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國之天下縱橫》第78章 周朝吃什麽 穿的是什麽
大梁是繁華的,此時過了寒食,而大梁街面的商品也日益增多,完全可以用車水馬龍來形容。而雷雲急需了解這個時代的真實情況,所以安排好另粉和糖的生產之後,就和公子昂,白恆出門閑逛。而白冰他們正在組織原料生產澱粉和葡萄糖。

不過一出門,雷雲就算見識了大梁的真正繁榮程度有多高了。這可不是

“我兄弟,你給蘇秦什麽了,怎麽他這兩傻兮兮的?”

“沒事,蘇秦腦子進水了,現在正在甩乾,等這幾完全幹了就好了,咱們別管他。我二位,你們是大梁兩大公子啊,牛逼轟轟的人物,給。這大梁那裡最繁華,人最多。”

“兄弟,這大梁城有四個墟市,分別交易各國來的貨物,分別在東西南北四方。長門以銅鐵,絲綢,麻布為主。夷門以鹽和海貨,糧食為主。汴門和高門基本都是山貨,布匹,糧食。”

“當然,這是比較大的集墟。城內還有若乾的集墟,主要是吧四門的集墟交易的貨物分銷。這樣諸國來的大買主只要在四個大集墟交易,各取所需,裝船運走即可。而城內的交易,主要針對閑散客商,這樣不至於因為貨物過多導致城內混亂。”

這個雷雲知道,墟盛集墟,是後世市場和集市的叫法。墟市類似後世的各種批發市場,長期營業攤位固定。而集墟類似後世的趕集,當然分大集,集。攤位不固定,主要集中在非常繁華的街道上,但一般都有時間限制,比如一個月逢單開市,或者逢雙開剩

墟集的起源很早,《周禮·地官·遺人》有五十裡有市的記載。早期墟集上的交易大都是生產者之間的品種調劑和余缺調劑,即使用價值的交換,並常采取直接交換形式。中國《周易·系辭》已有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下之民,聚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記載。

“厲害厲害,我老兄,咱們先找個賣各種蔬菜,水果和肉類的市場看看把。咱們以後要高美食城,對這一塊必須了解透徹。不然以後很麻煩。”

“行啊兄弟,今正好墟集開市,這城內賣蔬菜,水果,糧食的墟集大大就有幾十個,走走走咱們找最大的看看。”,

“我知道一個,兄弟,東偏門就有一個很大的墟集,過了東偏門一點點,一直到王宮圍牆下,全部都是。平常王宮的吃食就是那裡采買的,走走走,咱們去看看。”

“哎呦我白恆,你這倒是稀奇了,平日問你那裡吃食好,喝酒好還行,問你那裡買菜好,怕是問錯人了。今怎麽了,竟然知道那裡能買菜,還知道的如此詳細?”

“我草,公子昂,你瞧不起誰啊,我就是知道了怎地吧,別廢話,趕緊走走走。”

三人一邊閑聊一般鬥嘴,一會功夫,就來到了東偏門的正街上,此時雷雲一下子就傻了,心裡宛如上萬隻草泥馬狂奔而過。

這是什麽市場,我草,這要是後世,整個武警部隊怕是都要被派來了,著膽子太大了。首先映入眼簾就是非常大的家夥。居然有整隻的犀牛,老虎,大象、豹子、狼,熊,連猩猩和犛牛都櫻

此時的雷雲完全處於一種扯著蛋的狀態了,這我草到我草草草了。

“兄弟兄弟,這幾你不是讓白冰他們收做澱粉的材料嗎!我便跑了這大梁整個城,了解了所有的吃食原料的情況和市場情況,這個,就是大梁最大的墟集,專門給王宮供貨,咱們以後要啥都可以在這買。怎麽樣?”

“好,不錯,那大哥既然你了解較多,給吧,我這會腦子有點嗡嗡響。”

“好兄弟,

這個墟集長大概十裡,兩邊多是民舍,但多數被租用來放置貨物。這條街大致上分糧食,肉食,六畜,果食,生鮮,野味,時蔬幾大類。”“咱們現在的位置是在野味獵物這一塊,常見的野獸有象、虎、豹、狼、彘、羆、麋、鹿、狐、兔、兕等。還有許多野禽。”

“我草,大哥,你這麋、鹿、狐、兔我能理解,野禽我也能理解,可這些大家夥是怎麽來的,這一般的獵戶怕是捕獵不到把。”

“那是自然,這象、虎、豹、彘、羆、兕都是大家夥,自然不是尋常獵戶能捕獲的。這都是田獵所得,而田獵一般是組織百姓訓練之時捕獵的。”

這個雷雲知道,田獵的原因是因為打獵由田獵演變而來,田獵最早的作用是指為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故稱作田獵,二是供給宗廟祭祀。三是為了驅馳車馬,彎弓騎射,興師動眾,進行民兵軍事訓練。

“咱們周朝有製,四時田獵制度包括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田獵有一定的禮規,不按禮法狩獵是暴殄物。禮法規定,田獵不捕幼獸,不采鳥卵,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的獸,不破壞鳥巢。”

“另外,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網打盡,斬草除根。”

這個可以有,看來這個時代的人已經等懂得獵而不絕,網開一面的道理,了解初步的人和自然如何共處的一些道理了。三人邊邊逛,倒也是悠閑自在。

“兄弟你看,這便是時蔬和果食區域,這裡現在時蔬正在逐漸增多,多的時候有葵、藿、薤、儲芸、瓜、瓠、葑、薑、筍、蒲、芹、蓮、藕、茭白、菱、芡、菲、芋等。野菜有蓴、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此外果食有桃、李、棗、棘、梨、柤、栗、榛、梅、桔、柚等。此外還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鬱、杞等。若是秋,那足有成百上千種之多。”

“你看,這裡便是肉食六畜的地段,這裡分生,活兩類,基本都是賣豬、牛、羊、犬、雞、鴨、鵝、鴿之類的家養田放之物。生的是已經宰殺好的,回去即可庖製。活的就是需要自己回去宰殺,庖製。”

“再往前就是生鮮水產,龜、鱉、蚌、蛤各種魚類倒是很多,差不多不下百種。靠近城牆的則是糧食有粟、黍外,麥、麻、菽、稻和調料,以及庖廚的器具。”

好家夥這太厲害了吧,看來這個時代的飲食比後世的不妨多讓啊,看來這後世的一些穿越者,絕對是穿越到了假的各個朝代,實際上根本沒穿越。

實際上雷雲也不知道,東周時期,飲食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飲食器具、食品加工和烹飪技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多種烹調方法和烹調名家。

同時調味品也增加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而飲食習慣也從一日兩餐向一日三餐過度。普通百姓受糧食定量的製約,艱難度日,而貴族們經常舉行各種宴飲活動,大吃二喝奢靡成風,並切還有規范的宴會餐飲禮儀。

春秋晚期至戰國,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田獵在食物來源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但楚國由於氣候溫暖,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遠遠多於北方,捕獵物在飲食中依然佔有較大比例。楚國的獵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犛牛、大象、鴰、鳧、鶬等。

國人以肉食為輔。這種飲食結構無論貧富大都如此。只不過富貴之家肉食比例比一般人家高一些。早在商代,糧食消費定時定量已皆成俗。此俗到春秋戰國,猶為下層百姓社會階層所沿襲。

直到戰國末年,下層社會仍然沿襲著一日兩餐的習俗,並且一般實行早飯稍多而晚飯稍少,以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作制度相適應。但也有早飯晚飯糧食數量一樣的。與下層社會一日兩餐並行的,使中上層社會的一日三餐製。即在兩餐之外,又加一夜餐。

《黃帝內經·素問》載戰國行一日十六時製,除有早食、下餔之外,還有晏餔,即夜食。大概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製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貴族與平民在飲食上最大的區別在於餐飲禮儀。貴族在餐桌上的禮節可謂極盡繁瑣之能,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都有區別。

並且兩周時期的蔬菜都是由野生種經過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為栽培作物的。這個時期的蔬菜種植業已經相當發達,僅僅見於文獻記載的品種有二三十種之多。

“咳咳,其實啊,我一直有個疑問,兩位大哥不要笑話我,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白,這大周的服飾到底是怎麽回事。為啥我看見的一些人衣袖寬大,一些人衣袖窄。這領口好像也不宜一樣,為啥有人是短衫,長褲?有些則是長袍束帶。你們知道,咱是上郡農民,這很長時間了不敢,也不敢問。”

“哈哈哈哈哈,兄弟你這腦子是怎麽長的你,為何最這些事情感興趣,你別,其實這裡邊還真有學問。”

“根據周禮,這服飾服飾形製也有尊卑等級的要求的,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為常服也是主要穿衣的形製,款式不變。只不過袖的大決定一個人是幹啥的,大袖多為文士,商賈。窄袖多為下人,長褲短衫基本就是百姓,匠人,乾活方便。”

“下來就是冠服,這是咱們大周的禮製也叫冠服製。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過頭要戴冠,這衣裳也是要有等級的,要繡有章紋,敝膝,帶玉等相關禮服掛件,禮服的主要等級,有冕服弁服。”

“之所以這樣叫,是看相關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整體仍舊是上衣下裳製,只不過是冠與繡章紋,配件等級的不同而已。”

“冕服弁服作為禮服的最高級別,只有子,諸侯王,公卿,大夫,貴族,宗室可以穿冕服弁服,而女子禮服,王后為翟衣,咱們諸國的王后有六種翟衣類禮服。”

“下來就是髮型,男子無論諸國何地,都已將辮盤到頭頂,而前朝時尚有披頭散發的習慣,但現在必須挽發。不然就要獲罪,或被沒糧罰金,或被勞役鞭打。”

“我草,不整理頭髮也要挨揍啊!!”

“切,你以為啊,這才哪到哪啊。下來就是冠帽巾,現在冠帽巾有鵲尾冠,尚冠,長冠,筒冠,冕,弁等。你知道不帶冠帽巾的後果嗎?充軍啊兄弟。咱們大周禮樂治國,這可不是嚇唬你。”

“這服飾形式顏色主要采用上衣下裳製,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顏色有偏差都不校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內衣緊身以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系束。”

“並且下大夫以上的服飾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必須以綢緞為主,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須以朱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豔,紅、黃等正色,再用畫筆添繪輔以繡織。”

“我告訴你,這男人服飾更為講究,冕服,為禮儀服飾中最專貴的一種,給子諸王穿著,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下身前有蔽膝,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王為黃朱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下來是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這一點兄弟你記住,千萬不可錯了,以後你也是太子太傅,位列三公,這以後祭祀之時你不去便罷,去了可不敢穿著隨意。挨揍了我可管不了。”

“下來就是玄端服製,為子的常服,諸侯王及眾臣的朝服。”

“最後是深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一般腰間系帶,頭戴方巾便可,這倒是沒啥講究,從子到儒生,文士都可穿戴,算是便裝把。”

“下來就是女饒穿戴了,大概有七種形製。首先是禕衣,王后穿戴,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算是王后及其正式的場合的穿戴。”

“其次是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一般為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下來是闕翟,為王后助子祭群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最後是純衣,為宗室貴族之女的嫁衣。”

“我草,這也太複雜了把。我現在簡直無法形容我的心情,你這些東西怎麽弄的這樣的複雜?”

“兄弟,我這還不是祭禮大臣,只知道皮毛而已,若是你還想知道更多,改讓惠施給你倒是更好。”

“算了,我還是就知道這一點就行了,別穿錯衣服就成。”

雷雲心裡暗想,這要是以後自己做出褲衩,背心,人字拖,穿著上街會發生什麽?

實際上他真的想的太簡單了。要知道,商周時期的服飾,主要是束發為髻、頭戴冠冕或頭巾,上衣下裳、腰間束帶,這奠定了華夏民族服飾的基本形製。

基本上這種服裝形製,一直到明代都在沿用,變化非常的細微。也就是,咱們平常的漢服,其實也可以稱為商,周,唐服等等,就是適用於除清朝以外的任何一個朝代。

夏商周的服裝發展已經上升到治國的高度,尤以周代為最。周代服裝制度對後世具有示范性作用。夏商周時期,帝王舉行祭禮時都穿冕服。

這種象征統治者權力秩序的冕服制度,是維護統治的手段之一,使社會有了穩定的秩序,達到垂衣裳而治下、下太平的目的。周代的冕服制度漸趨完善成熟,並把冕服制度納入了禮治范圍。

周代服裝的生產與管理也做到了定編制、定職責、定款式、定標準。從《詩經》、《論語》等古籍可知,周朝專門設有司服一職,即掌管服裝制度的實施與安排帝王貴族的穿著。

據《周禮》記載,西周初期,統治者設置專門機構和官吏對紡織手工業者進行管理。在官下設有典婦紡、縫人、典絲、染熱職,在地官下設有掌葛、掌染草等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重要的變革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相對之前,得到了大發展,紡織生產也有極大的進步,發展服裝紡織業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民、發展經濟的重要國策。

《墨子·公孟》中有記載: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發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雖然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國各不相同的服飾形製,但將服飾與治國相關聯,諸國對服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冕服也稱冠服或章服,是古代的一種禮服,主要由冕冠、上衣、下裳、舄也就是鞋及蔽膝、綬、佩等其他配件構成。冕服在冕服制度中屬於最高等級,先秦時期冕服是子、諸侯、大夫上朝或參加重大活動時穿的禮服,從首服到衣裳佩飾,都根據活動內容和官職的不同而做出相應的規定,不得僭越。

冕服制度是指進入階級社會後,用衣冠服飾區別人們貴賤等級身份的服裝制度。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的分析可得出結論:中國的冕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代,後經過商代,到了西周時期已經發展成熟。

《論語·泰伯篇第八》中子: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平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這是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以表示對神的崇敬,由此可見,在夏商時期冕服就已經存在了。

雖然夏商兩代的禮製文獻並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周代冕服制度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並傳給後世。關於周代的冠服制度、服裝禮儀在周代的《儀禮》、《周禮》、《禮記》三禮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冕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征。

冕服的基本形製包括冕冠、上衣、下裳、十二章紋、蔽膝、舄(鞋)和其他佩飾。冕冠在秦朝以前是指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職所戴的禮帽,秦朝後專指帝王的皇冠。《禮記·玉藻》中記載: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

這明帝王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懸於延板前後。其基本形式,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面,覆蓋一塊冕板,叫延,寬8寸,長1尺6寸,冕冠呈向前傾斜之勢,象征帝王尊崇“先王之禮”的含意。冕板以木為體,上塗玄色象征,下塗纁色以象征地。

冕板前圓後方,也是地的象征。前後各垂12旒,每串旒有12塊五彩玉,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成。

帽卷以木、竹絲做胎架,外裱黑紗,裡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發髻相插結。從玉笄兩端各垂一珠,叫黈纊,於兩耳旁邊,也稱為充耳,表示帝王勿要輕信讒言。冕冠的形製世代相傳承,到清朝時冕冠才結束使用。

冕服的主體是玄衣、纁裳、玄即黑,纁即淺紅色或淺黃色,上衣黑色,下裳黃紅色象征地的顏色,用玄色以喻,黃色以喻地。玄地黃,取地之色服之。

上衣下裳要繪繡章紋圖案。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下裙腰間有束帶,帶下垂以蔽膝,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為黃朱色。

蔽膝是佩掛在下裳腹前的一塊長條布,早期用皮草製成。上窄下寬,有圖案。原為遮擋腹部與生殖器部位,後逐漸成為禮服的組成部分,再以後則成為貴族地位身份的象征。蔽膝用在冕服中稱為芾,用在祭祀服中稱黼、黻,用在其他服裝上叫做褘韠或韠。

《文》:褘,蔽膝也。《釋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蔽膝為俗稱。蔽膝、芾、褘、韠、韍是同物而異名,用在不同場合叫法各異。蔽膝在先秦時是區分尊卑等級的標志,到秦代時廢除,代以佩綬制度。

舄是一種木與皮的夾層雙底,面為獸皮鞋。鞋底較厚,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舄,與下裳同色。舄為古代冕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二章紋是繪、繡在冕服上的圖案紋樣,是夏、商、周及以後封建社會時期服飾等級的標志。根據服裝用途,章紋圖案依次遞減。十二章紋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有其象征意義。

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征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

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征君王者要文采昭著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皿,通常是繡、繪虎紋和蜼紋,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征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及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著皇帝給養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征皇帝做事幹練果敢;黻,繡青與黑兩弓相背之形,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見惡改善的美德。由此可見,十二章紋的使用,不僅是帝王貴族操行的象征,更是統治階級權威的標志。

按照《周禮·春官·司服》的解釋為: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宗彝,取其忠孝,部分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人;黼,取其割斷為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

十二章紋制度在周代已經完備。《周禮·春官·司服》中記載,周代君王用於祭祀的禮服,開始采用玄衣纁裳,並繪繡有十二章紋,而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

根據《周禮·春官》所記,周代子冕服有六種,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其中,大裘冕是周王祭所用,十二旒冕冠,玄衣纁裳。上衣繪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袞冕為周王吉禮所用,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共九章紋樣。鷩冕為周王祭先公、饗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七章紋樣。

毳冕為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紋,裳繡黼、黻二章紋。絺冕為周王祭社稷、祭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繡粉米一章紋,裳繡黼、黻二章紋,共三章紋樣。玄冕為王祭林澤百物、子朝日時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無章紋,裳繡黻一章紋。

冕服的形製與制度對我國古代服裝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冕服制度是建立在奴隸主利益基礎上的,是夏商周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征。

冕服的等級制度森嚴,在不同的禮儀場合有著不同的穿戴內容,冕服上的圖案紋樣內容的政治意義大於審美意義。

冕服制度自西周以來已經完善,被歷代封建帝王所傳承,在以後不同朝代都曾用冕服制度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其內容雖然有增無減,但總體變化不大。

另外,歷史上除中國外,冕服還在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越南也就是後世中國周邊的國家出現,作為國君、儲君等饒最高等級禮服。

冕服形式在清朝建立後因服飾政策變更而隨之終結,但冕服制度的基本特征並沒有改變,反而有所加強,冕服上特有的顯示階級的章紋圖案,通過變換形式而仍然被帝王、王后、高官的禮服與吉服所用。

民國三年即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祭祀冠服也將章紋施於服裝中,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冕服制度才徹底消亡。

弁服是僅次於冕服的一種禮服,穿用場合較多。冕服最尊貴,弁服僅次之。弁服也是上下分離式套裝,不同之處是冠下無垂珠,服裝上沒有紋章圖案。

周代弁服有四種,爵弁服、皮弁服、韋弁服、冠弁服。爵弁服是戴爵弁,穿玄衣纁裳,用於君祭、迎親等;皮弁服是戴皮弁,穿白衣素裳,用於一般在朝場合;韋弁服是戴韋弁,穿赤衣赤裳,多為兵士所穿的服裝;冠弁服是戴冠弁,穿黑衣素裳,多為田獵時的服裝。周代弁服制度,後代沿用但有所不同。

玄端是先秦帝王的日常服,為閑居時所穿的服飾,也可成為諸侯、士大夫穿著的通用禮服。冕服和弁服是在隆重的特定場合下穿用的禮服,而玄端服則是日常用的禮服,用途廣泛。

古書記載:周代男子朝穿玄端,夕穿深衣。因為早上的禮儀更鄭重,叩見父母時也穿這種衣服。玄端也是上衣下裳,色彩以黑色為主,因無圖案紋飾而被稱為玄端。

玄端與弁服款式大體想同,只是收袖口式不同,衣袖收口1尺2寸。收袂的風氣一直保留到漢代,魏晉以後才以廣袖為風桑玄賭穿法是:上穿玄色衣服,下穿黃色裳,腰間束大帶和革帶、配敝膝,裙內著白色中單露出裙外。

袍服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服裝,秋冬季的袍服有夾層,夾層裡裝有禦寒的絲絮。在西周時代,袍服僅作為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正式禮服。

軍隊戰士也穿袍,《詩·秦風·無衣》描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描寫軍隊士兵在困難的冬共同合披袍服客服寒冷的詩句。

商周時期袍服有直裾和斜裾兩種,直裾袍可分為交領直裾袍和圓領直裾袍。斜裾袍後來演化成深衣。西周的百姓以斜裾交領袍服為常用禮服,奴隸則不穿袍服而穿簡單的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短衣。

裘皮服裝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紀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裘字。在歷代詩書中關於裘皮的記載也很多,如《詩經·雅·大東》中有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的記載。

《論語·鄉黨》有緇衣羔裘之;成語集腋成裘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雖很,但聚集起來就能製一件皮袍,比喻稀少且珍貴並有積少成多之意。

商周時期的裘衣,除羊皮、牛皮、貂皮、熊皮等獸皮外,還包括鳥類羽毛織成的衣服,如鶴裘、孔雀裘等,這類裘衣金翠輝煌,是極名貴的珍稀之物。古人穿裘之初是為生活需要,後期裘衣漸漸成為上層人物的專用衣著,象征身份,地位和榮耀。

其實這又扯遠了,但是這裡真的很讓人吐槽的是,作為中國的文化傳承,不管是飲食還是服飾,其實都是傳承的一部分,雖然這些東西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起碼明中華民族,華夏大地絕對不是無根之水,而是源遠流長。

但是奇怪的是,如今咱們有數以十萬計的穿越大軍,為啥就沒有人願意去看看這些東西,帶領各位看官去領略一下咱們的文化傳承是如何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華夏的文明曾經如何輝煌。

反而讓一些白文充斥其中,不是規定橋段就是極度套路化,絕境,翻轉,再絕境,再翻轉。扮豬吃老虎,即便已經是老虎,也要再次變成豬,再去吃老虎。

穿越而來,難道就是為了乾這事嗎?別忘了,豬扮的時間長了,也許就真的成為豬了。

戰國之天下縱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