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超級科技領航者》第279章 虛擬空間的作用
不試不知道,太空真奇妙。

 一夥人在比較傳統的空間站裡玩的不亦樂乎,其中杜康盛感受最深,因為這一夥人裡邊只有他在地球軌道上待過,完成過在失重狀態下操作設備的任務。

 期間唐超也詢問了他,他也如實的做了匯報。

 因為軌道穿梭機和空間站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所以感覺肯定有差距,但是相比之下,他之前在地面做的那些模型練習跟現在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老板,虛擬現實空間的模擬狀態非常逼真,我在之前的練習中有一項比較懸的指標叫做‘手感’,只要把它練出來了,哪怕閉著眼睛也不會操作出錯,但是因為地面和太空重力的差異性,這個項目非常不好練習。”

 “今天的虛擬空間練習給了我一個大驚喜,不管是重力指數、按鈕材質、交互狀態,還是觸感反饋等等,都讓我感覺到了在真正太空進行操作的感覺。”

 “作為訓練裝置,它非常的完美,不過要說有什麽不一樣和不足的地方,大概就是觸感反饋不足了,所有的感覺都很像,只不過總感覺少了點什麽,就像吃紅燒獅子頭,一半肉一半面,雖然是內個味,但終歸是少了一半的肉,差點意思。”

 “而且仔細看的話,還是可以發現這座空間站不是那麽真實,就像玩遊戲,別看建模越來越真實,但是總歸跟真正的現實有一定區別。”

 聽了杜康盛的匯報,唐超點點頭,“你的感覺沒錯,等你們走完一個流程之後,我們詳細跟你們說一下。”

 杜康盛點點頭,繼續領著一群“見習中的見習宇航員”體驗奇妙的虛擬太空之旅。

 不過整個流程不能都在太空裡,既然唐超說了最開始的那片樹林也是宇航員訓練一環,那麽肯定就會讓他們去見識一下。

 而且他們這次只是做一個體驗,並且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很多流程都會縮短,畢竟他們的身體還在床上躺著呢,幾個小時之後他們必須得吃飯和上廁所,要不然容易出問題。

 除了在空間站裡的漂浮體驗,唐超還安排他們進行了地球環境下的體育鍛煉。

 身體素質作為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在航天員的訓練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畢竟只有健康強壯的身體了才能抗住太空的惡劣環境,不至於一兩天就身體出問題,然後乘坐昂貴的太空飛行器返回地面,地面也得再發射一枚載人火箭補齊實驗人員。

 而除了基礎的體能訓練外,其他方面的耐受能力也得考慮,所以為了全面提高宇航員的身體素質,提高航天員對特殊環境因素的適應性和耐受力,需要對航天員進行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暴露和刺激,如超重、失重、前庭器官的刺激、噪聲、高低溫等。

 超重適應性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適應航天器發射和返回再入時的超重環境,增強航天員抗超重的能力,訓練方法主要采用離心機模擬航天器起飛和返回過程中的超重曲線,進行胸-背向對抗動作訓練和頭-盆向耐力維持訓練。

 為了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還要進行前庭功能訓練。

 這種訓練會采用轉椅、秋千等旋轉和擺動設備產生線性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或在失重飛機上讓航天員頭部運動,對受試者的前庭器官進行刺激,以提高前庭器官的耐受能力。

 其它的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訓練還有飛機飛行訓練,跳傘訓練,振動、噪聲體驗,乘員艙大氣環境體驗以及隔離環境體驗等。

 這些身體方面的考驗自然沒辦法在虛擬空間裡實現,但是唐超卻可以讓他們進行精神方面的感受,甚至加速整個感受過程。

 比如進行體能鍛煉,跑步肯定是越跑越累的,如果人類想突破自我,不僅要讓身體方面適應那種勞累的感覺,還要讓精神也能抵禦得住勞累。

 在現實裡,那就只能照實了去跑,跑個幾公裡、十幾公裡的,而在虛擬世界裡,只要修改幾個數值,跑完五十米就能出現跑完五公裡的勞累感。

 這種勞累感衝擊著大腦神經,不斷地發出“想休息”的信號,多來幾次,讓大腦適應了這種信號,就會產生抗力。

 那麽等出去之後,再跑步的時候你的身體“勸你”休息,你就可以憑借這種熟悉的感覺抵抗住,然後突破自我,讓自己跑的更遠,壓榨自己的身體潛能,讓自己更強壯。

 這些涉及到身體方面的訓練,雖然虛擬空間不能直接作用於身體上,但至少可以讓宇航員有個“心理準備”,那麽針對真正的“心理準備”,就是它的強項了。

 心理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因為執行太空任務需要離開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而這種環境變化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

 尤其在早期航天活動中,載人航天器提供給航天員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空間,還是飲食都不是很好,長時間呆在這麽狹小的環境,並且要一天24小時忍受機器運轉帶來的噪聲,那感覺相當難熬。

 而如果這種感受影響到航天員的心理,那極容易就產生不可想象的後果。

 在太空可不比在地面,在地面心裡煩了還可以出去透透氣,而在太空,門外之後死亡。

 隨著科技的進步,雖然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仍然比較“惡劣”。

 心理訓練也就是使航天員在沒上天之前,先對太空中的情況從心理上進行一下適應,比如提前適應密閉狹小空間、適應噪聲、適應團隊協作、適應一小時擰一個螺絲等情況,增強心理的穩定性。

 因為執行任務的複雜性增加,所以每次飛行都有幾名成員來完成,科學證明聊天是可以放松心情的。

 當然,前提是不能跟話題終結者聊天。

 而人類作為社會生物,非常需要同類的陪伴,如果是一直一個人獨處,那麽出問題的時間絕對比群體出問題的時間要快。

 哪怕那些號稱不出門的宅男也是經常通過網絡跟沙雕網友聊天,要不然真的一個人待著,很容易出心理上的毛病。

 正好航天任務需要多人合作,所以除了最初因為航天科技的限制讓一個人進入太空外,之後的任務最起碼都是雙人團隊。

 為了盡快的使成員之間達到“心有靈犀”的程度,提前的團隊訓練磨合也成了心理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

 實踐證明,整個成員組在一起進行訓練,對於提高他們在太空中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航天員共同訓練的時間都很長,短期太空任務不少於半年,中期太空任務需要一年,長期太空任務更是要兩年以上。

 最重要的是他們之前只能在地面對著模型訓練,等進入太空之後失重了又得磨合一段時間,總體來說時間就更長了。

 而在虛擬空間就可以直接跳過很多步驟,直接讓宇航員團隊在“類太空”的環境裡訓練,既然要執行太空任務,那麽測試當然要在“太空”裡進行。

 如果有宇航員頂不住心理壓力,直接開艙門團滅,現實中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只能在地面做嚴格模擬。

 在虛擬空間就不一樣了,開艙門團滅的只是一些數據,有安全設備保護,成員們只會感受到些許的痛苦,本身不會出現任何意外。

 甚至暴露在真空環境下的死亡痛苦也可以消除消除掉,畢竟那是死亡感受,對於成員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大。

 訓練的話,隻保留艙內感受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經過安全的科研研究,研究出輕微的死亡感受可以讓人更珍惜生命的話,或許可以再用。

 最重要的是這種逼真的太空環境可以提前找出不穩定因素,然後多磨合幾遍,快速湊成真正合適執行任務的團隊。

 這就是神經潛入式虛擬空間的作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