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英雄》第一百一十三章 擴軍商討
  青州之戰之後剛剛處理完收繳工作、隊伍及青壯家屬的整編工作後的陽歷11月2日,張海就在青州東城門樓的城頭臨時指揮部召集除了擔任輪值任務負責從周邊轉運糧草物資之外的所有弟子商討隊伍擴編及留守人員組成的問題。  早期的預想上來說:張海自童年時開始花了很大精力選訓出的一百三四十名弟子大致就可以做為擁有兩三千戰兵的一個戰兵營的軍官力量。即便按照基層軍官到類似排一級單位的近代標準也完全足夠了。

  近一年時間以來的帶兵實踐上來看:行軍作戰中的隊伍並沒有在張宅時那樣好的管訓條件,童年與少年、自己這樣有天賦和威信的人同一般弟子負責管理的服從性差別也大差別。要做到不打折扣的確保監督落實日常每一個刻的管理,軍官骨乾至少要到班或小隊一級單位。

  在重新商討建制問題的時候,劉洪濤就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傳統軍隊裡的二五製基層編制其實並不完全符合我軍作戰時的情況,尤其是上次鄒縣之戰面臨面臨與我們總實力相差不大的規模龐大敵人的時候,中隊一級的指揮員只有一個人的情況下要負責五個小隊有所力不從心。我們的學塾弟子及弓手中的戰鬥骨乾在小隊一級單位則有浪費的情況下。一個伍有時不得不安排兩名以上戰鬥骨乾。”

  張海其實也感覺到這些實踐指揮上的問題。二五製基層單位的建制原則起源於很早的時代了,行伍製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多次推演中看來,是因為冷兵器時代條件下的橫隊縱深至少要由五名,一般情況下是十排戰士組成。而對於如今張家隊伍基本以投射火力為主要戰鬥力並且相比對手有極大的戰鬥力優勢的情況,部隊的作戰隊形密度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米尼步槍時代橫隊的程度。或者說與民國中前期的中國軍隊很大程度上類似:在作戰中完全可以用以單列密集橫隊迎敵作戰。按照最有利於靈活管理的原則至少在連以下的基層建制上應該采取三三製原則。

  “小隊擴充為中隊,中隊以下新設班級單位。中隊部由正副中隊長及兩名傳令兵及一名衛生民情員組成,下設三個戰鬥班及兩個戰勤班。班為十人,班長一人戰士九人。戰勤班的二十個人可做為預備隊也可做為補充數各班負責臼銃填裝及攜帶箭支兵器等任務,不編入原由的戰兵而隻編入原有的戰勤兵。這樣十一個人的小隊就擴充為五十五人的中隊了,中隊部及戰鬥班的正副班長為原有人員,大家暫時有什麽意見沒有?”張海問道。

  這個改動不算很大,但明眼人都看的出這是為了未來更為強化中隊一級的獨立作戰能力而設定的。五六十個全副武裝起來的一線參戰人員按照張家隊伍的原有戰鬥力標準,至少相當於一個上等的明軍奇兵營,只要不犯嚴重錯誤不是那樣容易輕易的被地方上的牛鬼蛇神們所威脅的了。

  沒有人質疑十人班是不是小了點兒,二戰時期的步兵班曾經有過十二人或更多編制的,但那是因為現代班級支援火器需求的緣故。而如今的隊伍裡並沒有那種獨特地位的支援火器,十人班也就顯得更為適用。

  “我們五十個戰鬥小隊如何編組?不再搞火器和弓箭純隊了麽?”又有人問道。

  其實對於臼銃類火器與弓箭的爭論一直就有。弓箭原本不是什麽希奇的兵器,但在製弓出身張家的嚴格要求乃至近現代化的選訓機制下人與弓其發揮出來的潛能,在這防護裝具還不如百年戰爭後期法國的東亞,

就完全不遜色於最優秀的滑膛火器了。  “並舉吧,優良的弓箭當然是我們日後作戰步兵的主要依賴,火器中隊的戰士也要在平日裡的基礎上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但在眼下,新擴充的部隊若要維持基本的戰鬥力也只能以火器為主了。”

  新擴充的五十個中隊計劃被編為保留十六個連在內的四個步兵營。獲得了大量工匠完全可以解放出來的張家家匠還有原小隊以上指揮人員八十余人則建立了組級規模的連部和班級規模的營部。為了減輕楊秋霞那邊兒的壓力。這些日子以來在東昌、臨淄、淄川、青州等地獲得了幾十名有一定業務也被證明在外傷醫藥方面尚算合格的醫生經過最簡單的培訓則建立了從連級開始的簡單醫衛系統。這些江湖醫生雖然比起建國前後的連衛生員來也未必強到哪裡去,外傷方麵包扎衛生常識都要重新叮囑培訓,不過這總比傳統軍隊裡營或相當於後來的團一級主要靠巫醫等心理安慰,只有少數主將才有稍微靠譜能把外傷處理好的情況強出不少。

  “除非降低兵源標準,不然這十六個連四個步兵營的戰兵隊伍怕是擴充不起來。我們入選這八百多名少年只是在作戰中表現比較勇敢而已。體質方面有很多人並不特別理想,日後的訓練作戰任務還很繁重。”李峰忽然提議到,再以往的時候他可不是個類似劉洪濤那樣愛在會上積極發言的人:“我們當初在鹽山和東昌的兩次留守作戰打的險象環生歸根結底是過於信任城牆的作用而留守的力量不足, 部隊質量又差。如今要保證青州城區不容有失,再絕不能隨隨邊邊的象征性留下點兒主力應付了。”

  張海當然清楚,要完成這四營精兵的選訓僅靠淄川到青州一帶的兵源是不夠的。隊伍仍然要盡快的進行一次擴軍東征。青州城的留守作戰就又成為了一個問題。

  “既然我們留下二十一個火器小隊大概二三百的原有主力戰兵按一擴五的原則擴充為二十個中隊七個步兵連大概千余人左右是沒有問題的,就留下這個比例的人吧。當然要以中隊為單位負責整個城頭的支持還是有些不夠。我們原有的幾百戰勤人員還有經過考驗的東昌俘虜兵也可以同其他四千多青壯按照臨時中隊幾個人的比例混編負責督戰,確保參戰的主力及選拔出來的青壯都能在作戰中發揮作用。其余的力量在青州城的事忙完之後就可以抓緊時間展開東征擴軍了。大家以為如何?”張海最終決定道。

  時間不等人,雖然超過一個月的糧食所能夠攜帶的軍資材料在這些天已經以最快的速度轉運進了青州城,不少城內沒有征兵征工價值的原有居民也被清退出去。可要等在周邊籌集到足夠數萬人一年左右的糧食卻需要不少時日。而沒有什麽人有把握在冬季緩過神來的明軍不會集結新的力量展開進攻。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