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末傳奇》第387章 畢懋康的認識
畢懋康是南京禮部右侍郎,三品的高官,雖說在南京沒有什麽事情可做,但悠閑生活還是可以的,來到南京六部和都察院任職的尚書、侍郎、左右都禦史以及左右副都禦使,要麽是在京城遭遇到排擠,到南京賦閑來了,要麽是年紀大了,到這裡來等著休沐的,也有一些是主動要求到南京來的,譬如已經去世的原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網

 畢懋康沉迷於火器的研製,他是萬歷二十六年的進士,先後擔任過中書舍人、監察禦史、右僉都禦史、鄖西巡撫,後調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其在為政方面沒有太多的建樹,不過在火器的研發方面,卻是頂級的專家,崇禎八年,畢懋康之著作《軍器圖說》撰寫完成,其中有關燧發槍的製作圖集和原理,而且第一柄燧發槍也在這一年製造出來。

 遺憾的是火器製造,得不到朝廷的重視,被視作三教九流的勾當,當年徐光啟引進紅夷大炮的時候,還是在朝廷不允許、自掏腰包的前提下進行的,要知道徐光啟是內閣次輔,推行火器都是如此的艱難,更不用說畢懋康了。

 紅夷大炮和弗朗機在戰鬥廝殺之中發揮出來了威力,之後朝廷才拿出銀子,購買了更多的紅夷大炮。

 不過火器得不到重視,也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總不能說朝中大人個個都是短視的,這也是因為火器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局限性,譬如說鳥銃,需要點火發射,射程最多就是兩百米,而相聚五百米左右的騎兵衝鋒,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就已經到眼前來了,鳥銃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能夠兩次或者三次射擊,就很不錯了。如此的效率,尚未對騎兵真正構成殺傷,人家就衝過來了,到了那個時候。手中的鳥銃就成為燒火棍,沒有絲毫作用了。

 鳥銃還因為質量的問題,時常出現炸膛的情況,對周遭的軍士都會形成傷害。

 再說火炮,最為威猛的紅夷大炮。其自重達到了四千斤以上,運輸極為困難,面對以速度見長的騎兵,雖能夠形成一定程度的殺傷,但因為其笨重,無法快速移動,最終也是不能夠決定戰鬥結局的。

 紅夷大炮用來固守城池,倒是能夠發揮出來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朝廷才會花費重金購買一定數量的紅夷大炮。

 最為關鍵的還是朝廷以及軍隊。對火炮的使用理念上面存在重大問題,雖然軍隊之中有神機營,可在集中使用火炮方面,基本沒有形成獨立的系統,更不用說誕生後來可以決定戰爭走向的炮兵營了。

 如此情況之下,身為頂級火器專家的畢懋康,也只能夠獨自在南京鑽研火器,盡管有了《軍器圖說》這樣的著作,同樣得不到朝廷的重視。

 穿越的鄭勳睿,當然不是這樣的看法。當初決定大規模研製火器的時候,畢懋康就是他注意的第一人選,一方面畢懋康是大明的火器專家,有專門的論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柄燧發槍,拋卻了火繩發射的局限,讓燧發槍在雨雪天氣中可以使用,這是槍械發展的重大進步,另一個方面是畢懋康是進士,其本身的素養是非常不錯的。常年研製火器,對於很多先進的理念,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接受。

 南京火器局搬遷到淮安之後,鄭勳睿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將畢懋康弄到淮安來。

 想要畢懋康到淮安來,可沒有那麽簡單,畢竟人家是南京禮部右侍郎,雖說沒有什麽權力,也沒有多少的事情可以做,可身份是擺在那裡的,人家堂堂三品的高官,用如今的話來說,要有那麽大的廟,才能夠容納這樣的菩薩。

 短時間之內,想要將畢懋康調到淮安來,可能性幾乎沒有,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畢懋康到淮安來指導火器局的相關事宜。

 經過了仔細的考慮之後,鄭勳睿給畢懋康寫了一封信,為了寫好這封信,鄭勳睿認真閱讀了《軍器圖說》這本書,要知道《軍器圖說》這本書,市面上是找不到的。

 信函之中,鄭勳睿將自身的一些認識貫穿其中,重點說到了燧發槍,肯定了燧發槍歷史性的創新,但也毫不客氣的指出了燧發槍存在的問題,譬如說發射的子彈同樣需要用通條從槍管的出口灌進去,發射的時候,扳機擊中燧石發火,扣動扳機需要消耗巨大的氣力,子彈的初速、彈道、射程都比不上技術相對成熟的鳥銃等等,這些方面若是不予改進,燧發槍推廣的程度是有限的。

 鄭勳睿說的很直接,沒有絲毫的遮掩,摒棄了官場上的拐彎抹角和遮遮掩掩。

 這是鄭勳睿故意為之,因為他知道畢懋康不是真正的官場中人,大凡這種鑽研某方面學術的官員,其性格都是直爽的,畢懋康不是鑽研火器到癡迷的程度,也無法發明燧發槍。

 既然不能夠從正面的渠道將畢懋康調到淮安來,那就用激將法,讓畢懋康主動到淮安來,這樣很多問題就可以避免了。

 鄭勳睿的辦法非常奏效。

 畢懋康沒有直接回信,而是徑直來到了淮安,求見鄭勳睿。

 初次見到畢懋康,鄭勳睿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畢懋康臉色很白,這是缺少陽光照耀、長期在屋內的結果,想必專門從事火器研究事宜的畢懋康,不可能有很多的時間閑逛,恐怕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屋裡。

 畢懋康臉上帶著不服氣的神情,盡管鄭勳睿品階比他高,可見面的時候,畢懋康的態度不是特別好,畢竟辛辛苦苦發明出來的燧發槍,居然被一個外行否定,這樣的氣很難忍。

 鄭勳睿沒有在總督府和畢懋康交談,簡單打過招呼之後,帶著畢懋康來到了火器局。

 在火器局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參觀的過程之中,畢懋康的臉色慢慢變化了,從最開始的無所謂,到後來的震驚,特別是在第二區域,看見了將燧發槍的諸多零件分開生產,而且有著嚴格的標準和尺度,還有近乎苛刻的質量標準之後,他有些忍不住了。

 畢懋康和湯若望、薄玉、龍華民、鄧玉函等人的交流,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他是知道這些人的,在火器研發和製造方面,也是頗有建樹的。

 其實在畢懋康來到淮安之前,湯若望等人就在吃透燧發槍原理的基礎至上,按照鄭勳睿提供的思路,開始對燧發槍很多的細節方面予以改進,力求讓燧發槍的操作更加的簡便,而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在燧發槍的槍管至上,裝配刺刀。

 拿起一把經過了細節方面改進的燧發槍,看著燧發槍前面裝配的可以隨時拆卸的刺刀,畢懋康的眼睛發亮,身體都微微顫抖了。

 畢懋康甚至沒有理睬陪在身邊的鄭勳睿,專心致志的和湯若望等人交談了,對於燧發槍細節上面的重大變化,他看起來可不是那麽簡單,任何的細節變化,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很多的東西,製造出來之後,看起來是很容易的,殊不知想到這樣的點子,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深諳其中道理的畢懋康當然知道。

 隨著交談的深入,畢懋康才知道,這一切細節的變化,悉數都是鄭勳睿提出來的。

 到了這個時候,畢懋康才開始真正重視身邊的鄭勳睿了。

 當然畢懋康不知道,對於燧發槍根本性的變動方面,湯若望和薄玉等人尚未提出來,那就是在初速、彈道、射速以及燧石撞擊發火方面的改變,鄭勳睿針對這方面提出來的建議,需要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之後,才能夠真正改進的。

 畢懋康不想離開火器局了,在第一區域的公房裡面,他對著鄭勳睿開口了。

 “鄭大人,下官有眼無珠,想不到這些改進的事宜都是大人提出來的,下官夜郎自大,還請大人原諒。”

 “畢大人萬萬不要有這等的想法,燧發槍是畢大人費盡千辛萬苦才研製出來的,本官對火器也是很關心的,仔細鑽研之後,有了一些感觸, 若是畢大人有興趣,不妨留在火器局,與湯大人、薄大人、龍大人和鄧大人一起鑽研。”

 “下官求之不得,只是叨擾大人了。”

 “無妨,本官的諸多感慨,悉數都和湯大人、薄大人、龍大人和鄧大人商討過,這些見解是不是有道理,畢大人了解其中緣由之後,自是能夠做出判斷的。”

 鄭勳睿當然不會和畢懋康說起理論上面的事情,盡管說閱讀了不少有關火器和火炮方面的文書,可術業有專攻,他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只能夠是依靠超前幾百年的認識,提綱挈領的點到要害的地方,至於說真正的研製和創造,那是專家的事情。

 不過這一步棋走的很是不錯,不僅僅是讓畢懋康留下來了,而且在接下來的研製和創造的過程中,畢懋康也會不遺余力的。

 掌握一個人的心思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專業性的人才,給與足夠尊重的同時,也要采取一些激將法,讓其心甘情願的做事情,這比強迫做事的效果好很多的。xh211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