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設計師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看著麻雲有些不解地樣子,張三有些好笑,這其實很好理解,一個聽幾千年的理論,被奉為圭臬的理論突然有人大言不慚地說這理論有錯誤,教出來的人都成了偽君子。誰聽了之後的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反駁,你算個什麽東西,也敢質疑聖人之言。
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麻雲眼裡的張三就是一個有資格質疑聖人之言之人。
麻雲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在希望營內部有太多對張三盲目崇拜之人,越是在希望營待的久就越有這種感覺。
在希望營內部之人看來,似乎就沒有張三不會的,不懂的。有這樣能力之人,質疑聖人之言不就太順理成章了嗎?
“先生!若是仁義道德是錯的,那我華夏要如何行事?”麻雲實在無法想象沒有仁義道德的天下會是如何。
“仁義道德沒有錯,但是卻只能修身不能治國,治國需要的是利,稻麥之利,蠶桑之利,鹽鐵之利等等,治國一定要強調言利,一個國家不敢言利,這個國家一定是病態的。”
這又是一個顛覆性的言論,自古以來儒家都用天人感應對君主進行約束,使君主不敢肆意妄為,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這懼的可不僅僅是亂臣賊子,還有君主,亂臣賊子擔心自己遺臭萬年,君主也擔心自己身後有不可言之聲名。
還沒有人敢於公然在朝堂上言利,這與儒家思想的恥於言利是對立的。如果有人敢在朝堂上公然言利,必定會被朝臣群起而攻之。
張三竟然公然說朝廷應該言利,這話傳到朝廷,必會被滿朝的士大夫視為異端。
本來因為土地政策已經讓士大夫將其視為生死大敵,這言利之說一出更會成為士大夫的不共戴天的仇人。
麻雲不知道士大夫怎麽得罪先生了,為何先生對士大夫沒有絲毫的好感,雖然先生從來沒有說過厭惡士大夫的話,但是出台的每一項政策似乎都是為了遏製士大夫的獲利空間。
張三可不知道屬下之人是認為自己受過士紳的迫害,才對士紳恨之入骨。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知道未來是什麽樣子,盡量複製未來,讓自己多災多難的祖國少走一點彎路。
張三在歸綏城待了三天時間,仔細考察了一下河套平原目前的生態環境。對這裡的環境進行了評估,這裡理論上並不是理想農耕地區。若是沒有河流的水利灌溉,這裡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完全是卡在農牧分界線上。
河套地區北高南低,靠近黃河附近的河套平原,更是地勢平坦,只要有水對於農民來說就是理想的農耕之地。逸雲中文
流經河套地區的黃河完美的解決了土地灌溉問題,使這裡有了成為糧倉的基礎。
為了開發河套,張三決定親自走一趟陝北,去見一見新官上任的三邊總督洪承疇。
臨走時張三囑咐麻雲將巴特調回張北城,張北城現在兵力空虛,若是長期沒有大軍鎮守,會讓草原上一些心思陰暗之輩覺得有可乘之機,一場亂子下來,察哈爾草原好不容易經營出來的局面就會毀於一旦。
同時俘虜也不能閑著,歸綏到張北的公路抓緊修起來。幾萬人白養著太浪費了,建設司和輕工業司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安排人手過來對接,農業區也會派人接受屯田之要務。爭取明年秋收後,歸綏一帶不用總部補貼,不但能夠實現自給自足,而且還能養活駐防的軍隊。
第四旅剩下的人馬在歸綏就地擴軍,補足巴特所帶走的人馬,並不斷北上查探,深入漠北了解喀爾喀蒙古部落的虛實,最好能夠跟喀爾喀蒙古部落進行接觸。畫好沿途的地形地貌,尤其要標注好大漠裡的水源地,大漠行軍沒有水我們就會成為離水之魚乾涸而死。
若是喀爾喀蒙古部落願意臣服我們,可以答應他們有一定的自治之權。但是必須在我大明統領之下,部落首領更迭,必須要經過大明同意,同時我大明有權調動喀爾喀蒙古的部落騎兵。
喀爾喀蒙古的問題,他並不擔心,只要我們準備充足,拿下喀爾喀蒙古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我所擔心的是喀爾喀北方的北海附近那些羅刹人,也不知道他們已經來了多少人。
若是人來的多了,再想要將其趕走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畢竟是武裝了歐洲火槍的火器部隊。不過代價再大我們也不能讓他們久居我們祖宗之地,一旦讓他們待的時間長了,他們可就認為那裡是他們的了。
對於張三的交待,麻雲表態:一定認真完成先生交待的任務,並詢問了在遇到喀爾喀蒙古部落反對時,第四旅該做如何反應?
張三表示軍隊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若是喀爾喀蒙古部落不識抬舉,可以不經請示直接出擊。但是不要孤軍深入,我們需要步步為營,沿途經過的水源地都要準備好安置百姓遷居到此地生發。建立穩固的後勤基地,為過往的大軍提供必要的補給。
對北方的攻略是個漫長的過程, 張三甚至覺得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有效佔領整個鮮卑利亞都是個未知數。
畢竟中國人與北極熊不同,人家天生就生存在寒冷地帶,對於苦寒之地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中國人更向往溫暖的南方,中國人生存之地必須要能夠耕種,以中國人的戀土情節,不能耕種的土地就是再多對中國人來說都是無用之地。
所以說佔據鮮卑利亞不是軍事問題,而是如何解決生存的問題。漢人視戍邊為發配,根本不願意在邊疆扎根,若是強行逼迫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官民對立。這與遷徙美洲新大陸不同,以中國人的眼光,只要他們一踏上新大陸的土地上馬上就會看上那片土地,那樣一片膏腴之地只要肯下力氣,用不了幾年就能掙下一片能夠傳之於子孫的基業。
而百姓對於北方之地的印象就是天寒地凍,種地也長不出多少糧食,除了野獸皮毛之外還有什麽?即使強行遷徙過去也會想辦法逃回來。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475章 北方問題)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大明帝國設計師》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