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己接任以來,紅花會獲得了上千萬銀兩的資金、成為江浙一帶海貿龍頭、獲得一定數量的鐵錠儲備、情報系統初步建立、西北和河南同時在給清廷放血;欲奪天下必須有錢、有人、有地盤,陳家洛現在錢算是有了,人雖然有一些但還需要篩選培訓,地盤的話三個月之後即將揭曉。
見大家有些疲倦,在馬善均匯報完陳家洛就暫停了會議,眾人走到院子中略事休息;一刻鍾後會議重新開始,陳家洛開始安排工作,“咱們去年給韃子製造了一些麻煩,但滿清終究是個龐然大物,若我等貿然起事,成功的概率極小。因此接下來幾年我們要弄到一塊地盤,慢慢積蓄實力,據我推斷滿清在今後幾年即將開始由盛轉衰,待到烽煙四起之時我們再行起事!不知諸位哥哥怎麽看?”,乾隆身世的秘密已經放出,可以預見滿清高層將出現動亂;議罪銀一開始實施,官員就會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汙受賄、壓榨百姓,人一旦活不下去了就會鋌而走險,各地大小起義必將層出不窮;再加上西北木卓倫、河南馬朝柱、山東王倫三處叛亂,第二次金川之戰迫在眉睫,乾隆出身漢人的秘密被滿清高層知曉後,漢人掌軍的概率越來越小,單憑那些三藩之亂時已經廢了的八旗子弟,平叛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來滿清現在就已經開始衰退,再加上這三件事朝廷的日子就更難熬了。
“這...”,下面交頭接耳議論幾句,還是威望最高的無塵道長提出疑問,“不知總舵主這由盛轉衰的預測由何而來?”
“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自古以來官員就沒有不貪汙的!官員貪汙的多了,百姓就活不下去了。自打康熙朝後期,滿清的官員就越來越不像話了,再加上九龍奪嫡鬧得天下不寧,嘴上說著康熙盛世,但這時候韃子的朝廷就有些搖搖欲墜了!不過韃子還算有幾分氣運,接下來的雍正是個狠家夥,設立軍機處、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改土歸流一連串舉措又讓韃子活下來了!他累死累活的撐起這個朝廷,終於把身體折騰垮了,才當了十三年皇帝就死了。咱們現在這位乾隆爺一登基就說雍正為政苛刻,當以寬厚待官員,稍微謹慎了一段時間的官員可算趕上好日子了!貪汙受賄、賣官鬻爵無所不為,再加上乾隆好大喜功、貪圖安逸,貴州苗亂、大金川之戰、下江南等等把雍正留給他的家當敗得乾乾淨淨;這次在西北被木老英雄擊敗後連軍費都湊不出來了。”,後世對康熙和乾隆吹噓的厲害,倒是雍正**很多,但在陳家洛看來要不是雍正鐵腕改革,滿清早就亡了,“我從京城來的時候和珅給乾隆出了個主意,說既然缺錢就讓犯錯的官員花錢贖罪!官員一旦犯錯交上一大筆銀子就能免罪,如此一來,官員盤剝更甚!這滿清的衰落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座的除了趙半山出自海商世家、馬善均數代經商,讀過一些書之外,其他人最多也就認識幾個字,之前只是覺得韃子的朝廷可惡、貪官汙吏眾多,但卻從未站到這個高度來看問題,經陳家洛這麽一說才恍然大悟、又回答了幾個問題,眾人暫時接受了陳家洛的戰略計劃,見今晚會議的第一個目的達成,陳家洛心情大好,“諸位哥哥都習武多年,自然明白只有基礎打得牢才能打贏別人的道理,我們這幾年就相當於站樁打基礎,等再過幾年就能和韃子過上幾招了!”
“總舵主說的有理!老道我當年可是走了三年的梅花樁才開始學武的!”,這道理簡單,大家一聽就明白。
“如此我就開始分配任務,還望諸位鼎力相助!”,剛說了一大段,口都幹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陳家洛這才繼續安排,“那我就不客氣了!咱們當下有幾件要緊的事要辦!一是人,要造反沒人可不行,咱們會中兄弟雖多,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還得好好篩選一遍才是,同時還要多多吸納新人入會;二哥在會中威望最高,這篩選人員的事情就拜托給二哥了!二哥先從會中選出一些年輕人,要能吃的了苦、和韃子有深仇大恨的, 最好還認識幾個字,等我從京城回來就親自給他們上課!二哥看還要哪位哥哥幫忙?”,這些是陳家洛給自己準備的班底,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放到了最前面。
“要說這事還是七弟和十二弟最合適,既然他二人都不在總舵,那就八弟來幫我吧!八弟之前做過一幫之主,這些事也應付得來,不知總舵主要多少人?”,無塵道長問道。
“越多越好!到時候邊上課邊篩選!”,陳家洛一邊回答一邊想著諸位當家之間的關系,雖說紅花會都是兄弟相稱,但彼此之間還是有些遠近,無塵道長收服楊成協入會,和章進交好;章進又聽駱冰的話;趙半山之前和文泰來關系不錯,又因為和蔣四根同在海邊長大,平時來往不少;常氏雙俠是兄弟自不待言;衛春華性格衝動,但最怕石雙英,徐天宏乍看和誰關系都不錯但深究起來卻沒有那個更親近一些。
“三哥的話,還是繼續經營海貿,注意搜集洋人的工匠、軍事教官,但有一技之長者,立刻重金禮聘!”,說道人才陳家洛想起一個人來,“對了,去倭國的時候如有朱之瑜先生的後人,可設法接觸,能拉到我紅花會中最好。”,朱之瑜號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貢生,在清軍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複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在開始階段肯定不會有多少讀書人投到陳家洛麾下,但要造反又離不開讀書人,陳家洛就把目標放到了朱舜水的後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