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樗裡疾、甘茂說的話,並非不無道理的。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句話秦王蕩以為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人的秉性、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古代的讀書人一般都是文弱的書生,他們手不沾土,腳不粘泥,有的嚴重脫離勞苦大眾,有的還自命清高,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一般處在順景時還好,但凡一有點風吹草動,或稍有點對自己不利的地方,就要麽放棄正義,要麽昧著良心說假話,甚至是做出負心的事情來。
他們大多就像這幅對聯中講述的那位秀才,人家屠夫仗義救了他的性命,他在強權的威逼利繡下,反而倒咬一口,與仇人沆瀣一氣,當堂翻供,這或許就是所謂舊文人的劣根性。
相反,屠狗之輩,他們頭腦簡單,接觸的都是些凡夫俗子,但大多受古戲文、說書人的影響,因為自古江湖上多是俠義的劍客,所以他們腦子裡反而都是古道熱腸。
當然了,這個時代,文武不分家,士子一般都學過六藝,文武兼備的。
只不過讀過書的士子,見多識廣,城府頗深,花花腸子可要比粗鄙的百姓多的多。人人讀書,人人都追求高官厚祿,誰為國家作戰,誰為國家耕地?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子夏,你有何看法?”秦王蕩又將目光放到彌子夏的身上。後者本來是一言不發,看見秦王蕩詢問自己,不得不低著頭,回答道:“王上,臣的看法與嚴君、甘相的大致相同。”
“王上開啟民智,何苦來哉?士子與農家子弟,不是一個階層,且不說王上要提拔,要開啟貧苦出身的農家子弟的智慧,千難萬難,要耗費巨大的財物,最終,都有可能得不償失啊。”
“王上可知道坊間的‘魏才秦用’之說?”
“自然知曉。”秦王蕩微微頷首道。
“魏國曾是霸主大國,蓋因其土地肥沃,位於中原之交通要地,利於商旅往來,再者,就是君明臣賢之故。魏國鼎盛之時,人才是天下列國當中最多的。魏有其才,故成其大,故成其強,秦有魏才,方能東出而稱霸天下!”
聞言,秦王蕩陷入了沉思。
樗裡疾趁勢進言道:“王上,彌子所言極是。諸如商鞅、張儀、公孫衍、魏章等人,俱都是魏人,亦或是曾效力於魏國麾下,只可惜魏惠王沒有識人之明,致使賢能明珠暗投,輾轉到了秦國,他們才能一展抱負。”
“既然列國的人才能入秦,為王上所用。王上又何必花太多的心思培養人才?”
秦王蕩依舊沉默不語。
甘茂道:“王上,士不唯秦人,這是先王臨終前所言,難道王上你忘記了嗎?先王之意,是要王上你任賢用能,無論是秦人、魏人,還是齊人、楚人,只要有才乾,王上盡可重用,使之各得其位,各司其職,不是嗎?”
看見三位重臣都這般勸諫自己,秦王蕩的心志不由得為之動搖。
難道自己錯了?
魏才秦用之典故,秦王蕩還是一清二楚的。
春秋時期,有“楚才晉用”的典故,說的是楚國朝綱不振,優秀人才投奔他國,特別是被晉國重用。
其實,更加令人感歎的是“魏才秦用”。那個時候,商鞅、張儀、范睢都來自於魏國,相繼入秦,幫助秦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魏國在戰國時代最先崛起,曾是天下英才向往之地。
魏文侯治下,群賢畢至,以子夏、田子方、段乾木為師,以李悝、翟璜為相,以樂羊、吳起為將,文武並進,開創霸業。但魏惠文王沉溺虛名,察舉不明,舉措失當,人才流失,國勢日下。
商鞅生於衛國,入仕魏國多年,算是大半個魏國人。公叔痤身為魏相,深知商鞅之才,卻未重用,在臨死之前才勸說魏惠王對其委以重任,並建議如不用之必除之。
雖然魏王不以為意,但商鞅在職場失意和生命威脅的雙重打擊下,響應秦孝公《求賢令》的“集結號”,西行入秦。
張儀本為魏國貴胄之後,輾轉各國,不為所用,卻在秦國找到了新天地,被委以重任,成為秦國歷史上第一位相國。
范睢和張儀同命相憐,身負奇才,卻在魏國無立錐之地,受中大夫須賈、魏相魏齊的迫害,心死投秦。
失意之人百折千回之後都投奔秦國,絕非偶然,秦國海納百川,引天下之士,初現鷹隼試翼之態。
說真的,秦王蕩不必自己培養人才,蓋因以秦國當前如日中天之國勢,只要他繼續禮賢下士,任賢用能,就會有許多山東列國的人才爭相入秦的。
秦王蕩長歎一聲,又道:“王叔,你們的意思,寡人明白。寡人開啟民智之舉,雖意在培養人才,但更多的,還是想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秦法嚴苛,秦人懼於刑罰,聞戰則喜,而人情稀薄矣。”
“寡人並不生於孝公時代, 不知此前的秦人生活究竟如何。不過從史書的記載中,從老人的口口相傳中,還是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的!”
頓了頓,秦王蕩又道:“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百姓雖蒙昧,但不失血氣,不失融洽,不失禮節。但是變法之後的秦國呢?人人畏懼連坐,鄰居犯法,而人人告發,多半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國家,能有多少的活力?”
“再者,秦已大出,魏之河東,韓之三川,多歸於秦,那裡的百姓能適應秦法嗎?寡人說這些,不是要更改商君之法,而是要闡述一個事實。”
“商君之法,已經禁錮了老秦人的思想。老秦人是為我秦國之根本。有朝一日,秦國大出,雄於天下,然則朝野上下,朝中及其地方,少有秦人主政,而盡是列國之士子主政,則當何如?”
“……”
樗裡疾沉默良久,又道:“王上多慮了。若是真到了那一日,王上欲開啟民智,老臣無話可說。但是現在,老臣絕不能容忍王上不顧國本,改革教育,壞了大秦的尚武之風!”
秦王蕩最終,還是沒能說服樗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