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林婉覺得意外的是正月十五這一日,府城林大爺的長隨帶著兩輛寬大的馬車前來後塢村接葉家去府城看燈。
雖說林梓墨沒有親自前來,卻讓長隨帶了話給葉深和林婉,若他們敢拒絕的話,待學堂開學必定饒不了他們。
雖說林家派了兩輛馬車來接人,葉家還是另外套了驢車,因為他們還要拐去崇福寺送豆芽。
自正月初五開始,葉家已經開始向崇福寺提供豆芽和豆苗,且從開始的每日五十斤豆芽十斤豆苗,到正月初十就發展到了每日百斤豆芽、二十斤豆苗。
昨日負責與葉家對接的智正大師再次向送豆芽去寺裡的葉大民提出增加供應量的要求。
為了給供上崇福寺的需要,葉老爹已經在正月初八這日與葉大民加砌了一間屋的暖炕,故而今日往崇福寺送的豆芽增加到了一百五十斤,豆苗則還是二十斤。
如今葉家的豆芽除了自己家吃的,暫時隻供崇福寺。
崇福寺需求量之所以持續增加,自然是因為正月裡去崇福寺上香的香客在品嘗過豆芽和豆苗之後一傳十十傳百的結果。
對這個豆芽和豆苗的生意該如何進行,葉老爹心裡已經有了初步的打算,隻待今日去了莊子與戚貴、齊安和商量再做定奪。
不過既然今日應了林家的邀請,少不得要給林家送些去。
上元節不負燈節之名,果然比中秋節更熱鬧。
今日林家依然請了葉家上三樓的包間。
今日迎客來大酒樓門前的廣場分外熱鬧,各種活動一撥接一撥,舞完龍燈、耍獅子,高蹺隊剛過,就來了一隊劃旱船的,還有裝扮成大姑娘的秧歌隊打著腰鼓妖嬈而來。
歡呼聲此起彼伏,熱浪一熱浪高過一浪,仿佛要將屋頂都給掀了!
已經要一個月沒見的林梓墨,自然又如粘糕一樣粘在了林婉身邊,這次再沒人過來打擾,連一向擔心林梓墨與林婉相衝的林老太君也沒使人來喊林梓墨回去,倒是讓不知內情的林婉略有些驚訝。
不過這個驚訝很快得解,因為葉深也有同樣的疑惑,他倒是乾脆直接問了出來。
林梓墨雖說有些不好意思,卻也沒瞞著,將原因悄悄地告訴了林婉和葉深。
林家老太君之所以不再阻止林梓墨與林婉和葉深之間的交往,一是因為她在林梓墨前往後塢村讀書當日就曾去崇福寺找過慧能大師,得慧能大師對林梓墨與林婉兩者命格的最新批斷。
因為兩人身邊有個命格奇異並對林梓墨大有裨益的葉深,已經抵消了林婉與林梓墨之間相衝的命格。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林梓墨與林婉,兩者的命格是犯衝的。
但是兩人之間加入了一個葉深,命格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換言之,葉深是林梓墨的貴人!
當然這是林婉從林梓墨語焉不詳的悄悄話裡,抽絲剝繭出來的。
林婉甚至有些懷疑慧能大師是不是看出葉深是重生回來的人,才會出這樣的的批斷。
那麽慧能大師會不會也看出了她的來歷呢?
林婉頓覺後背一陣寒意。
好好地回想了一番今日見跟著去送豆芽時拜見慧能大師時的場景,令她感覺慶幸的是慧能大師對她一如既往地慈祥,對葉深也沒什麽異常的目光。
剛才的懷疑多半是自己想多了,慧能大師應該是沒有看出自己還有葉深的來歷才是!
只是這樣想著,心裡莫名就有些煩躁。
窗外原本覺得十分喜慶的熱鬧這會兒倒是令人倍感聒噪,卻還得應付打開話匣子的林梓墨。
也許是不想聽林梓墨繼續喋喋不休,也許是看到了林婉眼底的不耐,葉深看著林婉問道:“妹妹是不是累了?”
葉深的詢問打斷了林梓墨的喋喋不休,一雙眼睛疑惑又委屈地看著林婉。
從放假回府城,一個月時間,這還是第一次見到林婉,林梓墨恨不得將這一個月來自己的所見所聞全部拿出來與林婉分享,連過年時拿了多少壓歲錢也拿出來與林婉分享。
可是林婉似乎並不感興趣,林梓墨的心裡難免有些委屈。
林婉雖說有些不耐林梓墨老在自己耳邊喋喋不休,心裡卻有些內疚,於是捂嘴打了個秀氣的呵欠道:“今日起太早了,這會兒有些困了呢。”
林梓墨一聽心裡的那點委屈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林婉的關切:“我去讓掌櫃給婉婉妹妹找個安靜的地方先休息一會,聽葉家阿奶和阿娘說,待會還要帶婉婉妹妹去走百病摸門釘呢!”
這時林家的奶奶太太們恰好過來約陳氏和吳氏去走百病摸門釘,聽說陳氏和吳氏想要帶上林婉,都有些意外和為難,畢竟一般很少有人帶著小女孩子去走百病摸門釘,不過卻也沒有人提出反對和勸阻。
所幸往城門去走百病摸門釘都是女眷,今日林家跟著奶奶太太們去走百病摸門釘除了各自貼身的丫環, 每人身邊都有兩個粗壯的婆子總能照應得過來。
林婉在聽到“走百病摸門釘”這幾個字時,眼睛刷地亮了,臉上再不見一絲不耐和疲乏,只有高昂的興致。
原本林婉以為真要走去城門才能走百病摸門釘,卻沒想到青州府為了方便婦人們行走百病摸門釘的習俗,特地在城裡的河邊搭了一座城門,城門離迎客來大酒樓有些距離,不過起點離迎客來大酒樓卻很近,這讓林婉覺得很稀奇。
走過之後林婉才知道“走百病”須三過河流,故而整個“走百病”的行程需得跨過三座橋,才能到達城門“摸釘”,方能達到“求吉除疾”的目的。
雖說因為人多行進緩慢,不過邊走邊觀燈,倒也有一種雅趣,而且為了避免擁護保證走百病摸門釘的安全,府衙還特請駐守的青州府的守備軍維持秩序。
“走百病摸門釘”的現場秩序井然,並沒有類似擁擠踩踏的事件發生,讓林婉平平安安實實在在地完成了一次“走百病摸門釘”,滿足了她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