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國之天下縱橫》第123章 布局 閑話中國兵器
三天之後的清晨,白府的鍛造場地上,此時的學生們都站立有序,每個人的腳下,都都有一堆鍛造工具。鐵鉗就有六種之多,長短各異。

鐵錘分大號,中號和小號手錘,並且分圓頭,扁頭,尖頭幾種,各種鋼釺鋼鑿,大小型號一應俱全。鐵氈這東西太大了,並且很重,因此,雷雲沒有要求他們鑄造,而是使用白氏工坊現成的鐵氈,一組人一個。

雷雲此時正在檢查每個人的工具,鍛造的不太好的,雷雲會給出意見,讓他們回火重新修正鍛造,終於,午飯前所有人的工具都合格了。

“魏嗣,你過來。”

“來了,先生。找我何事?”

“組織師弟師妹們吃飯,然後到我這來一下,我有話和你說。”

片刻之後,安排完學生們去吃飯,兩人來到了一棵大樹的樹蔭下,席地而坐。

“魏嗣,你回到大梁之後,和儒家的人見過嗎?”

“當然見過啊,回來之後,我先去拜見了太師,然後去祭拜了太保。我做培養谷氨酸菌的時候,他們經常找我,打探我做什麽,學什麽,最近開始向我打探咱們工學的一些內容,尤其是最近這些天,他們來找我幾次了,詢問先生開的征調之物是什麽。”

“不過先生放心,我並未透露給他們什麽,即便出去喝酒,也都是以前相熟的儒生和我兩個弟弟,還有表弟。”

“放心把先生,魏嗣知道輕重。”

“沒事,我想,過不了幾日,他們就會找你詢問王器鍛造的事情,到時候,我希望你可以透露給他們一點點,因為這次的王器打造,主要是你們。”

“先生,你瘋了,額。。不,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說,父王的王器打造,怎麽可以讓咱們這些師兄弟來完成。若是如此,這要被父王和太師他們知道了,怕是先生真的就大難臨頭了。”

“儒家的人不噴死先生,是絕對不會罷休的,到時候即便父王有心保護先生,怕是也無能為力啊。欺君,這可不是小罪名。”

“魏嗣,你這噴是跟誰學的?”

“先生,這不是重點好吧,現在咱們和儒家已經漸成水火之態,如果人家知道先生打造王器如此輕慢,輕則說先生懈怠君命,重則說先生欺君,如今這滿朝都是儒家的門生,到時候自然一呼百應,口誅筆伐之下,怕是父王也無可奈何。”

“哦?魏嗣,我問問你,王器鑄造有什麽規矩?”

“這。。。。。魏嗣不知道。”

“王器鑄造有沒有說,不讓工學弟子來鑄造,不然就是欺君?”

“這個倒是沒有,不過先生,父王點名讓你鑄造,這一下換成了學生們鑄造,這多多少少都有點欺君的嫌疑啊。”

“你別管了,我讓你們,負責打造,你們就負責打造,當年歐冶子與乾將歷時五年,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鑄造龍淵、泰阿、工布三劍與楚王。”

“這三劍也算的上是王器吧,我問你,乾將是歐冶子的什麽人?”

“這。。。。。。。”

“行了,我並不準備只是讓你們單純的鑄造王器,我只是故作迷陣,若是儒家的人無心害我,那自然兩下相安。他們問你,你就適當的告訴他們一些消息便是。”

“先生是說。。。。。。”

“我什麽也沒說,就是你們都參與鑄造王器,你們三百多師兄弟,這事也瞞不住別人,至於如何鑄造,我會給你們安排,走吧,去吃飯。”

吃完飯,之後所有人都到鍛造場地上集合,雷雲看著大家,雷雲此時清清嗓子。

“今天,你們的工具齊全了,

那麽下來便有一件事讓你們做,那就是先建造三座高爐和若乾坩堝,為什麽這種爐不叫煉爐,而叫做高爐。”“因為它並不是你們經常見到,和咱們前邊做的煉爐,此爐的高度將近四米,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填料室,中層為坩堝室,底層為加熱室。爐壁用耐火磚製成,其成分有咱們煉爐的粘土燒結物,高嶺土,耐火粘土,鋁土。。。。。。。。”

“這樣的高爐是一爐兩用,即可加熱,也可煉製。。。。。”

“什麽是鋼?鋼就是含碳量在百分之零點六,到百分之二的鐵和碳的混合物,被稱為鋼。。。。。”

這當然是在上郡和高闕教鐵柱他們這些兄弟的時候的東西,經過雷雲的詳細講解,學生們此時各個的瞪大眼睛豎起耳朵,因為這些都是他們聞所未聞的知識。

將近半個時辰之後,講解結束了,隨著雷雲一聲令下,所有值錢的煉爐和加熱爐都被拆毀了,按照原料需要的配比,逐漸的,三座較大的高爐建造了起來,開始進入的炭火烤乾的階段。

“大哥,現在進度如何?來趕緊喝口茶。”

“兄弟,目前進度不錯,大家掌握的都聽好。對了,我還說準備過去找你有事商量。”

“什麽事,大哥你說。”

“咱們的商品,儒家相關的商賈人拿走的多嗎?還有,咱們進購原料,從儒家這些相關的商賈手裡拿貨的情況如何?”

“大哥,如今這大梁,和儒家相關的商賈實在不少,當然,大多數人也是迫於無奈,因為儒家門生現在遍布各級的官吏。這貨物進出,稅收的把握,都在這些人手裡,所以很多人必須依附於他們。”

“不過也有一些人壓根就是被他們一手扶持起來的,那自然對他們很是忠心。咱們的貨物這些人是沒少拿。依仗各級官吏權勢,咱們白氏倒也是不願意招惹他們,只要按照咱們的價格給錢,一般都會給他們貨物,除非貨物很缺乏。”

“至於咱們進購的原料,諸國都有,有時候會從他們手上拿一些,但是也不是非要不可,只是調劑,或者是高闕急需,從其他地方調貨麻煩而已。”

“不過整體而言,也算相安無事,大哥問這些幹啥?”

“哦,沒事,咱們現在征調物資也有些日子了,這六卿五官那邊全無動靜,這樣,咱們如實奏報魏王,就說六卿五官各部無力征調物資,消極懈怠。”

“大哥,這能行嗎?”

“沒辦法,魏王給我征調物資的專權,現在這種情況咱們只能如實奏報,這樣公子昂那邊奏報的在封地建造城邑,開采礦藏才顯得合情合理。”

“還有,現在開始逐漸讓大梁的商品處於缺貨狀態,不是咱們白氏的鐵杆關系,就不要給他們貨物了,尤其是緊俏的玻璃,瓷器之類的,然後逐漸擴大到,牙膏,肥皂,蘇打,鹽之類的,至於那些儒家的鐵杆,先撂他們一陣子再說。”

“至於貨物為啥缺少,就說上郡封地忙於建造城邑,沒有多余的人力,我又忙於王器的設計鍛造,無暇他顧,商品產量下降,貨物多向其他諸國發送一些,讓大梁這些人,餓一陣子再說。”

“大哥,你不會是想連續的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動起來吧。”

“這河西一脈的儒家,現在不動,狄甲也不動,最近屈曼也沒動靜,我得讓他們動起來,起碼鍛煉一下身體,若是現在都不動,到時候一起動了,咱們可受不了。”

“那天鄭姬說,高手對決,可以賣個破綻,引誘對手上當,其實打造王器也是一個招數,咱們就一直用這個招數,不斷的去找魏王告狀。”

“然後做出因此導致咱們的商品產量下降供應不足的假象,斷了儒家這些勢力的貨物,時間長了,他們就會一點點的感覺到壓力。沒錢賺一天兩天可以,時間長了肯定不行。”

“我就不信這儒家的各級官吏是乾淨的,手下的人沒了錢財進項,上供給他們的自然就少了,他們就會恨咱們,而我又不斷的去找魏王告狀。”

“到時候,他們總會積累很多的怨恨,此時若是咱們的王器鑄造突然出問題了,你說他們會怎麽樣?”

“大哥,這有點太冒險了,若是此時狄甲再做點什麽,我怕咱們真的是應付不過來。”

“放心把,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咱們慢慢布局,總之你要知道,咱們和狄甲的較量,早晚都會開始,這已經無可避免了,而只要魏嗣在咱們這裡一天,儒家也絕對不會甘心。他們必定想把魏國未來的王掌控在自己手裡。”

“其實我也不想這樣,但是也無可奈何,說到底都是為了利益而已。”

“好吧,大哥,只要你覺得可以,咱們就幹了,不管多危險,我陪你。”

“好。”

此時的雷雲心中突然升起了一股異樣的感覺,仿佛面前的白冰並不是一個男子,而是一個柔情似水的女子。

我草,我難道真的性取向發生問題了?雷雲忍不住盯著白冰仔細的看,一直到白冰滿臉通紅的端著茶壺跑掉了。

這太奇怪了,為什麽白冰現在越來越像女人了。不對,一定是累了,有點眼花了,這是錯覺,一定是錯覺。勞資的性取向絕對沒問題。一定沒問題。絕對肯定。

雷雲走回到了弟子們中間,他從今天要教大家中國歷史上最具備代表性,並且一直領先世界的一樣東西,鎧甲,盾以及武器的鑄造鍛打。

要說中國的古兵器發展其實雷雲真的是有點不知從何教起的感覺,主要是咱們老祖宗確實太厲害了。

咱們老祖宗早在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用於大規模裝備兵卒進行的長弓。公元前兩百多年發明了弩弓。並且進行了最早的流水線製造,又運用到了大規模戰爭中,可臥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

而歐洲人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咱們晚了一千二百年。即便是在這個時期的古波斯,古希臘,也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才裝備使用了弓箭,並且主要是短弓。射程非常有限。

至於弩弓,他們壓根就沒見過長什麽模樣,更不要說墨家的瘋子們發明的各種床弩,以及雙人配合射擊的硬弓了。

至於說弓箭的歷史,有實物作證的可以達到公元前八千年以上。在跨湖橋遺址發現的漆弓,發現時弓已經部分殘缺,但殘弓長仍然超過了一米二。截面扁圓,寬約3.3厘米,厚2.2厘米。

兩端略細,寬3厘米,厚2厘米。中段長17厘米截面亦為扁圓,扁側方向與弓身其余部位相左,擬為柎抓手的位置,柎寬3.2厘米,厚2.2厘米。

除了柎手位置,均見有漆皮,漆皮帶皺痕,局部脫落。弓材為桑木之心材。由於兩端已殘,弦未存。

想象一下,根據估算,這個弓的實際長度大概在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間,並且請記住其中的關鍵詞,漆弓。

這個詞的存在說明的三個問題。第一,就是中國的弓箭製作這個時候已經是非常精良的,那麽按照這個數據估算,實際弓箭的應用應該更早,至於早多久,普遍認為起碼在公元前一萬年之前。

第二,就是關於中國生漆的使用時間被極大的提前了,用生漆粉刷的弓,能更好的保證乾燥程度,讓弓可以在惡略的環境下使用,有效的隔絕水分的侵蝕。

其三,就是弓的長度,這樣長度的弓經過複原之後,其射程超過平射一百五十步,仰射接近四百步的這樣一個作戰數據,想象一下把。

這個暫且不說,不過就從雷雲目前看到的聽到的的一樣,各諸侯國都設有專門的兵器製造部門,並制定了官方標準,用於指導兵器生產,規模之大很難想象,秦國一次可以動用數萬人的弓箭方陣,那麽它的武器製造系統如何?

根據《考工記》記載,製造弓與箭的選材、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乾、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準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

對於六材的選用標準,書中也有較詳盡的規定。如列舉了選取弓乾的7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的優劣次第:凡取乾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

認為7種樹中,以柘木為製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選取角時,要注意殺牛的季節最好是秋高氣爽時宰殺的牛,這時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強弱。

選取的角應是青白而豐末,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豐滿。而牛戴牛是指一對好牛角的價格就相當與一頭牛的價格。

對於膠,要求顏色越深而且越乾燥越好,筋越精細而且越長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見底,絲要光澤鮮明。

至於將六材合製成弓,也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選取不同的季節,以保證弓的質量。凡為弓,冬淅乾,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將完全乾透的弓乾削製成型。

春天將牛角製成大小合適的塊,夏天將筋梳理成型,再經酒蒸、錘打、擰緊、手撕,使之不再收縮成為細條,到了秋天,在弓乾的外側粘貼筋絲,在弓乾的內側貼上角,冬天則把絲精細地纏繞在弓節上;到極寒的時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

並且對箭的製作也是極其嚴格,《考工記》記載:矢人為矢,鍭矢,參分。茀矢,參分一在前,二在後。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後。殺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後。參分其長,而殺其一。五分其長,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參分其羽,以設其刃,則雖有疾風,亦弗之能憚矣。

刃長寸圍寸,鋌十之,重三垸。前弱則俯,後弱則翔,中弱則紆,中強則揚。羽豐則遲,羽殺則趮。是故夾而搖之,以眡其豐殺之節也。橈之,以眡其鴻殺之稱也。

凡相笴,欲生而摶。同摶,欲重;同重,節欲疏;同疏,欲栗。陶人為,實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實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實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實二觳,厚半寸,唇寸。

這樣算來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連選材在內共需要三四年的時間。其間工匠所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見,而製造當時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則更多,所以各諸侯國對好弓的需求,可以說不比劍差。

在詩經中的小雅,丹弓曰: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鍾鼓既設,一朝饗之。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

鍾鼓既設,一朝右之。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鍾鼓既設,一朝酬之。由此可見,一張好弓在當時是何等的被人珍視。

而楚國更是發明了一種超遠程的大型弩,和戰車配合使用被稱之為弩車。相關記載描述,這樣的大型弩,重量達到三百公斤以上,有些甚至達到了四百公斤。

而根據大小的不同,最大的弩射程達到八百到一千米的范圍。需要多名士卒以機械絞盤的力量才能拉開弦進行發射,並且還衍生出了踏張弩,就是士兵必須以坐姿用兩條腿兩隻手合力拉弦。

弓弩到了墨子這幫高能理科生手裡,更是向變態的方向發展,墨子造出了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就接近兩米,尾部有繩,可射擊城牆之後讓士卒攀登城牆所用。也可快速回收射出的弓箭。

在這個時代,弓和弩可以說各放異彩,在中國軍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而璀璨的一筆,

而鎧甲這個東西同樣是吊炸天的中國存在,鎧甲的發展大致上經過殷商的雛形,秦漢的小成,南北朝的變革,隋唐時期的大成,在宋代進入了巔峰。

在殷商時期,商代鎧甲基本使用劄甲,簡單形體一下就是木質或者青銅質的板甲和頭盔,但準確說,這頭盔就是類似一個雞蛋殼的一大半,上邊有個雞冠一樣的裝飾,挖出一個方孔,露出眼睛,而板甲只是凸型的半圓圍在胸腹之間,和肚兜非常像。

當然,還有圈套的衣服,自然不可能光膀子穿一個青銅肚兜,這樣不像話對吧。所以,整體的一套甲胄叫做衣、裳、舄。同時那個時代的人還配備了青銅斧,竹製長弓。

其中尤其是這長弓,近乎和一個人一樣的高度,可以說比蘇格蘭長弓可是早的多了,並且,其射擊的距離也將近百米,這一點並不比蘇格蘭長弓差。

到周代的鎧甲,實話說簡直就是在胸前搞一塊青銅麻將枕席這麽一掛,這還是比較高級的東西,當時的士卒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當然,也有皮甲,但大致上差不多,基本就是青銅麻將枕席,皮麻將枕席。布麻將枕席。咳咳咳。。。。

而頭盔就更奇怪了,簡直就是半個雞蛋殼,前邊後邊個開出兩個半圓,後邊護住了小腦到頸部,前邊露出臉,質地自然也有青銅的,皮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鎧甲發生了一次變化,戰國士卒身穿的戰國時代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牛的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甚至刺繡了金線銀絲作為裝飾。當然這種配置基本都是將軍。

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皮繩,麻繩穿組聯綴而成。

複雜一點說,就是青銅,鐵,皮子做成的麻將涼席,裁成衣服的形狀,穿上,齊活。

到了秦漢時期,秦代兵卒鎧甲很有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

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不明白的看看兵馬俑就可以了,咳咳咳。。。

漢代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變化,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

雖然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製。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但甲片出現的明顯的變化,那就是麻將塊變成了魚鱗片。這下感覺好多了,魚鱗玄甲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防護力,可以想象,這是對匈奴作戰的經驗積累,當然,也能想象匈奴的弓箭有多厲害。

而光明鎧其實並不是唐朝出現的,而是出現在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所謂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護心鏡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奪目的閃光,所以叫做明光鎧。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

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同一時期,還有一種鐵製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製,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

這個時期的鎧甲最大的變化就是防護面積大大的提高了,不僅僅是士兵身體的防護面積,甚至還誕生了馬甲。

隋是一個很牛逼的時代,起碼軍事裝備上是這樣,隋代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製也有一些小的變化。

一般兵卒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這個造價相對就比較大了,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

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製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也就是說,從這些軍備上可以看出,隋朝對軍事裝備的研發和製造那是相當厲害的。

而唐代,後人視作一個最輝煌的大時代,但其實作為軍事裝備來說,其實並不是這樣,唐代大部分承襲了隋代的兵卒裝備。

唐代盔甲,在實戰中運用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居然有啟用了漢朝之前的皮甲和絹布甲。

但此時絹布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之外,還增加了前後護心鏡,這樣就讓它變成了女人比較喜愛的盔甲。

畢竟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也就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者皇宮女官,女將經常穿戴的盔甲。當然,這也和當時的環境有關。畢竟唐代民風比較開化。

唐甲,也就自然而然的在這個時代衍化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奢華。但這不奇怪,貞觀之治後,高宗、武後兩朝,國力鼎盛,天下太平,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尤其是武後,那身邊要是不站幾個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那也不像話,對吧。

但安史之亂之後,唐甲完全恢復到了實用性狀態,特別是鎧甲,據唐六典中的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主要作戰裝備類的鎧甲。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但此時的唐代鎧甲,已經具備了很大氣的風格,即奢華,又實用。唐光明鎧可以說把隋光明鎧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狀態。

宋代鎧甲完全是亂世出經典,這個沒辦法,其實咱們軍事愛好者說宋代鎧甲,往往說的是五種鎧甲。

分別是宋鎧甲,契丹鎧甲,金鎧甲,西夏鎧甲,蒙古鎧甲。這個就厲害了,首先就是鎖子甲,鐵浮屠,鐵鷂子,黑金柳葉扎甲等等。

宋代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劄甲。典型的便是黑金柳葉扎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簡直無懈可擊。

其實宋代甲胄在承襲唐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革新,工藝考究,形製統一,說是藝術品也不為過。

而同期的契丹,金,西夏,蒙古,準確說也承襲了唐甲的一些特點,並且各自有所發展,比說遼國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

金國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尤其是金國發展出的鐵浮屠,雷雲的黑甲就是按照這個思路造出了馬甲。

西夏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

而盾不太一樣,在中國,盾牌給人的感覺似乎沒有發展正真正的軍備體系,並且在一寸長一寸強,一分短,一分險的中國兵器歷史概念下,似乎更是現得盾可有可無,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