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在所難免,但血淋淋的發生在眼前和只看著紙面上的數字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前線目睹戰士們前仆後繼、血灑疆場的指揮官,與通過電話狂叫“拿不下某某陣地就撤你的番號”的指揮官,心理是不相同的。
孟有田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由此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熬過這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歡慶最後的勝利。這種心理使他有些躊躕,也趨於保守,起碼在秦憐芳和小全看來是這樣的。
珍惜生命,不僅是自己的,親人的,還有無數孟有田不認識的,根本叫不出名字的。這是一種來自後世根深蒂固的思維,每每讀到鬼子在中國慘殺獸行的文字,都會令孟有田胸中鬱悶,更何況要親眼目睹,親耳所聞。
一方面孟有田變得嗜殺,每殺掉一個鬼子,都會使他的鬱悶和憤怒減輕一分;另一方面,如果無辜百姓因為自己而被屠戮,孟有田依然沒法擺脫那種愧疚。矛盾的心理,兩難的選擇,時時讓孟有田感到困惑,小婁莊人質事件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並沒有消散。那在風中飄散的白發,那被砍成兩段的老嫗,讓孟有田想忘記卻難以忘記。
而這正是孟有田極為重視保護老百姓的原因,他無法想象無辜百姓被當作擋箭牌被驅趕著向他的槍口走來的情景,因此才極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土門村不及良崗莊的地理優越,但預防措施卻比良崗莊強上幾倍。孟有田經常站在山崖上。假想著敵人從何處撲來,從何處進山。在何處構築封鎖線。針對這些假想,他有針對性地布置陷阱,布置阻擊陣地,布置假象誘敵。對此,他是殫精竭慮,不斷思索,不斷改進。
…………
對於岡村寧次來說,蠶食確實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但蠶食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此。因為蠶食是緩慢的,是耗時的,而岡村寧次很清楚時間對他的寶貴,對華北日軍的寶貴。
華中的兩個師團抽調華北,是華北日軍的最後一個“黃金時期”,如果不能在“全力以赴的一戰”中使華北局勢有大的轉機,隨著今後幾年在華兵力定額的逐年減少。不能說失敗在所難免,逐漸被動卻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而岡村寧次先進行蠶食,正是為了之後的鐵壁合圍打基礎,作準備。只有先把根據地進行壓縮,他才能抽調出足夠的兵力展開行動。而未被壓縮前,要完成鐵壁合圍所需的兵力。對岡村寧次來說是難以調動齊全的。所以,孟有田判斷蠶食是鐵壁合圍的前奏,確實是準確的。
秋天剛到,青紗帳剛剛消失,
岡村寧次便迫不及待地出手了。目標直指華北糧倉——冀中根據地。此時,冀中根據地在日軍的蠶食下已經大為萎縮。根據地只剩下了五六塊,其中最大的兩塊,東西不過百裡,南北也不足百裡。
歷史可能會重演,但結果卻不盡相同。沒有百團大戰的消耗,八路軍的實力比歷史上要強;道溝、地道、地雷的提前推廣,使日軍受到了很大的阻礙,遭到了更多的死傷;孟有田的曝料預警,使八路軍對可能會來的鐵壁合圍有了了解和研究,應對不象歷史上那樣措手不及,混亂慌張。
血戰,突圍,突圍,血戰。冀中軍民雖然事先沒有得到情報,但最初的慌亂過後,開始了慘烈的、悲壯的抵抗。冀中根據地留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裝,以隱蔽方式開展地道戰、地雷戰、爆破戰,堅持地區,大部主力則按照事先制定的緊急計劃向冀南突圍。冀南根據地也得到了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向尚未完工的石德路出擊,接應冀中主力作大踏步地有秩序的退守。冀西根據地也聞令而動,向敵交通線發動牽製性進攻。
孟有田的警告和指點終於發揮了作用,對於日軍的鐵壁合圍,八路軍總部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特別是對華北糧倉,八路軍兵站的冀中地區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制定了相關的應急策略。而且幾個根據地協調動作,緩解和分散了冀中所面臨的壓力。
這是繼大破襲作戰後的又一次大協調行動,也表明八路軍的作戰策略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各個根據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缺少溝通和支援。
而對於日軍來說,進行一次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大量的兵力,需要作一系列的準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重新布署,不可能對各個根據地同時展開類似的軍事行動。換句話說,日軍的兵力雖然得到了加強,但也不是極度充裕,也只能采取分區作戰,於某一地或某兩地集中優勢兵力,展開鐵壁合圍。
從一九四二年九月初至十月下旬,日偽軍佔據了冀中根據地的所有縣城和較大集鎮、村莊,根據地縣、區幹部被迫分散隱蔽,留守的一部分主力部隊損失很大,和縣大隊、區小隊被迫化整為零,轉入地下。冀中根據地全部變為日佔區和遊擊區,但在近兩個月的頻繁戰鬥中,日偽軍在冀中軍民的頑強抵抗下也遭到了不小的傷亡。
結果看似是歷史的重演,但卻又有不同。由於有提前的應對計劃,以及周邊根據地的協調配合,冀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的損失比歷史上要小很多,主力部隊則有三萬多人殺出了重圍,進入了冀南根據地休整,而日偽軍的損失則比歷史上要大很多。此消彼長之下,對岡村寧次下一步的軍事計劃有了很大的影響。
先平原,後山區,依舊是岡村寧次的主要策略。冀中大掃蕩之後,便是對冀南的軍事行動,將平原地帶控制手中,可以使退至山區的八路軍面臨缺衣少食的困境。
但冀中八路軍主力轉至冀南,合兵一處後實力較強,而日偽軍的損失又比較沉重,想馬上就對冀南搞這樣一次大的掃蕩,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岡村寧次需要重新布署部隊,需要作偵察、後勤等一系列的準備。
連鎖反應一旦形成,誰也不能預料之後的變化。冀中的反鐵壁合圍大掃蕩,無疑給八路軍敲響了警鍾,增加了經驗,也給了他們吸取教訓的時間。冀中平原基本上成為了敵佔區或遊擊區,冀南平原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完全失去富庶平原的後果,是難以想象的。即便部隊不被日軍消滅,吃穿問題也足以將退至山區的八路軍擊垮。
“……在敵人重兵壓境,大部隊活動困難的情況下,為了保存主力,暫時離開冀中,轉移到毗鄰地區,作大踏步地有秩序的退守,這是完全必要的,許可的。但是,拉起部隊走了,要不要及時返回去呢?冀中部隊可暫時在冀南活動,冀南地區周圍都有依靠,活動余地很大,待敵情變得對我們有利的時候,待兜個圈子返回來,再打回冀中去,有什麽不可以呢?”
“……冀中部隊撤離了根據地,敵人的大部分兵力會長時間駐留根據地嗎?據我們判斷,這是不太可能的。我們走了,敵人也走了,問題是,如果我們沒有及時返回去,任由留守之敵坐穩屁股,就將失去恢復根據地的有利時機。當然,要考慮到開始恢復根據地時的敵我鬥爭的嚴峻性。從敵情和冀中的實際情況看,主力部隊要回去的話,有兩種可能:一種,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也站不住腳,隻好又退回來;另一種,指揮巧妙,打幾個大勝仗, 付出代價後能站住腳……”
“……冀南根據地應緊急做好反掃蕩的準備,先平原後山區一直是日軍的基本策略,冀南極可能是日寇的下一個目標。要深刻分析研究冀中日軍所用之新戰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特別指出今後發揮我軍機動特長的幾種戰法:其一,跳出圈外機動;其二,圈內突圍與圈外接護協同一致進行;其三,善於在兩敵接合部機動;其四,選良機、看火候,轉到外翼殲敵……”
“……各抗日根據地要有迎接最困難時期之準備,做大量的工作:一、分若乾精乾小部隊深入敵之“掃蕩”基地,接敵偵察;二、派得力幹部帶小部隊深入下層,領導縣、區、村指揮部;三、若乾團加強便衣活動乘機進行機動;四、各領導機關力求短小精乾,派幹部幫助下層。幹部們要經常查明敵情,注意隱蔽自己,平時要多走多看,對地形務必熟悉,這樣才能在敵大掃蕩中及時轉到合擊圈外機動……”
可以看出,八路軍總部下發的指示已經與歷史上大為不同,放棄冀中、任敵長期蹂躪的歷史可能不會出現了。盡管總體形勢依然是敵強我弱,但自信猶存,鬥爭猶在,並且在逐漸形成一套針對日軍新戰法的措施和策略,以便在嚴峻的形勢下能夠保存自己,打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