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126節 熊大司馬
  上架前最後一周了,收藏慘淡,這周三更,希望大家幫忙收藏啊。

  錦衣衛千戶馮可宗十分客氣,對楊潮始終抱著一種請教的姿態。

  楊潮卻左右打太極不漏口風。

  馮可宗穿著一身儒衫,顯得斯文得體,絲毫不像是一個錦衣衛。

  說話綿柔致密也是絲毫不漏。

  楊潮心中暗道,忘記跟李香君打探一下,這個錦衣衛的來路了。

  兩個人說了很多,但卻什麽都沒有說。

  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

  馮可宗不斷的想套楊潮的主意,楊潮則一個勁的強調事不宜遲,萬一蘇州、杭州的書生來了就來不及了,用事態嚴重來嚇唬馮可宗。

  一直談到了兩個時辰,兩人才分別,馮可宗留宿媚香樓,楊潮回金釵樓。

  彈劾不是完全沒有收獲,楊潮發現錦衣衛確實焦頭爛額。

  田畹父憑女貴,女兒升為貴妃,崇禎皇帝最寵幸田貴妃,他也晉升到了錦衣衛指揮使。

  大明兩個都城,南京、北京,錦衣衛就下設兩個鎮撫司,南北鎮撫司。

  南鎮撫司的權力沒有北鎮撫司大,但是同樣歸田畹管轄,這次田畹鬧出事來,南鎮撫司難逃其疚。

  頭痛的不止南鎮撫司。

  書生鬧事,提學衙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提學負責監督科舉,管理學務,這些書生中有不少是有功名的,鬧事肯定是不對的,一個品格不遜就足以證明提學失職了。

  而提學衙門歸禮部管,禮部的儀製清吏司直接負責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也就是說這次鬧事最少要讓一個管理儀製清吏司的郎中負責,同時吏部尚書也有連帶責任。

  如果能夠穩妥處理,最後罷免幾個提學官那就能了事,如果此事最後鬧到了兵戎相向,用兵鎮壓殺了書生的話,不僅是朝廷兩百多年來最大的醜聞,恐怕最後就不是罷幾個官了,以崇禎皇帝的脾氣,肯定又要下大獄了,禮部侍郎最少發配,禮部尚書也得罷官,至於提學,怕是要拉出去殺頭。

  反倒是對書生,法不責眾,也無法責眾最後會不了了之,優容讀書人,這才是明朝讀書人為什麽脾氣那麽大的原因,到了清朝都跪著自稱‘奴才’,一個個反倒乖巧的不得了。

  所以這次事件,錦衣衛和禮部最為著急,如果此時誰能解決了這件事,無疑是幫了這兩個衙門大忙了。

  而兩個衙門中,誰能處理此事,又是大功一件,所以馮可宗不時流露出來對此事的興趣,怕不單單是為了解決麻煩,還想立功升遷。

  至於禮部那邊,楊潮估計也快有消息了,錦衣衛、禮部,都是大衙門,楊潮得看看他們出的價錢,才會出手。

  但楊潮還想牽上兵部,不僅僅是為自己鋪路的原因,楊潮認為這件事情沒有兵部出面,也是辦不成的。

  ……

  兵部尚書熊明遇,已經過了花甲之年,實實在在一個老人了。

  他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到今年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好當了四十年官,宦海浮沉了四十年,早就讓他成了一個人精,政治鬥爭中的嗅覺極為敏銳。

  他不算東林黨這個南直隸地方團地一員,可是政治思想跟東林一致,也總站在東林一邊,過去共同跟魏忠賢戰鬥過,因此在南京也得到了東林黨勢力的支持。

  但熊明遇已經年逾花甲了,本來已經致仕(退休)了,可是卻被朝廷招用,做南京兵部尚書。

  不是朝廷多需要熊明遇,而是因為朝廷這些年缺官缺的厲害,先是東北那幾年死了幾百文官,這幾年又給李自成、張獻忠殺了幾百文官,崇禎皇帝大獄殺了幾十上百文官,官再多也經不住殺。

  而南京兵部這個位子這幾年頗為燙手,這些年張獻忠、李自成已經活動到了江南一帶,南京兵部雖然不如北京兵部那樣需要全面負責,可是也有對江南一帶負責的責任,一般的官員自然不行。

  崇禎十二年,李邦華做了南京兵部,此人熱情頗高,能力也尚可,一上任就大刀闊斧裁撤冗員合並弱旅,視察江防,增設敵台,修建堡壘,繪出長江沿岸江防圖進獻,申請於要地增設哨所,屯墾荒田儲備軍糧,可惜的是沒等北京批複他的改革計劃,他爹就死了,回家守孝去了。

  十三年,邱維珍緊急調人南京兵部,可是邱維珍根本就不想當,上任前就辭職,朝廷不許,勉強上任後,也是隔三差五的辭職,他有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要奉養,朝廷也不好太過,最後做了大半年後,邱維珍成功辭職。

  一年多來兩個兵部尚書都是非正常離職,實在是挑不出一個合適的尚書了,胡亂湊合又不行,張獻忠就在附近的湖廣折騰,李自成則在河南縱橫呢,隨時都能進入江南一帶。

  這才想起了已經退休在家的熊明遇。

  熊明遇緊急之下火線上任,好在他過去就曾經做過南京兵部尚書,懂得這個位置就是養老的,只是最近流寇鬧騰的厲害,才顯得重要,而有政治抱負的年輕人隻想留在北京,不想來南京,只能他老熊上任了。

  打著過一天是一天,誰也不得罪,不惹事不找事的原則,熊明遇上任了。

  但是他不找事,事卻找他啊,讓人頭痛的流賊沒來招惹他,一群書生卻來惹事了。

  對於書生這個比流賊更麻煩的燙手山芋,熊明遇就三個字,‘沉住氣’。

  反正差事辦得不好,大不了在讓他退休,他一把年紀了,皇帝也不可能殺他。

  至於禮部表示的,要派兵封閉四門,熊明遇推拉扯皮了十天都沒答應。

  禮部說的好,希望兵部調遣兵丁封鎖四門,防止外地書生進入南京,但是同時嚴格要求兵部不能傷一個書生性命。

  禮部要求也太高了,既要求立刻派兵,又不能跟書生起衝突,熊明遇根本辦不到。

  辦不到乾脆就不辦,熊明遇不是傻子,知道這是一個陷阱。

  禮部現在三番五次要求自己調兵,完全是在推諉責任,表明他們盡到了責任,最後打官司的時候,他們肯定會說,他們建議兵部出兵,可是兵部猶豫不決事情最後鬧大了。

  熊明遇如果真的派兵,以目前書生的暴脾氣,不出事才怪,出了事禮部就更好說了。

  禮部肯定第一個站出來彈劾兵部鎮壓書生,那樣一來兵部就成了罪魁禍首。

  混跡江湖四十年,滿頭白發的老官僚熊明遇可不吃這套,反正現在自己不出兵,到時候追責的時候,頂多說兵部應對失當,他這個兵部尚書不堪任事,罷免而已。

  出了兵,禮部那些沒節操的文官,到時候一推六二五,絕對不肯承擔出兵的責任,而且會跟兵部來回扯皮,說他們只是建議出兵,而且強調不能誅一書生,結果死人了,那肯定是兵部沒做好,跟他們無關。

  不出兵沒事,一出兵肯定負主要責任,傻子才會選擇出兵呢。

  這些天,六部衙門整天就這麽來回扯皮,禮部推兵部,兵部推禮部。

  今天終於扯清楚了,熊明遇和禮部尚書同時聰明的發現,這件事除了錦衣衛要擔主責,還有一個衙門跟書生都有關系,那就是南京巡撫衙門。

  南京巡撫現在是張國維。

  準確的說,張國維是十府巡撫,包括南京、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蘇州、松江、常州、鎮江與廣德十府都歸他管,權力比應天府尹要大的多,真正的地方大員封疆大吏,比傳說中的八府巡撫都牛的多,因為他主掌這十府,乃是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個府,每年一百多萬擔漕糧都是這裡出的。

  而這次鬧事的書生,主要是南京和蘇州的,正好歸張國維管。

  熊明遇和禮部最後達成協議,立刻責成張國維立刻誡退南京生員,並且召回蘇州生員,同時阻止杭州生員北上。

  兩個衙門完全是在推諉責任,將責任下壓給一個巡撫。

  官大一級壓死人,顧忌張國維此時也頭痛了。

  沒想到剛剛作出這個決定,突然禮部尚書拿著一張薦書興衝衝來找熊明遇。

  “熊老,熊老快看看!”

  熊明遇看過信後:“此子是誰?”

  指著信中推薦人名熊明遇問道。

  “籌十余萬金,助周玉繩再相者,既是此人!”

  禮部尚書撫須說道。

  熊明遇納悶:“不是阮大铖嗎?”

  阮大铖這樣的閹黨,熊明遇也是深恨的,當年他多次被魏忠賢罷官、流放,險些喪命,因此生平最狠閹黨。

  禮部尚書道:“以阮大铖和張天如之名,實乃此人一手操持。”

  熊明遇又道:“此人幫阮大铖,或幫張天如?”

  這個問題得問明白,到底是幫誰的,幫阮大铖就是閹黨,幫張天如則是複社的。

  禮部尚書道:“怕皆不是,乃為搏名!”

  禮部尚書覺得既不是幫阮大铖的,也不是幫張溥的,而是純粹一個博取名聲的人。

  熊明遇點頭道:“那麽此人倒也可用。”

  如果只是一個純粹幫人做事的打手,熊明遇認為用用無妨。

  禮部尚書一喜道:“熊老同意就好。此人要求兵部出面。”

  熊明遇一聽要兵部出面,頓時上了三分小心:“要兵部出面作何?”

  禮部尚書道:“此人乃水營一把總,需要兵部行文,並派兵封鎖四門!”

  還是派兵。

  熊明遇也不生氣,不著急,慢慢道:“調兵茲事體大,尚需仔細斟酌。”

  他用這句話已經推脫了禮部十天了,打死不出兵,是他的底線,這次禮部弄出這麽一封薦書,還是也縣令的薦書,薦了那麽個人,最後還是攛掇自己調兵,熊明遇不敢肯定這是不是一個陷阱。

  禮部尚書一聽,老熊還是不肯出兵,頓時大急道:“熊老,事不宜遲啊。”

  熊明遇道:“茲事體大,須仔細斟酌。”

  兩人反覆扯皮,熊明遇死活不調兵,禮部尚書只能負氣而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