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廷將軍政徹底分開了,雖然兵部仍舊是文官管理,但負責的基本是事務,而真正練兵、行軍打仗,全都要靠武官了。(;無彈窗廣告)八旗體制既然廢除,那麽等於清*製需要重新制定,綠營什麽的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同樣仿照一部分大唐體制,清朝的軍事制度也進行了大改革。首先,清軍在編制上進行改造,五人一伍,十人一什,這種基層建制沒有變化,不過伍長從屬於什長,實際上什長就相當於班長了。往上基本上為三三製,三個什為一排,三個排加連部組成連,連為百人規模。三個連組成一個營,三個營組成一個標,標為千人左右的規模,比大唐步兵團要小一半。然後三標為一協,三協為一鎮,也就是師級部隊,規模萬人左右,極為標準的三三製。
不過在軍官稱為上,還是保留了大批原先清軍的稱號。連長被稱為連總,營長被稱為營總,標長官為標統,協長官為協統,鎮長官則仍舊是總兵。
戰時可能會將若乾鎮的部隊組成一個軍,軍的規模不定,依需求而變化,最高長官為都統。
清軍也開始使用軍銜製,一開始朝廷官員們和永琰還想搞些大清特色,不過由於未來這支清軍肯定在某些程度上會與唐軍存在合作,所以白南直接否了他們提議,用全球通用的將校尉的三級體制框住了新軍。從少尉排總、中尉連總、上尉營總,到少校標統、中校協統、上校總兵。都統為少將,中將為方面軍總司令,上將則為戰區總司令、軍種司令、總參謀長等。
後面這些將軍自然一時還用不上,因為實質上現在朝廷直屬之下,是沒有清軍的。
大唐的團長是上校銜。手下才一千五百人,而清軍的總兵手下一萬人,也同為上校銜。這個怎麽看都是有問題的。不過裡面卻充滿了唐人的考慮,不提清軍的鎮戰術單位其實跟唐軍的團級部隊差不多。而未來如果真的有聯合的作戰,白南是希望以大唐的上校團長,製清軍的上校總兵的,所以職銜上必須跟唐軍軍官平級或者矮一級。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支特別的部隊了,那就是以綠營降兵和直隸良家子弟組成的武衛軍了。[;超多好看小說]在先前的戰爭中,唐軍消滅了十余萬八旗和綠營,其中一部分綠營已經接受改造和改編,進入武衛軍。而另一部分沒有接受改編的,則連同自己的家人,也就是軍戶,準備移民到大唐本土了。這些綠營軍戶總數在五萬人左右,攜家帶口,基本屬於半強迫遷移的,不過情緒大體還都比較穩定,因為軍戶都得到了一筆安家費和一些食物供給,也拿到了一些地契。不過綠營軍戶的授田要略少於自願移民,一人八畝。這個也是為了進行區分。
五萬軍戶的遷移,是國內的強烈要求,勞動力的短缺使得國內要求白南想辦法。將一切可能遷移的移民送往國內,白南就順手將那些不積極加入武衛軍的軍戶一並遷移過去了。直隸本地也有一些人想要出洋,不過相對較少,比起廣東客家人,北方人相對來說更傳統保守,不過人口基數在這裡,也是比較可觀的人口了。
武衛軍一共編制了三萬人出頭,正巧是三個師。在其定位上,最終白南確立了一個原則。那就是,武衛軍名義上受大清朝廷和大唐的雙重領導。但實際上由大唐方面負責其訓練、指揮,軍費等各項開支由大唐支付。這樣一來。武衛軍嘴裡喊著要為大清效忠,但實際上是吃唐人的糧,事到臨頭聽誰的,不言自明了。
而且,現在武衛軍全體上下,一條辮子也沒了,永琰和新朝廷對於這支號稱是大清第一支新軍的力量,絕對沒有幾分真實的信任。不過武衛軍此時仍在訓練之中,遠總指估計至少還需要二到三個月的時間,武衛軍才會擁有初步地戰鬥力。
此時也不得不提一個問題,白南勾畫的未來大清新軍,絕對不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武衛軍這個偽軍且不提,絕大部分的清軍,仍舊會是一支以冷兵器為主的部隊。可能白南會“善心大發”,給一鎮的清軍配備大約500到1000支sc-2火槍,甚至會有sc1776型線膛火炮18門,但是本質上它不會是全火器化的部隊,而是冷熱兵器結合的特殊部隊。
白南不會傻到給自己找麻煩,他如果用sc-2火槍和sc1776火炮將清軍裝備成一支全火器化的近代軍隊,就算其戰鬥力有限,那麽對於唐軍來說,再也不可能出現京師事變那樣,唐軍一動而清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了。
當然,完全不給新軍裝備火器又是不可能的,因為原本的清軍就裝備了大量的火器。一方面,一定的火器銷售符合大唐軍工業的利益,美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現在都仿製出了一些類似大唐出口的線膛火槍,清國從大唐這裡買不到,自然會求到歐洲列強那裡。京師事變基本上給了清人一記當頭棒喝,一波開眼看世界的新潮流,白南已然可以預料得到。
另一方面,大唐本身的武器進步水平更快,而裝備大約相當於19世紀中期火器的清軍,絕對沒法全面像二戰時期武器水平看齊的唐軍一樣有戰鬥力。大唐的機械化軍隊,可以做到完全的碾壓。即便是清軍耍花招,截留平均分配給各鎮的武器,裝備個一支特殊軍隊使用,打造成像武衛軍那樣,也絕對沒法在猛虎團、雪豹團這樣的軍隊面前支撐多久。
其次還有一個白南考慮的問題,大唐這一次狠狠地在清國身上咬了一大口。可能已經讓那些歐洲列強看出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外強中乾,他們可能不求向唐人一樣佔到那麽多的便宜,但是能多吃一口就是一口。如果清軍實在太弱,在面對外侮的時候,唐人就不得不親自出手站台,這顯然不符合唐人的利益。另外可以想見在變革時期,國內會層出不窮一些野心家,大唐希望大清在相對地穩定中慢慢瓦解自己的社會結構,所以什麽川楚教亂、太平天國起義、同治陝甘之亂一類的東西,唐人決不能坐視。
十九世紀三次大規模的國內戰亂,每一次的人口損失都在千萬以上,這是白南不能想象的,假設這三四千萬人沒有無謂地死亡,而是移民到了北美或其他地域去,對於大唐未來的發展和影響力擴張,助益巨大。
所以,清軍不能太無能,至少能對付對付亂民和外來侵略者。這又是一個具有一定挑戰的難題,太強了未來唐軍有麻煩,太弱了還是麻煩,掌握適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於乾隆朝戶部國庫、內務府庫全被唐人給收了,所以現在這個新朝廷是幾乎沒有任何經費的。為了不至於新朝廷揭不開鍋,永琰只能以關稅作為抵押,交換了遠總指三千萬兩的借貸。這事兒讓永琰恨得晚上都要磨牙,他知道唐軍搶了國庫和內務府,還把城裡所有滿人的家財都搶了個空,現在他居然還要拿關稅作抵押借原本就屬於自己的錢,年利率百分之三。
白南卻知道,大清市場如果全面朝大唐打開,那麽明年的關稅必然突破千萬兩,隨後會有一個驚人的爆發增長,未來每年五六千萬兩都是常事。連本帶利以關稅償還,三年內恐怕就能將這筆錢還清了。
一心重新壯大朝廷的永琰,為了一點小錢錢,也算是絞盡腦汁了。最終,他還是扔出了賣官鬻爵這個自古以來屢試不爽的手段。本身現在朝廷和地方官員都特別缺,而一時間靠科舉和其他方式顯然不可能把官員都補齊,那麽為什麽不靠著這個機會發筆財呢。
無品級公職,五百兩;從五品,一千兩;正五品,二千兩;從四品, 三千兩;正四品,五千兩;從三品,一萬兩;正三品,兩萬兩。這次的捐納到正三品為止,都怪白南給新朝廷一共才定了十個官員等級,這買官賣官起來也是在不方便。
不過永琰也不敢太過,所有的捐官買的是品級,如果要入職,必須進行考核,這個考核相對科舉要容易很多,當年順治時期也是這樣的。考核通過之後授實缺,保證人人都有官位,如果真的有能力,二萬兩捐一個知府也是很有可能的。不過要是想要捐到省政府裡,那就得多交一萬兩了,雖然捐不到巡撫這樣的大員,但是省局中的副職說不定是能捐到的,比如一個什麽省農業局副局。
如果你有錢而且心大,五萬兩,一步到位,進京朝廷入職正三品,皇上也說不定見得到,也許一朝受寵信,就爬起來了。
白南在看到永琰制定的新捐納計劃之後,也是極為無奈的,不過他並不反對。一方面,新朝廷中都察院的反貪智能大大加強了,很快官員們就會發現,養廉銀沒有了貪汙被發現後果嚴重。這個捐官的回報率就堪憂了。
而捐官之後大肆斂財,一定程度上激化社會矛盾,又是大唐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