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鹿鼎外傳之大帝傳說》第86章 鄭經俯首台灣歸統(上)
  通過此次的大封文武,讓這些緊隨王府腳步的人員和家族,都獲取了足夠的名譽和利益,既肯定了他們多年以來的努力追隨和堅持,也為以後的奮鬥提供了動力,眾人也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一時間王府上下歡聲一片,士農工商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為複興大業添磚加瓦,力爭取得更大的功勳,獲得更加顯耀的權位。

  隨著大明太子朱慈煥登位監國的消息傳開,一時間天下震動,無數好事之人奔走相告,各方勢力紛紛側目,高興的、憤恨的、沮喪的,各種心思之人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其中對明廷及沐王府恨意最深的,自然是清廷諸人了。從康熙和孝莊,到嶽樂傑書等親貴,滿朝文武,還有諸位供奉等等,都對沐王府接替鄭家高舉大明旗幟十分忌憚,很顯然,他們已經發現,以前一直忽視的落魄公子如今已經成長為一顆參天巨樹,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能輕易對付了。現在這些人都十分後悔,沒有在對方成長起來之前,全力將其扼殺,錯失了絕佳的機會,終於釀成今日的惡果。

  而高興之人,自然是天下間還心懷大明的那些遺老遺少、熱血志士,本以為這天下將落入清廷韃子之手,已經難以挽回之時,忽然間吳三桂起兵造反,而且兵勢浩大。可惜吳三桂此人名聲太差,所以難以獲取多數人的支持,不過沐家的風評還是很不錯的,如今有他們站出來挑起抗清大旗,大多數人都是能夠接受的。至於說什麽朱三太子,大家都明白這不過是個虛名和吉祥物,沒有人會認為這個廢柴太子真能完成複興大業,這天下還是要指望那位年輕的郡王了。

  在這種局面之下,不少的志士紛紛展開行動,南下投入到了沐家軍的旗幟下,為自己的那份理想而奮鬥,當然也有人還在繼續觀望,想著要等局勢再明朗一些後作出決斷,這樣作雖然保險,可是卻錯失了真正進入王府核心的機會,後來能夠左右帝國局面的大家族,都是在朱三太子正位監國之前,就加入到王府中的舊臣,他們顯然更得沐劍聲和皇室的信任,受到了長久的優待。

  不過在客觀上,這些人的加入還是對沐王府實力的提升,產生了不小的作用,也讓沐劍聲看到了人心所向,決心借此良機,迅速的清除內患,一統朝廷政令,而眼下在台灣的明鄭小朝廷,就成為了沐劍聲必須要盡快擺平的目標。

  為此沐劍聲請監國正式下詔,晉封台灣的延平郡王鄭經為少保、文華殿大學士,並宣召進京覲見。隨後在這道旨意下,沐劍聲於八月中秋之後,率領主力水師艦隊和第二分艦隊共萬余人,戰艦七十余艘,護送大小商船百余艘,運載精銳陸軍八千余人,出發前往台灣,‘邀請護送’前任監國朱術桂和鄭經等明鄭要員,進京覲見新任監國。

  這實際上也是一場針對台灣小朝廷的征伐之戰,而沐劍聲這樣作也是迫不得已。由於眼下北方的戰局陷於焦灼狀態,而王府實力的提升又需要時間,為了能夠盡快扭轉東南戰局,那麽自家和明鄭必須盡快統一號令,才能減少內耗,提高效率。而此時明鄭的主力二劉大軍屯於粵東,急切間鞭長莫及,鄭經另外一部兵力困頓於泉州,澎湖和台灣本島兵力極其單薄,正是自家一舉平台的絕好機會。

  在經過了一天的航行,八月十七日午時,水師艦隊到達澎湖近海,此地目前駐扎了一支台灣艦隊,有大小船隻三十余艘,主將是與沐劍聲有一面之緣的賀大綱。眼見沐王府大軍抵達,

此人還算有點眼光,比較明白眼下時局,下令手下不必抵抗,大開城門,迎接沐家軍進城,隨之率全軍投效了沐王府。沐劍聲隨後派駐了一部分人手駐防此地,並將賀大綱的水師也合並進來,另外立即授予此人水師副將之職,隨身參讚軍務,也算是提拔重用了。  八月十八日,沐劍聲大軍到達台灣承天府近海鹿耳門外,派使者攜新任監國的詔書和勸降書信,前去面見朱術桂和鄭經等人。

  當聽說了崇禎皇帝的三太子朱慈煥,在廣州城登位監國之事,台灣文武大臣多是不信,許多人首先就質疑那朱慈煥的身份,不過眼下沐劍聲大軍壓境,卻也不由得他們不屈服。同時,沐王府之前已經暗中作通了一些明鄭大臣的工作,這些人趁機蠱惑眾人,煽風點火,直言目前沐王府水師勢大不可力敵,而且對方擁立朱三太子上位也是合情合理,台灣朝廷不能逆潮流而動等等,讓朝局頓時更顯混亂。

  就在鄭經拿不定主意時,監國朱術桂首先就撂了挑子。通過智化大師牽線,他早就與沐王府多次有過聯系,而且已經私下派貼身太監前往廣州,確認過朱慈煥身份的真實性。他早就明白大勢已去,於是開口聲言自己年事已高,已無力繼續履行監國重任,既然現在三太子已經登位,那麽正該迎沐王府大軍入台,然後兩家合力,眾人一心,抗擊滿清,光複大明江山雲雲。

  朱術桂這麽一搞,立刻將鄭家置於尷尬的地位,有心想不奉詔,卻會留下口實,如果就此奉召,那麽祖輩幾代人的心血就此東流,因此再三躊躇,無法下決心。關鍵時刻,還是陳近南站了出來,他勸解眾人說道:“各位大人,在下有一言,請各位思量。就是眼下的局勢,如果沒有沐王府的大軍進佔粵中,那麽若是尚之信與清兵合流,兩位劉將軍勢必三面受敵,各位客觀的想一想,他們到底能夠堅持多久,一旦清兵打敗吳三桂,則我台灣政權,到底還能存續幾時?”

  一聽陳近南發問,大廳上各人開始各抒己見,有人以為可以存在幾十年,有人認為不過幾年時間,意見不一而足,爭論不休。

  見眾人爭議,於是陳近南提聲止住大家後繼續說道:“眼下清廷勢大,不可力敵,既然如此,我等為何不就此與沐王府合並?這樣也可以讓大明社稷得以更長時間的延續,是不是?大家也知道他們現在已經佔領了呂宋,那麽有此地為根據,再加上強大的水師為憑依,現在又佔領了南粵膏腴之地,顯然已經據有了遠比我等更加強大的優勢,如果能夠在匯合了我等之力實力得以提升,異日未必不能恢復舊都,那時國姓爺的遺願也能夠達成,與此相比,那麽我們為什麽一定要困守台灣這巴掌之地不放呢?”

  陳近南此語一出,眾人都齊齊變色,有人就出語反駁,也有人開口大罵他是奸臣雲雲,不過更多的人則是出言附和。大廳裡面的情況讓鄭經心驚不已,心想連陳軍師這等台灣柱石之人都已經動搖,而附和之人也絕對不少,又聽人說粵東的二劉也和對方有牽連,眼下自己的身體也一直不太好,兩個兒子為了儲位也鬧得很凶,那麽如此情況下,自己該如何是好?

  接著陳近南繼續道:“王爺,陳某與那沐郡王也有過多次接觸,依我的判斷,此人抱負也不在小,早有吞並八荒之心,且沐王府與我等同屬大明之臣,忠義之名甚著,因此即便我等投靠於他,王爺和世子等人雖然不能夠劃地稱尊,可是依舊不會少了公侯之禮,也不會被隨意欺壓,可是我等要是落於韃子或者吳三桂手裡,那後果會怎樣,即便陳某不說,各位也十分清楚。”

  陳近南隨後繼續講道:“王爺,還有各位同僚,以陳某之見,眼下清兵與吳三桂兩虎相爭,天下紛亂,正是我大明乘機而起恢復山河之時,可是我台灣如今兵微將寡,與北方二強者相去甚遠,即便是與如今的沐王府相比,實力也已經多有不如。現今呂宋被沐王府佔領,足見對方水師的強大,且今天對方既然已經打到了門口,我等已根本無力自保,城破只是早晚之事,既然如此,又何不趁早歸附選邊?何必過分執著於一個台灣呢?雖然說前人開創的基業不易,先輩們殊死拚殺,才有今日之台灣。可是在眼下的局面下,我等兵力日見衰微,想要守住這份地盤卻更是艱難。那清廷雖然勢大,昔日也曾經派人來招撫,可是我等怎麽可能去投效韃子呢?那樣將有何面目去見國姓爺?那還不如以此地為進獻之禮,投效到沐王府的麾下,這樣雖然不能繼續割地稱尊,可是卻基本不損害名聲,留下罵名,王爺自己也可以歇息一下,好好調養一下身子,也可以為兒孫後輩留點人脈,省得他們為了爭位而打得頭破血流,因此請王爺三思而行。”

  陳近南的話幾乎直中鄭經心坎,雖然這些話語聽得人很不舒服,可是卻有一定道理,於是大大動搖了他的心理,鄭經一時無法作出決定,隨後又詢問其余一些臣子的意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