力上,可以硬接法相修士的全力攻擊;本身的攻擊力,也足以對法相修士造成嚴重傷害。
當然,雖然攻守兩端,能夠達到法相層次,但這可並不意味著一艘空中堡壘,就能夠與一位正兒八經的法相修士對抗了。
法相的能力,可不簡簡單單的只是攻擊與防守而已。空中堡壘的攻擊力,雖然可以威脅到法相修士,然而一個正兒八經的法相修士,在沒有別的干擾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會被空中堡壘的攻擊直接命中的。 他們大可以,憑借更為靈活的姿態,來應對這種空中戰艦。哪怕空中戰艦的防禦力很強,能擋住好幾下法相修士的全力出手,但多花一些時間,總能夠將其拆掉。
甚至更進一步來說,他們還大可以放棄掉法相之軀,以常人的姿態,想辦法進入到空中戰艦的內部。
拆這種空中堡壘比較費力氣,但是進去把操控空中戰艦的人給殺光掉,那可不算是什麽太難的事情。
然而,這並不代表這種空中戰艦就沒用了。
這些東西,更大的價值,是在於與己方的法相,協同作戰,這樣一來,就能夠切切實實的對敵方法相,造成非常大的威脅了。
另外,其在沒有法相高人存在的常規戰場上,那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炮火轟鳴之下,常規的修士軍團,根本抵禦不住,也休想通過常規手段,反擊攻克這種空中戰艦。
總之,大燕的計劃,看起來是比較靠譜的。
通過這支軍隊的支援,最最起碼,協助晉人,把他們的首都給守住,不會存在什麽問題。甚至,說不好,一波反擊,還能讓秦國人好好的喝上一壺。
要是能夠將這支入侵的秦國精銳部隊給重創,那肯定是很有價值的。尤其,要是能夠在這場戰鬥之中,抓住、消滅掉一兩個秦國法相,那更是會對未來,雙方之間的全面戰爭,帶來很好的正面影響。
然而,想得是很美,危險卻來得也很快。
整支支援部隊,剛剛離開北荒森,向西行了沒多久,就遭遇到了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