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88節 工業革命萌芽
新書《大國崛起1900》,請大家收藏一下。

 ——————————

 這次北伐雖然失敗了,消耗了海量的物質。

 為此楊潮賣了五千萬債券,加上去年的一千多萬盈余,今年流入市場的資金就有六千多萬兩,幾乎跟以前的流通量平齊了。

 但是也不完全是壞處,因為這些銀子並不都是變成了豪族的銀子,挖個坑埋了。

 絕大多數其實都變成了棉布、鐵甲、兵器,也就是說流入了紡織作坊、鐵作坊等產業。

 受此刺激,江南出現了大量的大型工場,松江一帶擁有千架織機的工場達到了百家。

 這就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萌芽了。

 其實楊潮一直不理解為什麽這種大型手工作坊的出現,會被稱作資本主義萌芽,楊潮以為資本的聚集現象從人類歷史上就開始出現了,大商人那一代都有,可是為什麽只有這種產業資本的聚集現象,才被稱作資本主義萌芽。

 在楊潮看來,這種現象無非是工業革命前期的表現,是工業化開始的基礎而已,因此楊潮覺得叫工業革命萌芽都比資本主義萌芽要合適的多。

 無論如何這種萌芽出現了,而且受到了戰爭的滋潤,也許資本主義因戰爭而起,跟這個資本主義萌芽能夠扯上一點關系,因此而得名?

 楊潮覺得這種萌芽值得大力扶持和培養。

 在家中修養了一個月時間,楊潮就開始馬不停蹄的行動了,這次北伐的失敗,讓他看到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對滿清形成壓倒性優勢,自己還得加強力量建設,他必須耐著心,不能急於求成,文明輸給野蠻的事情比比皆是,甚至是一種潮流,他可不希望自己也變成這樣。

 先去了一趟新江口。

 這裡過去是一座大營。可是現在大營的作用已經降低,生產基地的作用凸顯出來。

 楊潮招募了五萬工匠,這裡日夜不息都有工匠工作。

 但是五萬工匠中,有十幾個卻格外的顯眼。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格外出色,而是他們長的太過奇怪了。

 因為這些都是洋人。

 十幾個洋人剛剛來到大明的時候,他們是抱著一種高傲的姿態來的,因為他們來自一個新興的帝國。

 這個新興帝國不是英國,不是荷蘭。甚至不是三十年戰爭後稱霸大陸的法國,而是同樣在三十年戰爭中崛起的瑞典。

 瑞典這個國家,在維京海盜時代之後,就沉寂了下來,幾百年來都被歐洲文明視作野蠻之地,跟俄羅斯是一個水準的貨色。

 但是三十年戰爭中他們卻在英雄國王古斯塔夫帶領下,以瘋狂的速度崛起於歐洲,維京海盜遺留的精神加上近代軍事組織,讓瑞典軍隊打遍天下無敵手,縱橫整個德意志大陸。

 瑞典軍隊強的原因無非是三點。第一是超強的勇武精神,第二是嚴密的組織紀律,第三則是先進的武器裝備。

 第一點很好解釋,維京海盜的後代,自然保留了大量祖先的精神,文化這種東西,傳承的時間遠超人的想象;第二點則是因為有荷蘭人莫裡斯發起的新的軍事改革,瑞典人引進了這種改革,加強了步兵、騎兵和火槍兵的幾率性;第三點則讓人有些意外,那就是瑞典此時已經是一個軍事工業的強國了。

 瑞典人**不過百年。經歷了兩三代國王而已,之前他們不過是丹麥亡國治下的一塊貧瘠的牧場而已。

 **後,在瓦薩王朝的治理下,吸引荷蘭人投資。荷蘭人的工商管理組織知識。加上瑞典豐富的鐵礦和森林資源,讓瑞典形成了發達的軍事工業產業,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才能夠大顯身手。

 瑞典的工場幾乎都是荷蘭人經營的,因此楊潮委托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的鑄炮工匠,也都是瑞典的工匠。

 這十幾個工匠剛來大明的時候,還很高傲。但是很快就震驚不已,新江口五萬人的大型作坊就夠讓他們吃驚了。在工業革命之前,東方人特有的組織能力,是西方世界難以想象的,沒有高度的服從性以及超強的組織能力是不可能修建長城、開挖運河的,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治理黃河。

 瑞典工匠同時還發現,大明工匠的手藝一點都不輸給他們,甚至在很多方面還有獨到之處,因此很快就收起了一個新興帝國臣民特有的高傲。

 不過瑞典人也有自己的特長,也很快得到了新江口工匠的認可,也不鄙視他們是蠻夷,雙方倒是其樂融融起來。

 瑞典人的第一項長處是鑄炮方法,第二項則是加工技術。

 鑄炮方法沒什麽特殊的,東西方都是把鐵水融化了注入模具中而已,可是融化鐵水的高爐卻不相同,大明使用的是豎爐,甚至是敞口融化,爐溫不高,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千度,甚至需要特殊處理才能將生鐵融化。而西方人已經采用了水力鼓風的高爐,爐溫大大提高,達到了一千度以上。

 高溫,就是秘密。

 其實中國人早就掌握了高溫爐的秘密,比如燒製瓷器的磁窯溫度最高都能達到一千四百度,可是沒有應用到鑄鐵上來。而西方人過去常年沒有掌握製瓷工藝,很大的原因就是窯溫沒掌握。

 高溫燒爐的技術中國人用到製瓷上,而西方人用到了鑄炮上,如此而已。

 革新了高爐之後,讓新江口鑄炮的質量有所提高。

 瑞典人的第二項技術,則是炮筒鏜床,一百多年前達芬奇就已經設計出了機床的圖紙,三十年戰爭中西方大量使用火炮,因此鏜床技術大幅度提高。

 大明人卻還在使用人工清理炮膛,因此這項技術也讓工匠們佩服不已。

 尤其感興趣的是宋三金,他正是發明了鐵模鑄炮的那個少年,不過此時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年少有為的青年了,身份上更是新江口最年輕的大匠,是學徒、師傅、大匠和匠頭四級工匠制度的第二級。

 正是在宋三金的幫助下,瑞典人才在短短三個月中就複製出了西方的炮筒鏜床,只是這種鏜床和鑄炮爐一樣,都需要水裡,楊潮不得不讓人在鍾山中開辟另一處新的工場。

 宋三金在這個以瑞典人和大明炮匠組成的大炮工場中如魚得水,鏜床這種機器讓他癡迷,他不斷的研究,改進了數處,性能上甚至比原裝的西方鏜床還要好,這就是技術的對撞產生的溢出效果。

 宋三金以水力鏜床為原理,還製作出了鑽床,取代了以往需要用人鑽槍管的工藝,將鳥銃生產速度又一次提高,一個月江南生產十萬根鳥銃已經不是問題了,楊潮有條件讓所有士兵都裝備鳥銃。

 但是宋三金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工場要建在山中,水力總是受影響,豐水期還能滿足生產,可是在旱季就不行了,哪怕建了一座水壩也不行。

 宋三金已經在研究如何利用長江大水車的動力了,如果能用長江的水力,顯然就不用怕旱季了,長江什麽時候都不會斷流。

 楊潮接見了這幾個工匠,了解了他們的工作,表揚了他們一番,按照大明的習慣,每人賞賜了一點東西,他們都很高興。

 同時還了解到,這些人除了會鑄炮之外,還能製作西方的火槍,甚至還有人會打造西方刀劍以及鎧甲,西方軍功產業還是不分家的,幾乎一個工匠什麽都能造。

 只是這些人表示,如果要打造刀劍和鎧甲,他們需要水力鍛錘,需要一筆額外的投資,這完全不是問題,楊潮巴不得他們把西方的機器都引進呢,於是讓大匠頭立刻籌集人力,按照這些洋人的要求製作一架水力鍛機。

 在新江口的視察楊潮大受啟發,花了十多天時間,結合對其他工商情況的了解,寫下了一份長長的計劃書。

 然後帶著人就殺奔蘇州而去。

 此前已經讓張果在吳縣買下了一百多畝桑林,還有一處地主家的宅院,以及請來了一群四五十歲的老媼。

 桑林是經營了幾十年的老桑林,在一處山坡地上,宅院也不算太大,但是住上百人還是不成問題的。

 地主家因為經營生意賠錢,就將山坡南邊這一片宅院和桑林賣掉了,他家在附近還有上千畝良田,是一個不小的富貴之家。

 這些老媼也都是養了一輩子蠶的老蠶婦, 不過現在生活都頗為拮據。

 別說他們這樣的普通農家的養蠶婦女了,就是城裡手藝精湛的老工匠,如果沒能培養出兒子,或者沒有兒子又沒有收到好徒弟,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生活都會很悲慘的。

 這些老媼也都是體力衰竭,已經很難繼續養蠶了,因此被楊潮請來,一個月給三兩銀子的月薪就十分滿足了。

 楊潮跟他們一番攀談,仔細詢問養蠶的秘訣,她們也都知無不言。

 桑蠶可是金貴的動物,被馴化了幾千年之後,離開人類根本就活不下去,十分的嬌貴,就像後世的名馬一樣,放在草原上蒙古馬可以怡然自得,這些馬卻可能生命死去。

 不同時期的蠶需要的環境也不同,小蠶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大蠶生長則要通風透氣,這些這些老蠶女都懂,只是過去她們都只是在家中養蠶,因此條件往往達不到要求,蠶絲質量就無法保證。

 楊潮打算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
閱讀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