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63節 教育牛頓的教育體系
科舉是為政治改革選拔人才,可以說是政治改革的核心,畢竟政務說到底還是要人來施政的,讓對的人做對的事,這就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內容。

 但是政治改革只是第一步,也只有完成了第一步,後續的改革才好順利實施下去。

 比如第一步的經濟改革,這次的經濟改革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貨幣紙幣化、收稅調整等內容,而這一次則是開始深層次的革新,激發生產動力。

 具體內容就是徹底將大明朝不合理的各種經濟制度革除,比如大明朝最大的製造業,全都在官府手裡抓著,造船業的代表是龍江船廠這樣的官辦場子,鼎盛時期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場子,就是現在官府在龍江關、清江浦等地也開辦著大量的官辦船廠,主要用來打造漕船,歸工部都水司管理。

 龍江船廠楊潮前年就賣給了姚匠頭,一年多的運作,姚匠頭已經還了楊潮的借款,現在龍江船廠每年能向楊潮提供十艘大戰船,另外還能打造上千條大小漕船,每年利潤超過十萬兩,其中大多數都是楊潮的戰船提供的。

 姚匠頭現在已經開始修複寶船廠,準備將產量和規模擴大一倍,不但能夠打造大量的船舶,還要雇傭超過五萬的木匠,比現在三萬人幾乎翻一番。

 當然龍江船廠是一個特例,因為這裡過去經營的就不錯,雖然在官方管理下,但是保留了大量的工具,最寶貴的是數萬經驗豐富的造船工匠。

 賣給姚匠頭後,他也很爭氣,當然也趕了一個好時候,江南經濟越來越穩定,戰爭又摧毀了大量的船隻,因此商船的市場很大,經濟的穩定和商業的繁榮也讓更多的商人參與到了運輸業中,打算采購商船跑長江運輸。甚至跑海洋運輸。

 但是姚匠頭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楊潮將他的事跡通過報紙大肆宣揚,此人儼然已經是明星人物了,別的不敢說。至少南京城是無人不知了。

 免費的宣傳也給姚匠頭帶來了更多的訂單,但這絕對不是楊潮的目的,否則楊潮就得收他的廣告費了,楊潮是拿他做一個標杆,目的其實是希望千萬個姚匠頭這樣的人物出現。

 楊潮需要這樣的人物。因為楊潮打算大規模出售官產。

 將官吏管轄下的,沒有效率的各種官產變賣出去,收回一筆收益是一方面,激活這些產業的生產才是最主要的。

 大明朝龐大的官產不亞於後世的國企,幾乎所有大型的作坊都是官辦的,比如紡織業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織造局,瓷器業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官窯場,兵工生產則是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兵仗局、軍器局等等。

 首先從南京開始,以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 等八局為核心,將南京城大大小小的本來是給皇宮生產的作坊招募商人承辦,價高者得。

 但是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沒有人敢接手,這些局、作坊過去都是給皇家生產的。誰都不敢保證能盈利,而且還有更深一層的憂慮,因為這跟皇帝掛鉤的,商人有些心理陰影。

 楊潮不得不采取妥協。找熟人承攬,當然將來或許會落人口實,但是只要自己沒有直接參與,也算是公平公正,將來沒有抓住機會的人最多說些風涼話。

 兵仗局讓跟楊父關系不錯,過去還算幫助過楊家的李太監接手。楊潮允許他打造各種兵器出售,免費給他辦了工貼。

 銀作局交給了姑蘇銀鋪,邀請他們在南京開設分號,給予了大量的保證,比如絕對不會收回等等,甚至寫了蓋著大都督府大印的信條。

 內織染局給了南京城中最大的紡織作坊家,針工局交給了給金釵樓做活的一個老繡娘,巾帽局說服了局裡的老裁縫接手,酒醋面局賣給了金釵樓讓康小寶管理,但是浣衣局實在是找不到人接手,畢竟給人洗衣服,似乎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免費給了浣衣局中一個老婦,他曾經是宮中犯過錯的宮女,十來歲就被打發到了浣衣局做苦工,什麽活都會乾,熬了一輩子也成了浣衣局的女官,管理經驗豐富。

 相比這些作坊,其他產業變賣倒是容易了許多,最容易找到買主的,還是南市樓、舊院這樣的官辦,因為金釵樓的大掌櫃康小寶就積極參與,這些年金釵樓也積攢了大量的銀子,不缺購買的資金,康小寶花了三萬兩銀子,才將南市樓從幾個勳貴手裡搶了過來。

 南京之外,接著向其他地方推廣,蘇州、松江是第二批,浙江、江淮是第二批,蘇州的絲織局,松江的棉紡局,杭州的絲織、江淮的鹽場和造船廠,都在變賣之列,一年時間楊潮要將所有的官產賣掉,然後將其中的冗員都分配到其他衙門,或者任由他們辭官。

 甩掉這些官辦產業,官府才能夠輕裝上陣,而且激發了這些產業的活力。畢竟作為官辦作坊,這些手工工場的規模都堪稱龐大,也有經驗豐富的管理者,設備也是最大型的設備,最有可能發展成現代工場的就是這些作坊了,只可惜在官辦之下,文官、吏員和太監三駕馬車監督,貪汙,倒空賣空,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質量也不能保證,價格還十分昂貴,宮中采辦的費用往往比在民間采購要高許多倍。

 第二步經濟改革和教育培訓改革是同時進行的。

 首先楊潮鼓勵鄉下的豪族人士自辦家塾和私塾,並且希望他們招收貧賤人家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楊潮願意支付他們的束脩,對於一個孩子一年一兩銀子的私塾束脩費用,楊潮認為實在不值一提,每年一百萬兩銀子,就能讓他在十年後收獲一百萬識字的一代人,這筆買賣很值的。

 對於這些配合的縉紳家族,楊潮自然也要給與一定的利益,比如允許他們用自家的賦稅來抵消辦學的經費,對於有的詩書家族來說,將自家的稅賦變成辦學的資金是用來教化,顯然比不情不願的直接交給官府更讓他們能夠接受,起碼他們可以獲得過去讀不起書的那些窮人家族的感激。

 接著楊潮還要重建各個縣的縣學,之所以是重建,因為其中加入了大量大明朝過去不曾有的教育內容,第一項每個縣學的學生,必須是開蒙過的十歲以上的孩童,他們進入縣學後的學習內容也將不同。

 在縣學中,楊潮加入了數學、幾何和天文學等已經介紹到中國的自然科學,同時還會對他們進行一些財務管理、兵法、律法以及農學、工學等實學的課程,目的是直衝科舉去的,這樣能最低限度的降低豪族送學生入縣學的抵觸情緒,同時也刺激這些學生用功學習新知識。

 當然這些人在考科舉前,依然要服至少一年的兵役,對於知識階層,激發他們的勇氣,是楊潮的最低要求,將一個懦弱的管理者推向大航海時代後的弱肉強食的強國叢林中,是對民族的不負責。

 而教育改革的第三步,則是建立一所完善的西方式大學,用來研究新出現的自然科學。

 對於建立一所大學,楊潮是不遺余力的,因為他知道這其中的意義。

 牛頓此時已經五歲了。

 就在大明朝滅亡前一年的1643年,牛頓這個人物出生了,似乎有某種隱喻意義,從此世界的中心也一步一步轉向了西方,東方的太陽落下了。

 但是真的是牛頓這個人物厲害嗎,不用懷疑牛頓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是一個培養出牛頓的教育體系,或許才是牛頓能夠出現的必然原因。

 正是文藝複興後,通過吸取古希臘自然科學知識,並且加以總結和發展之後,發展出了現代的自然科學體系,這才讓牛頓的誕生有了基礎,而牛頓本人是站在無數千人的基礎上,將他們的思想進行了總結和發展而已,從而讓西方擁有了完整的自然科學體系。

 牛頓之前,自然科學算是萌芽,而牛頓之後,西方的自然科學找到了方向。

 所以說,牛頓這個人厲害,但是培養他的那個教育制度和科學體系,才是基石。

 楊潮迫不及待的想要將這一套制度引入進來,至少在牛頓完善科學體系之時,中國人能夠立刻接受過來, 這樣才不會在日後的科學狂飆式發展中,慢慢沉寂下去。

 但是要建立一個大學談何容易,就算楊潮把自己知道的知識都搬出來,其實也不足以建立一套科學體系,因為他不用的知識很多忘記了,生疏了,而根本原因是他自己都沒有能夠掌握完全的自然科學。

 說實話後世的教育體系,其實很大一部分只不過是科學的常識教育,真正的深入教育,都是進入大學之後才會出現,而前沿則是到博士的時候接觸的。

 所以楊潮既沒有條件,其實也沒有精力,親自去培養科技的苗子,強行拔高弄不好還是事半功倍,還不如將教育牛頓的教育體系,照搬過來的好,楊潮相信,以中國人的智力水平,還不至於理解不了。

 楊潮的精力,更應該放在總領全局上,畢竟他是一個統帥,作為一個統帥,最應該關注的,其實是戰爭,這關乎國家民族的安全。

 ————————————

 本人新書已經發布,書名《大國崛起1900》,記得收藏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