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覆少年從軍,在對蒙古人的戰爭中屢立戰功,據說頗得戚繼光賞識,號稱北地之光(曹向丘表示壓根沒聽過這號人),膝下三子,能文能武,曾被遼東總兵李成梁稱讚為山海三虎(遼東之虎曹文詔之子曹向丘表示壓力很大,以後他想取一個名震古今的稱號估計只能叫遼東響當當了)。
拿著從東羅城買來的張師覆資料,曹向丘只能用哭笑不得來形容現在的心情,這種自我營銷手段看的他是一愣一愣的,要不是自己懂點歷史和數學,可就真被張師覆這張履歷給騙了。
戚繼光在萬歷十年就被調離了北地,去廣東修養身體,如果張師覆真的在戚繼光手底下當過兵,且被戚繼光誇獎過,那現在最少也要六十多歲了,依次推斷,他的三個兒子應該也四十歲左右。
而李成梁萬歷十九年被罷免遼東總兵,萬歷二十九年再度出任遼東總兵,在萬歷十九年前,張師覆的三個兒子能被李成梁稱為五虎,那至少也得都十六七歲吧,這樣算起來,那現在的張師覆豈不是八十老叟了?
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矛盾,估計是張總兵想往臉上貼金,就把萬歷年間最有名的兩個總兵拉出來過了一遍場。
至於萬歷二十九年之後,李大人哪裡還有閑工夫管提攜後輩,他自己最出色的兒子都戰死沙場,張師覆要是真的不要臉去找李成梁點評一下自己的兒子,李大人肯定讓他站著進來躺著出去。
“東家,我還從其他商人那裡打聽到了張總兵的一些小道消息。”曹向丘畢竟年齡太小,很難獲得其他人的信任,因此方明鏡就成了他的代言人,替他出去四處打聽消息。
所謂的小道消息基本就等同於壞話,這也很正常,張總兵理財有道,這些商人一個個被宰的痛不欲生,怨念頗重,背後自然講不出什麽好話。
因此他們對於張師覆都有一個明確的稱呼——佞幸小人,這是很多商人的共識,張師覆能夠在山海關穩坐釣魚台,就是因為他非常會討好皇上,以及皇上身邊的太監。
從萬歷四十年開始,張師覆就通過司禮監的太監開始向皇帝送禮,據說手筆極大,山海關從薊州鎮拆出來,單獨成為一鎮和張師覆的鑽營有很大關系。
朝中很多大臣都看不慣張師覆這種小人,參他的人非常多,可張師覆就是屹立不倒,穩如泰山。
你要問為什麽,萬歷皇帝雙手一攤,他給的太多了。
至於為什麽大臣看不慣張師覆,一方面是文官對於武官的天然鄙視和提防,戚繼光就是一個佐證,張居正死後沒了靠山的他立刻被文官參到了廣東看海,另一方面是張師覆賺的錢都是這些文官的血。
比如之前白掌櫃所在的百草堂,明面上是白家的產業,可實際上白家隻佔四成乾股,剩下六成乾股都掛靠在某位三品大員的表弟身上,這種現象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的,而這些商號在山海關每年都要給張師覆上繳大筆年費、手續費、中介雇傭費,這就是明著在吸血。
所以張師覆才會被京中大小官員噴的不成人形。
張師覆自然也清楚這點,所以他除了送萬歷銀子,還送了其他人銀子,比如王安,比如泰昌帝,比如天啟帝。
投資要趁早。當年泰昌帝就是一個冷灶,天啟小皇帝更是冷的結冰,但張師覆愣是送到了胃,反正沒人知道他是怎麽能連續獲得萬歷、泰昌和天啟三個皇帝的信任,穩坐山海關總兵的位置。
泰昌帝駕崩後,
牢牢掌控朝政的東林黨人曾經對張總兵發出過彈劾,直接說他不宜久居北地,應仿戚繼光例,調任南疆,本來這件事在大家看來十拿九穩,整個朝堂都是東林黨的,內閣首輔是,兵部尚書是,所有言官都是,連小皇帝都是他們扶持起來的。 可張師覆用事實告訴他們,有錢的確可以為所欲為,而舍得在皇帝身上花錢,那就更可以肆無忌憚,他燒冷灶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不管是太監頭子王安還是天啟皇帝,都沒有理會這些文官的彈劾。
甚至王安還悄悄傳話給首輔葉向高,讓他們不要繼續彈劾張師覆,葉向高不解,王安就說了一件往事。
大家都知道,泰昌帝在皇太子期間一直不受萬歷帝喜愛,每個月的用度都缺斤少兩,在萬歷四十年冬的一天,天寒地凍,太子府斷了煤,天啟帝凍得哇哇大哭,太子府一大家子人都沒有辦法,想要借錢都沒地方借。
多虧了當時在京師做生意的張師覆二兒子張忠君, 直接送了三車煤炭,這件事情給泰昌帝和天啟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張師覆才能歷經三朝榮寵不衰。
當然,王安其實並沒有說全,第一,三車煤炭,表層是煤,可下面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雪中送炭可比不上雪中送炭加送銀子。
第二,因為這件事,萬歷帝曾經直接讓東廠抓了張忠君,還差點要革了張師覆的職,多虧了司禮監幾位公公仗義執言(一句話一萬兩白銀),這才保住了張師覆與張忠君這對父子的性命,這件事情泰昌帝和天啟帝都知道,患難見真情。
第三,從萬歷四十年起,張家年年送煤,並且越送越多,這麽體恤皇帝,聽話懂事的臣子,天底下哪裡去找?
遼東戰事緊張,內庫的銀子嘩嘩往外流,如果沒有張師覆每年的進貢,泰昌帝和天啟帝恐怕也舍不得那麽大手筆的向外砸銀子鞏固邊防。
聽到這裡曹向丘不由得扶著額頭,不由得在心裡感慨了一句狗日的,這位張大人真的是個奇人,像曹向丘,現在想送給張總兵禮都不知道怎麽送,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山海關,要是到了京師,去投資崇禎,估計連信王府都找不到。
“東家,恕我直言,只能入關兩三個人的話,咱們就沒必要去了,人太少到了京師也沒辦法采購貨物,還不如直接回錦州,繼續采購貨物。”方明鏡在商言商,直接去京城沒有什麽收益,更像是滿足東家個人的好奇心,與其浪費這個時間,不如讓商隊多跑幾趟,有錢腰杆子才能硬起來,這位張總兵算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