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42節 局勢巨變
楊潮不是明史專家,教科書上也沒讀過左良玉造反這一樁,因此並沒有防備左良玉,左良玉距離江南千裡,在不知道他會造反的情況下,也不會想到要防備他。

 甚至在李自成流竄到襄陽的時候,楊潮還請示皇帝,給左良玉下一封諭旨,讓他堅決阻擋李自成東進,可沒想到諭旨還沒到,左良玉自己就來了。

 左良玉兵力三十萬,號稱八十萬,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順江而下。

 一下子就把滿朝文武嚇壞了,剛剛當了首輔沒多久的馬士英堅持調集全部兵力阻擊左良玉,有朝臣憂慮北方清軍,馬士英氣急敗壞“寧死北,無死逆”,稱“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君臣懼死耳!”

 因為左良玉打的是清君側的旗幟,正大光明的要來清他馬士英這個君側,他自然不能不激烈反對,皇帝也嚇壞了,歷來清君側都是造反的借口,他這個皇帝才當了幾個月而已,先是北京淪陷,一路難逃,剛剛坐穩皇位,就又遇到這種事,他實在是怕極了。

 於是也支持馬士英的說法,趕緊調集兵力阻擋左良玉,至於北邊的事情,就按馬士英說的議和為上。

 此時北邊局勢突然緊張。

 多鐸和他哥哥阿濟格一南一北,一個從潼關,一個從陝北兩路對進攻下西安後,休整了幾個月,然後多鐸派兵出潼關進入河南,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走商洛。

 本以為多鐸會在河南剿平流賊,誰想他的大軍並不停留,竟然直奔江南而來,又恰好碰上左良玉東下的時機,不得不說清軍在這個時代的運氣簡直好到了天上去。他們打不下北京,李自成幫他們打下,然後拱手想讓。接著一路追擊李自成,一路佔據明朝江山。

 現在他們要打江南了。左良玉就立刻作他們的免費先鋒,要不是知道這時代的通訊不可能提前商量,都要讓人懷疑李自成和左良玉是不是被清軍給收買了。

 但這種局面確實讓剛剛穩固沒多久的南京朝廷十分被動。

 楊潮緊急入朝堅決反對馬士英提出的調動江北四鎮阻擋左良玉的提議,江北四鎮不能動,甚至還要從江南抽調兵力加強江北防禦,楊潮始終將滿清作為頭號大敵,至於左良玉,楊潮當即表示自己親自出馬。

 但是已經晚了。收到左良玉東下消息的當日,嚇壞了的朝廷就派人去給江北督師的史可法傳旨,讓他集合所有兵力包圍南京,史可法會如何做,此時還不知道。

 楊潮不由歎息,運氣實在太壞了,局勢突然急劇變化,尤其是左良玉的造反,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不過很快楊潮就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西征。有左良玉在,自己也無法安心北上,索性就先打左良玉。既然要到打,那就要畢其功於一役,傾盡全力一下子將左良玉徹底消滅,徹底消滅後患,然後北上抗清,不然兩面作戰,就太被動了。

 之所以決定先打左良玉,還有要給考量,那就是滿清畢竟是陸路進攻。而左良玉是順流而下,速度上應該是左良玉先到。而滿清步步為營,又有江北四鎮阻擊。一個月內應該打不到南京。

 而楊潮全軍猛攻,一個月時間,應該能夠擊潰左良玉,然後率兵順流而下,直接去瓜州、揚州,相信那時候清軍未必能打到揚州,楊潮估計只要江北的軍隊稍微阻擋一下,那時候清軍最多進兵到淮安,淮安楊潮十分熟悉,城高牆厚,只要有一萬人防守,沒有一個月時間清軍也休想打下來。

 做出決定,並且向皇帝請命,危機之下,小皇帝終於想起了這個一直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的猛將,不由有些後悔,給楊潮辦了一頓家宴,讓楊潮帶著公主,跟他一起吃了一頓飯,飯桌上皇帝對楊潮表示,他皇姐一直無後,主動建議楊潮納兩個小妾,不能讓楊家絕後了。

 皇帝拐彎抹角的找借口算是同意了楊潮的納妾的要求,但是此時楊潮卻拒絕了,表示一切等打退了左良玉和清軍再說,然後就急匆匆的回營準備出征之事了。

 皇帝留他姐姐朱媺娖在宮裡住了幾天,很是回想了一番當年楊潮派兵將他們從北京救出,一路護送的情義,還表示自己相信楊潮一定能夠將左良玉和清軍都打敗。

 楊潮顧不得兒女情長,連兩個要納的小妾都沒見一面,只是回家打了個招呼,立刻就進入軍營,接連下令。

 所有休假的士兵和軍官,立刻取消休假回營,所有未出發的船隻立刻在碼頭待命,所有回程的船隻立刻停止出航,準備物資裝船,三天后全軍出發,攻打左良玉!

 左良玉來勢洶洶,他三十萬大軍全都坐船順流而下,確實比滿清要快。

 他東下的消息傳到南京的時候,他已經走過了一小半航程,到了九江。

 四月初一,左良玉兵至九江,邀江督袁繼鹹到相見。

 左良玉向袁繼鹹說明他東下的目的,是為了清君側,是為了誅除逆賊。

 但是袁繼鹹根本不聽左良玉這一套,他之所以見左良玉,是想勸左良玉迷途知返。

 可惜袁繼鹹對左良玉曉以大義,“先帝之舊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負”,左良玉根本不聽,左良玉希望袁繼鹹能夠讓他入九江,袁繼鹹也不答應。

 袁繼鹹還向左良玉部下諸將求拜希望他們愛惜百姓,迷途自發未為晚矣。

 左良玉的部下只知道有左良玉,不知道有明皇帝,左良玉已經徹底的軍閥化了。

 於是袁繼鹹回九江城,命部將堅守,不準左兵進城。

 誰想九江守將張世勳早就跟左良玉私下勾結,夜間縱火焚燒全城,左良玉部兵乘勢入城殺擄淫掠。

 左良玉派人將袁繼鹹抓到他的船上,袁繼鹹借機投水自盡,可是幾次都被救起。

 其實大明文官大多數還是支持江南朝廷的,不但江西總督袁繼鹹不肯跟左良玉合作,之前在武昌,左良玉還將名聲不錯的湖廣巡撫何騰蛟劫到船上,想讓這個湖廣官職最高的文官跟他一起去清君側,顯得名正言順,但是何騰蛟不願,也是趁人不備跳江,他運氣顯然比袁繼鹹好了太多,漂流了二十裡,不但沒死,還被一個漁船給救了起來。

 此時楊潮也已經全軍出發,日夜兼程趕往長江上遊。

 楊潮逆流而上,四月一日出發,速度不及左良玉軍三分之一,剛剛到蕪湖,就碰到了左良玉前鋒軍隊。

 左軍正在攻城,楊潮先頭部隊由王璞率領,一登岸就猛攻左良玉軍,左軍大敗。

 楊潮中軍抵達蕪湖之時,王璞已經追擊左良玉軍十裡外了。

 既然左良玉軍已經到了太平府(府城蕪湖),楊潮讓一部分士兵乾脆在蕪湖登陸,派出三千騎兵追隨王璞,暫時受王璞節製,除惡務盡,一定不給左良玉軍任何喘息的時機。

 自己帶著主力軍隊繼續順江而上,一路攻擊左軍戰船,一路掃蕩到池州,才終於不見了左良玉的戰船,應該將左良玉軍全都甩在了後面,然後楊潮主力在池口登陸。

 接著水路並進,朝東進攻,跟王璞兩頭對進,目的是全殲左良玉軍。

 左良玉大軍的虛弱超出了楊潮的想象,幾乎沒有一合之將,一開始楊潮擺開陣勢,還能跟他們打上一兩仗,很快看到楊潮的旗幟,左軍就聞風而逃。

 楊潮一路進兵,將左良玉的大軍不斷的朝向下遊逼去。

 四月初十,在寧國府與太平府交接位置,楊潮與王璞將左良玉軍合圍,一鼓作氣舉薦,斬殺左軍五萬,俘虜十萬,左軍余眾突圍而出,隱匿於附近山林大澤之中。

 而且楊潮還救出了江西總督袁繼鹹,從俘虜口中得知這個文官的立場後,楊潮覺得他沒有跟隨左良玉反叛,是個明大義的,應該繼續留在九江鎮守,至於他失陷城池之罪,楊潮決定替他求情,應該不會治罪,於是宴請安撫他一番。

 同時也跟袁繼鹹探討一下左良玉的問題,因為始終沒有發現左良玉。

 “左逆已死!”

 袁繼鹹的話讓楊潮感到很突然。

 仔細詢問一番之後,才知道,左良玉屠戮就將三天后就死在了船上,袁繼鹹說是報應,左良玉死後他的部下擁護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為主,繼續南下避開李自成爭奪南京。

 楊潮不信什麽報應之說,他隻關心:“那左夢庚在何處?”

 袁繼鹹歎道:“楊伯爺王師突進,小逆倉皇西竄,不知何處。”

 此時突然一個爽朗的聲音響了起來。

 一個明盔明甲的武將大步走了進來。

 “你個狗曰的楊觀瀾, 老子真是久仰了。”

 照著楊潮就嚷起來。

 楊潮不由一愣,門口的衛兵已經衝了進來。

 “將軍,此人自稱靖南侯,不聽勸阻,硬闖進來!”

 靖南侯?黃得功!

 楊潮也聽過黃得功的名頭,因為他的部下不搶掠。

 他的駐地在滁州、和州,和州與太平府隔江對望,其實黃得功幾乎是跟楊潮差不多同時趕到太平府的,楊潮很快就從水路西進了,因此沒能跟這個黃得功見上面。

 “原來是靖南侯,久仰!”

 楊潮也不怪黃得功粗魯,笑著回禮道。

 黃得功已經大咧咧坐在了椅子上,隨便給袁繼鹹拱了拱手,就拿起酒杯喝起來,同時嚷嚷著讓衛兵添雙筷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