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11節 真假太子?
南京。

 福王過江之後,先去了孝陵衛給朱元璋夫婦上墳,然後回來祭告太廟。

 接著就是就位監國。

 然後開始大封文武百官。

 南京雖然有北京一樣的六部機構,但是一般情況下確實一個縮微版,比如有時候只有一個侍郎,有時候連尚書都可以空缺,現在朱由菘在南京就位監國了,那麽一套完整的機構就必須立起來,要增添的官缺就多了去了。

 朱由菘沒有東林黨想的那麽恐怖,他是一個很沒有鬥爭精神的藩王,沒有對反對他的東林大加報復,反而是采取了大明朝的慣例,讓朝臣會推內閣。

 本來江南就是東林黨的大本營,南京做官的相當比例都是東林黨人,因此東林黨不但沒有失勢,會推中反而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

 兵部尚書史可法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任禮部尚書入閣辦事;詹事府詹事薑日廣升任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禮部尚書王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劉宗周為督察院做都禦使。

 內閣幾乎被東林黨把持。

 只是史可法因為定策時候的猶豫,讓福王很不舒服,將他的兵部尚書頭銜加在了馬士英頭上,同時給馬士英加了東閣大學士,只是沒有讓他入閣辦事,而是讓他坐鎮鳳陽,繼續掌兵。

 只是東林大獲全勝,東林黨魁錢謙益卻很著急,他還想著能被起用呢,因此開始密集運作起來。

 可誰知道福王監國沒幾天,五月多就從江北傳來了消息,楊潮回來了。還帶回了太子!

 頓時官場震動,這太子是真的嗎?

 福王當即坐立不安,立刻就讓盧九德去淮安核實消息。

 東林黨再次活動起來。從江南往江北的船絡繹不絕。

 此時在淮安,黃鳳府儼然是核心人物了。對朝政有種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種感覺讓他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頓時覺得這才是他想要的東西,至於能不能當什麽侍郎,根本不值一提。

 當日跟呂末詳細溝通了一番之後,呂末就帶著答案往北去了。

 黃鳳府立刻在淮安活動起來。

 先是告訴淮安知府路振飛,說太子被楊潮護送正在南下。

 路振飛當即大驚,連忙問真假,黃鳳府信誓旦旦表示屬實。哪怕是假的,既然楊潮要做,他也必須說是真的,更何況跟呂末詳細溝通過後,黃鳳府也認定楊潮確實再一次創造了奇跡,真的將太子救出了北京城。

 黃鳳府告訴路振飛,楊潮手裡可是有皇帝臨死前的密旨的,到時候一看便知。

 路振飛將這個消息立刻就報告到了南京,但是卻並沒有明確說消息屬實,只是告訴南京說楊潮派人傳來來的消息。說是有密旨在手。

 路振飛之後,淮安立刻就炸開了鍋,各路官員紛紛拜見黃鳳府。將黃鳳府捧為上賓,各路豪商也是巴結不已。

 黃鳳府不斷的給各路人馬講故事,把他從呂末哪裡問來的情況說出來。

 從楊潮派精兵護送王承恩入京,反而遇到了北京城破,結果這幾十個精兵授命護送太子南下,隨行的還有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照,悼靈王朱慈煥三位皇子,還有長平公主朱媺娖。楊潮還手持密旨。

 這消息可信度很高,加上一直都沒有皇子公主的消息。從北京最新的消息也只是說皇后和各位妃嬪自縊,崇禎皇帝自殺。王承恩自殺的消息,沒有一個關於皇子的消息。

 加上黃鳳府聲情並茂自圓其說的故事,很多人都信了。

 但是這故事實在離奇,很多人還拿不定主意投靠,畢竟南京那邊福王已經監國,還有四鎮總兵支持,即便太子真的南下了,鹿死誰手還不好說呢,到時候弄不好要發展成四鎮總兵對楊潮的局面,誰贏誰輸真不好說。

 只有兩個人瞬間表明了態度,一個是王瀟,他一直留在淮安運作鹽運生意,他爹已經開始松動要將江北的生意分給他了。

 另一個則是杜守昌,這個淮安第一大鹽商。

 不得不所杜守昌是一個人物,能將杜家發展成淮安第一鹽商的地位,這個人能力很強,上次在楊潮身上看走眼,只能說明他對朝堂的把握還不夠巧妙,說明政治能力欠佳,但是眼光還是超出常人一籌。

 王瀟支持楊潮很正常,楊潮和王家經過這些年,基本上已經是同盟了,他支持是責無旁貸的。杜守昌就讓人有些刮目相看了,杜家身為淮安第一大豪商,做事情不該這麽冒進,他卻率先表態,不能不說他的魄力。

 而且之前杜守昌還投資過福王,福王在淮安的時候,住的就是杜家的綰秀園,杜守昌還將自己的妹妹應承給了福王,盧九德拉攏軍閥的銀子,也是杜家出的,福王則表示一旦他登基大位,就立杜守昌的妹妹杜虹影為皇后。

 可以說此前杜守昌是跟福王結盟了,現在一聽真太子還活著,立刻就改頭換面,商人的靈活和豪商的魄力展漏無疑。

 黃鳳府也接受了這兩人的投效,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是,糧食和船,越多越好,全部發去臨清!

 為什麽去臨清呢,黃鳳府告訴他們說,楊潮堅決要在臨清阻擋李自成南下,所以那裡需要糧食和漕船。

 王瀟立刻就將淮安的漕鹽生意都停了,所有的船回來一艘發一艘,全都裝上糧食,送往山東臨清。

 杜守昌則全力協助,發動自家的各種資源,從各地調運糧食和船隻北上。

 可是楊潮真打算在臨清阻擋李自成嗎?

 當然不是。

 楊潮留在臨清的目的是給江南時間反應,讓他們消化太子還活著的消息,讓他們先自己想一想該支持誰,貿然南下弄不好真的需要動武了。

 另外就是,楊潮覺得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震懾四鎮軍閥,他打算在臨清擴充兵力。

 臨清靠著運河。作為運河上可以跟揚州、杭州和蘇州並列的大城,而京畿和山東地區遭到李自成攻擊,大量的流民逃到了臨清。

 楊潮打算招募一批北方流民擴充實力。不要太多,五萬兵力足夠了。

 然後一直待在臨清觀望。知道黃鳳府擺平了淮安的勢力,才會去淮安。

 “大人招了一千個書生啊。”

 臨清城中,一家地主家的園林裡,呂末興衝衝跑來匯報,他竟然在臨清城外找到了一千個讀書人。

 “有秀才嗎?”

 楊潮在池塘邊一邊喂金魚,一邊隨口問道。

 呂末的興奮立刻就被澆滅了一半,搖了搖頭。

 楊潮卻不在意,讀書人都被慣壞了啊。臨清城內城外有不下三十萬的山東和京畿難民,哪怕是百分之一的識字率,也有三千個讀書人,更何況這些難民中的識字率肯定更高,畢竟有能力舉家逃難的,往往都是中等以上的人家。

 可大多數讀書人都不願意當兵,他們寧可看著家人在饑餓中掙扎,也不肯放下身段投身軍伍。

 楊潮不由想到新江口的難民,哪裡的難民也很可憐,從湖廣、九江一帶逃來饑寒交迫。

 多少人家就靠著在碼頭上打短工為生。楊潮親眼看到許多書生,任由家裡的老父母、姐妹們做粗重的活計,去被石頭。而他們卻負手而立,拿著一本破書在碼頭上遊蕩,就是不肯乾活,倒是對自己的境遇不是哀歎幾聲。

 這就是中國傳統培養出來的文人,沒有任何擔當,沒有任何勇氣,他們可以看著家人受苦而不願意做出改變,在國家遭遇變故的時候,他們也是如此。不過長籲短歎國事為艱,就好像已經是一個愛國文人了。

 後來楊潮攻城做完。大多數難民更是連糊口的短工都做不成了,這時候楊潮開始招募民夫。其中讀書人也只有幾百個願意做民夫而已,其他大多寧可跟家人擠在窩棚裡,讓家人出去討飯養活他們,也不肯乾活。

 相比南京的難民,臨清的難民已經讓楊潮很滿意了,起碼有一千讀書人願意當兵。

 這可是直接當兵,不是最民夫。

 “嗯,再招一天,如果招不來讀書人了。我們就開始招兵。這些讀書人還得辛苦你一下,帶他們熟悉一下軍中程序,招兵的文書工作還得讓他們做呢。忙不過來讓胡全幫你。”

 楊潮慢條斯理的說道。

 此次他身邊的書生並不多,只有幾十個而已,大部分書生都在淮安調度運轉。

 以前文案工作都是楊潮、胡全、呂末三人做的,後來黃鳳府來了,替代了楊潮,在後來招募了足夠多的讀書人後,胡全和呂末也都解放出來了,現在緊急時刻讓他們客串一下,也是必須的。

 呂末應聲道:“標下可以應付!”

 他信誓旦旦, 充滿了激情,因為他看到了希望。

 “楊大人啊,小人找了幾個名妓作陪,楊大人今晚一定要賞臉啊!”

 呂末剛走,一個肥頭大耳的家夥就走了過來。

 楊潮也笑臉相迎,不能不給人家面子,因為這裡就是他家。

 主人姓汪,名有全,在臨清以開錢莊和當鋪為業,家中豪富,在大寧寺旁建了園子。

 楊潮大軍就駐扎在大寧寺中,所以選擇汪家花園做皇子們的臨時行在。

 楊潮笑道:“汪老爺,太子殿下一路勞頓,你該先給殿下接風才是。”

 汪有全笑容更盛,臉上的疙瘩上泛著油光,突然悄悄的拉著楊潮的手。

 抽出手後,留下了厚厚一疊銀票,笑道:“那真是不勝榮幸,還仰仗楊大人請一請太子殿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