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袁公路》第26章 休養(1)
  職位變動完成之後,袁術面對的就是內外部壓力的處理問題了。

  如今,因為董卓出其不意的任命,袁術兼任豫州牧。按照正常道理來講,只有袁術一人擁有豫州的統治權,其余帶兵入豫州的人都有謀逆的事實。

  可惜大漢王朝日薄西山,完全沒有能力插手豫州事物。揚州雖然能夠一口氣吞下豫州,但受限於人才數量,軍隊數量,戰略物資儲備,若真吞並豫州,有很高的風險陷入戰爭泥潭而不能脫身。

  到時候因為據有至少兩州之地,一躍成為最強諸侯的袁術肯定會在外交上陷入極大的被動。要是被身邊的諸侯群起而攻,以揚州的厚實家底,也扛不住幾年,敗亡只在眼前。

  取得豫州三郡之後,揚州明面上的敵人只有曹操與袁遺二人。本來袁術希望袁遺因豫州北部的地盤與曹操起衝突,然後坐山觀虎鬥,一方面依靠兩人削弱豫州北部世家實力,一方面限制曹操發展。

  奈何事情變幻的有點突然。此時袁遺公然與袁術決裂,而曹操也奪取了穎川成為了袁術的又一個敵人。

  為了更好的解決困境,袁術派遣使者前往荊州南陽與徐州下邳,連結劉表與陶謙二人,增強三方的合作關系,減輕自己的外部壓力。

  內部的處理則更為突出。新取的三郡雖然經過戰火,但衰敗下去的世家只是少量,很多地區還處於豫州世家控制范圍。

  揚州的限制耕地數量政策推行很不順利,可袁術對此也是毫無辦法。思前想後,袁術又一次求到了老爹身上。

  在揚州呆了半年,袁逢也算是看清楚了,專門依靠世家的實力,要想在亂世立於不敗之地難度異常的高,對於袁術請他與馬日磾出山,走訪豫州與揚州名士,號召豫州世家拋棄部分利益沒有推辭。反而非常高興地接了這個差事,前往豫州走訪各個領頭的家族,調節揚州集團與世家的利益分配,消除政策實施的阻力。

  除了政事上的利益關系處理以外。對民生的處理也是袁術很頭疼的一件事情。豫州乃是世家大族的聚居地區。周內的良好土地多被各個世家攥在手裡,幾近三成的民眾並沒有自己的土地,而是身為大家族的奴仆,幫人耕種為生,為解決此事,袁術特別發布政令收購世家手中的土地。

  袁逢等人的走訪調節日漸生效的時候,越來越多世家肥力流失的土地就被賣給了官府。這些土地大多經過多年耕種,肥力流失過大,年產量極為低下。可惜袁術也沒有好的辦法,吃下這一個悶虧,消減土地兼並的不良影響,對這單生意,袁術也樂於接受。

  土地轉賣給官府之後,相應的耕種土地的人員也被世家拋棄了。這些人的去處才是袁術最為頭疼的事情。

  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特點。非是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總是放不下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對於遷徙一事,絕大部分的人都會保持著敵視的態度。

  經過統計,截止到190年12月底,整個豫州南部總共有近30萬人得到了解放。這三十萬人裡,只有不到5萬人同意搬遷到風調雨順的鄱陽湖畔重新開始生活。其余的25萬人都是強硬分子,揚言即便死也要死在豫州。

  還有25萬人,這怎麽辦?雖然逐漸收買的瘦田也有150萬畝左右,可相對這25萬人來說,依靠畝產不到肥田一半的瘦田,每年若是不進行賑濟,餓死的人估計都有幾萬人。而且這150萬的田地也不可能全都分發給這些無產農民,

豫州的其余接近破產的農民還需要官府分發一部分田地來養活他們。  清楚整件事情的嚴重性,袁術總感覺自己就是快餓死的人面對蜷曲成團的刺蝟,無處下嘴。

  時間緊迫,袁逢他們的工作估計在1月底就能完成。而一月過後,隻留給袁術集團幾個月時間安排淘汰下來的農奴。

  若是不能在春耕之前安排好這些人的去處,明年,整個揚州的府庫至少要縮水一大圈,到時候要是發生天災,好多年未發生饑荒的揚州又要餓殍遍野了。

  除了人民生活退步外,軍隊上遭到的打擊更不必說。沒有充足的府庫支援,大軍出征就是空談,只能據城而守,一直處於被動地位。

  詳細綜合了各方面的數據,袁術發現,這次的事情處理不好,整個揚州就要安歇兩年多的時間才能緩過勁來。而兩年以後的局勢,誰知道會怎麽樣?不過袁術估計了一下其余諸侯的動態,要是揚州兩年不動,按曹操等人將平民放在最底層的做法,兩年後,大家擁兵十萬不是笑話。到那個時候,揚州除了據有兵甲之利和士卒紀律嚴明以外,最多佔有點後勤優勢,勢必在對外戰爭中陷入苦戰。真是成也百姓,敗也百姓!

  思考了幾天,袁術也沒什麽好辦法,隻得廣派官員下到各個村鎮進行勸說,引導,可惜收效甚微,很多百姓都認為官府此舉只是誘騙大夥離開生活的地方,將他們丟到深山老林,然後佔據他們的家產。

  “我們何不讓豫州的郡兵幫忙宣傳,勸導那些人離開?郡兵多是來自各個村鎮的無產之人,大部分郡兵當兵都是為了一口飯吃,經過軍隊的熏陶,郡兵的見識要比那些山野小民廣闊得多。而且郡兵本身因出身於當地,更能讓人信服。”就在袁術焦頭爛額的時候,一直表現平平的向朗說了這麽一番話。

  受向朗啟發,袁術大喜過望。立刻發令各地,要求當地縣尉對郡兵進行培訓,給他們詳細講述揚州的遷徙政策與好處,待郡兵對這一政策爛熟於心之時,讓這些郡兵回鄉進行勸說工作。另外,袁術也給了各個賣地的世家寫了文書,讓他們幫助勸導。

  1月底,袁逢與馬日磾奔波兩月,終於勸服了大部分世家,完成了土地限制令的工作,剩下的一部分佔據著極多良田的世家也接受了對超標土地征取重稅的政策。

  袁術主持的無產農民遷徙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先還有近28萬的農民不願南下揚州, 經過十余日的勸導,28萬人中有15萬之多的人願意南下,前往鄱陽地區開墾耕種。剩余的13萬人不願南下,這個時候也沒什麽太大關系了。

  三郡的土地政策總計空出來180萬畝的土地。這180萬畝中只有30萬是勉強算得上上等田的土地,其余的幾乎都是瘦田。

  30萬畝上田中,袁術拿出10萬畝劃歸給各個郡的太守,要他們細致甄別那些勞動力過剩,而持有土地嚴重不足的農戶,以土地、農具、種子為借貸的款項,分3年逐漸還清官府的錢,當然土地農具不可買賣。

  剩余的20萬畝田地則劃分給那些身家清白,家中有人當兵戰死,或是家中多是婦孺的農民,算是給烈士與弱勢群體的一種扶助,同樣的這部分人也獲得官府的農具、種子扶持。

  剩下的150萬畝瘦田,袁術著令三郡太守詳細的丈量之後,將剩余的無產農民以出身地編為一個個大型的農墾集團進行集體耕作。

  采取這種辦法也是迫於形勢。因為瘦田產出實在讓人擔憂,若是分發下去,按照如今的耕種技術與條件,這部分人只能勉強活下來,想要有產出簡直癡心妄想。要是碰上一個災年,這些人就成了袁術集團的一個大包袱,仍都扔不掉。

  采用大集團耕作的模式,袁術就可以限定這些地區特定的種植作物。像大規模種植大豆,種植甘蔗,集體育肥等等措施,回復這些地方的土地肥力。農閑時分,還能組織人手進行水利搶修,一舉多得。幾年之後土地肥力回復了,水利設施完備了,再分發下去也不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