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35節 使節團
使節團定下的團長是陳洪范,此人是一個武官,最初是在熊文燦部下,後來跟著左良玉一起作戰,官至總兵官,但是因為戰敗的緣故,已經被罷官在南京賦閑。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運作一番,竟然當上了這個使節團的正史。

 很快一個文官,安慶等地的巡撫左懋第聽說了這件事後,上書請求隨同陳洪范一起北上。

 左懋第放著巡撫大官不做要去北京的原因很簡單,他是北方人,他來南方做官不久,母親安置在北京,結果母親死去的消息傳來,他是打算回去奔喪的。

 這種出使北方跟韃子打交道的事情,每人願意去,這人主動請纓朝廷巴不得呢。

 於是給他們加官進爵,進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進陳洪范進太子太傅。同時讓左懋第負責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的秘密使命,希望左懋第聯絡上被朝廷認為忠心耿耿的吳三桂。

 楊潮雖然無法阻撓皇帝的決定,但是私下裡給使節團中塞入幾個人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很快帶有楊潮的人的使節團就出發了。

 他們攜帶“大明皇帝致書北國可汗”的禦書、賜“薊國公”吳三桂等人的誥敕,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並且打著“前往北京謁陵,祭告先帝;通謝清王,並酬謝剿寇文武勞勳”的旗號。目的則是同滿清談判,談聯合平賊以及疆土分割的事情。

 十一月末,使節團北上。

 十二月中旬才到了山東,而楊潮也受到了第一封來自北方的準確消息。

 此時山東已經被滿清完全佔領,除了個別地方存在起義軍外,明軍基本投降。農民軍基本消滅了。

 臨清也早被楊潮放棄,哪裡只是作為一個橋頭堡,距離江南太遠了。楊潮沒實力在哪裡跟滿清角逐。

 山東之所有起義軍存在,在於滿清的政策。多爾袞看到他們很容易的進入了北京,幾天之後就宣布讓百姓剃發,結果不但京畿地區大亂,一度北京城外就到處是義軍,連西山的煤炭都運不到城裡。

 山東更不用說了,反抗更是激烈,不得已多爾袞放棄了強行剃發的主張,才平息了民情。

 剃發易服!

 楊潮暗暗記住了這個信號。看來剃發易服比自己想象的要早,只是一度放棄了而已。

 而且北方的反抗比南方絲毫不差。

 消息接二連三的傳來,但都不是什麽好消息,滿清的進軍十分迅速,追著李自成果然進入了陝西。

 但也是剛剛度過黃河而已,戰況還沒有傳回,也許傳回了,但是楊潮的探子打探不到,畢竟楊潮給他們的要求是盡量隱蔽,安全第一。而且進入京城後,就不得明文傳遞消息。

 十二月下旬,楊潮徹底收不到消息了。因為使節團進京了,而楊潮的探子隱伏了下去,他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建立情報站,而不是急著傳遞消息。

 楊潮知道滿清和李自成分出勝負前是不會南下的,江南地區暫時還不會有戰事,抓緊時間繼續穩固後方。

 練兵自然不能放松,楊潮的十萬大軍已經很嚴整了,一直堅持一日三練,每天飯食管夠。每天每人還能吃到二兩肉食,營養沒有問題。加上嚴格的訓練,士兵的身體素質比之八旗精銳或許稍有不如。但是比之農民軍和明軍士兵強了不止一分。

 軍事方面一切正常,其他方面還要楊潮操心。

 董小宛堅持要去日本幫楊潮開拓貿易,楊潮權衡了下利弊,還是同意她去了。

 同時將從荷蘭人哪裡接受的三艘戰船派去給她護航,並且帶上了三百精銳士兵保護她,都是楊潮的親兵。

 讓這三艘戰船出海,可費了楊潮很大的功夫,首先楊潮直航日本,鄭氏本就不放心,鄭氏的態度還是其次,關鍵是楊潮手下沒有合格的船長,就算鄭氏同意去,楊潮也去不了。

 最後跟鄭氏談了五次,才讓鄭氏同意,鄭氏派出他們的船長,楊潮只出一些水手而已,而楊潮答應鄭氏,他不會介入鄭氏跟日本的貿易,這三艘船上確實載有貨物,但卻不是鄭氏主營的生絲等物,多是一些文化用品,比如筆墨紙硯,比如書籍經典,繪畫作品等等。

 楊潮的目的其實是去宣揚文化,同時開拓一下日本的市場,日本人崇尚中華文化,因此這些文化用品應該有很好的市場,畢竟這些東西的客戶群可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起碼能看懂中文,否則也沒法欣賞不是。

 除了這些高端的東西外,則是一些精致的生活用品,明代上流社會的一些日常用品,比如特製的香料了,比如服飾、首飾了,基本上讓董小宛去傳遞一下明朝上流人物的生活,相比書籍之類的隱晦文化,其實生活文化才更具有侵略性。

 楊潮宣揚文化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文化擴張。

 後世中國有多少人崇尚西方,整天言必稱歐美,捫心自問他們看中的到底是西方的物質生活還是什麽狗屁議會制度,他們心裡最清楚不過。

 所以告訴日本人,大明富庶的,文明的,風度翩翩的,極度文雅的物質生活,恐怕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送走董小宛沒幾天,就過年了。

 這個年楊家同樣熱鬧,因為舔了一口人,還是一個公主,父母大肆鋪張。

 楊潮本就很懂得哄女人,朱媺娖慢慢融入了楊家,鬱結的心情早就化開,神色健康。

 就是時常有些愧疚,沒能讓皇帝允許楊潮納妾,楊潮則安慰他自己會想到辦法的。

 使節團的消息過年期間都沒有傳回來。

 楊潮不知道,其實所有人都不知道,作為使節團的正使,陳洪范一到北京就投降了。

 使節團北上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與滿清談判,第一談聯合作戰。第二談如何分割疆土。

 不得不說南京文官早就做好了讓出領土給滿清的準備,他們明白滿清進關後就不會出去了。

 有人打算按照南宋時期的模式,“以兩淮為界。”

 內閣輔臣高弘圖反對:“山東百二山河決不可棄。必不得已,當界河間耳。”

 馬輔士英曰:“彼主尚幼。與皇上為叔侄可也。”

 最後基本確定下來,可以將河間一帶交給滿清,其實也就是滄州以北地方。

 高宏圖的主張也是有根據的,基本上相當於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讓給契丹,也就是說高宏圖主張應該以北宋而不是以南宋的形式來分割領土。

 打算是很好,明朝恢復北宋時期領土,而滿清佔據遼代的領土,雙方約為叔侄。

 可是人家滿清根本就不想談。

 此時多爾袞一改替明朝報仇的態度。根本就不承認南方大明朝廷。

 而是打算招撫南方明廷。

 而第一個招撫的,就是使節團的正使。

 使節團一到北京,投降了滿清的明朝參將唐虞,當時就告訴多爾袞,陳洪范可以招撫。希望任命陳洪范為招撫總兵,遣他南下招撫明朝朝臣。

 唐虞如此肯定,因為他兒子是陳洪范的女婿,而陳洪范無子,只有一個女兒,此時北上基本上就是來投靠女兒的。兩親家早就越好了投降事宜。

 多爾袞立刻準奏,給陳洪范下了任命。

 外交使團還沒有開始談判,使節就先叛變了。這出使任務從一開始就已經失敗。

 但是作為正使的左懋第卻沒有有辱身份,據理力爭,他們一路上遭到刁難,一進入山東,就看到滿清的告示:“奉攝政王令旨:陳洪范經過地方,有司不必敬他,著自備盤費。陳洪范、左懋第、馬紹愉止許百人進京朝見,其余俱留置靜海。祖澤溥所帶多人,俱許入京。”

 祖澤溥是祖大壽的兒子。祖大壽已經投降了滿清,南方朝廷希望通過祖澤溥能夠拉攏到祖大壽幫忙說話。結果滿清反而利用這點來向祖大壽施恩。

 自備乾糧一路到達北京後,左懋第就急著要跟滿清談判。

 使團捧“禦書”從正陽門入城。

 清廷要求將禦書呈交給禮部。但是左懋第不肯,根據禮製,平等邦交禦書應該給天子,要求交給滿清皇帝,交給禮部等同於番邦了。

 清官說:“凡進貢文書,俱到禮部轉啟。”

 左懋第稱自己帶的是天朝國書,不是進貢文書,雙方堅持不下。

 清廷又指責江南突立皇帝,表示南方君臣不思為崇禎報仇,卻立新君,是不忠不孝。

 左懋第爭辯,南京所立乃皇太子,自當為先帝報仇。

 說道最後滿清官員開始耍橫威脅:“毋多言,我們已發大兵下江南。”

 左懋第回敬:“江南尚大,兵馬甚多,莫便小覷了!”

 談判因為禮儀爭執根本美意開始就不歡而散,滿清最後拒絕接受明朝國書,朝廷送來賞賜吳三桂等人的十萬兩銀子、一千兩金子,蟒緞等物也都被滿清收了。

 然後驅趕使節:“你們明早即行。我已遣兵押送至濟寧,就去□知爾江南,我要發兵南來。”

 左懋第要求赴昌平祭告陵寢,議葬崇禎帝。

 滿清依然拒絕道:“我朝已替你們哭過了,祭過了,葬過了。你們哭甚麽,祭甚麽,葬甚麽?先帝活時,賊來不發兵;先帝死後,擁兵不討賊。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並向使團遞上檄文指責南京諸臣“不救先帝為罪一;擅立皇帝為罪二;各鎮擁兵虐民為罪三。旦夕發兵討罪”。

 清廷很快領兵押送使團南返,但是陳洪范卻突然建議多爾袞留住左懋第等人,因為多爾袞當時招納他的時候,直接用皇帝敕書,並沒有避諱,陳洪范覺得自己要南下招撫百官,最好還是秘密行事的好,其實是怕南明君臣殺了他。

 多爾袞采納建議,派兵在滄州將使團截住,押回了北京。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