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13節 禁絕私錢
坐江山比打江山更難,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原因是治理國家比指揮戰爭更複雜。

 這一年多來,楊潮打了兩次揚州之戰,打了一次長江水戰,打了兩次太平府戰役,先後跟清軍大將多鐸、阿濟格兄弟,還有皇太極的長子多鐸大戰。

 但是楊潮覺得,相比起慘烈的戰爭,穩定江南經濟,才是更讓自己頭大的事情。

 當時清軍逼近南京,弘光皇帝朱慈烺棄城,南京頓時大亂,附近貧民甚至闖進皇宮搶劫和偷竊。

 如果把這動亂僅僅當成暴徒趁火打劫就太武斷了,要知道在皇帝棄城三天之後,南京城的糧價達到了十兩一擔,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其實已經吃不起飯了,同時意味著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

 經濟崩潰往往就意味著社會秩序的崩潰。

 楊潮回兵南京,很快就穩定了戰局,但是糧價卻持續了長達一個月的高價,均價達到五兩一擔,哪怕楊潮將四面之敵全部擊退,市場依然持續了三兩一擔的高價長達五個月以上,搞得南京一片蕭條。

 直到楊潮開始改革收稅制度,從豪族手裡擠出了大量的隱匿土地,收取了今年的夏糧後,才將糧價壓到了二兩銀子。

 其中付出的辛勞,比打一場危險的戰爭要大多了。

 雖然糧價高企,但是在鄉下,普通農民卻根本無法得利,因為一條鞭法的施行,朝廷隻征收銀子,老百姓要交稅,需要在糧食收獲後先賣出糧食,然後才能交稅。

 但是每到這時候。糧商和豪族就開始連手壓低糧價,官府壓迫農民交稅,最後農民只能賤賣糧食。等他們青黃不接的時候,豪族和糧商反而開始高價向他們出售糧食。一來一回就能讓很多百姓破產,土地賣給豪族,甚至兒女都要給人做奴仆。

 這種事情從古至今都有,不是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問題,任何法律都有漏洞,而有錢有勢的人總能利用優勢獲取利益,張居正施行一條鞭法的初衷有兩個,一個是增加朝廷稅收。另一個也有降低老百姓負擔的目的,張居正之前大明朝實行實物稅,種糧的交糧,種桑的交桑,養蠶的交繭,但是那時候官吏同樣在欺壓百姓,以交糧為例,他們私自用大鬥收糧,踢斛淋尖搞的百姓要多交很多糧食。

 張居正本想收錢的話,官吏就沒有借口踢斛淋尖了。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官府會有其他更惡劣的方法來對付老百姓。

 反正只要是法律,總是有錢有勢的人佔便宜,這點上永遠改變不了。

 楊潮自然是知道種種弊政的。因此去收糧的時候,楊潮沒有給奸商和豪族勾結的機會,在各縣設置糧倉,直接征收糧食,官府的定價是一擔米一兩銀子,這樣老百姓就有了選擇,如果糧商給的糧價太低,低於一兩銀子了,他們直接把糧食賣給官府交稅。如果糧商出價高他們就賣給糧商。

 最後平抑物價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終於得到了一兩銀子的穩妥收益。相比往年豐收了還落淚的結局,實在是好太多了。

 以一兩銀子向老百姓收糧。自然不可能一兩銀子賣出去。

 手握八百萬擔糧食的楊潮,一開始沒有動手,任由市場運轉,但是糧商們依然高價賣糧,南京城的糧價仍然高達三兩一擔,這時候楊潮才不得不出手,大量將糧食運往南京,二兩一擔的無限量供應,這才將糧商的企圖打壓下去,糧價才恢復到了二兩銀子一擔。

 楊潮也沒有太過分,給他們留了一兩銀子的利潤空間,算是他們將糧食從農田裡收上來,然後運轉到各個市場的管理費了。

 相比過去十兩、五兩的價格,二兩銀子也是能夠接受的價格,雖然城裡生活壓力還是比過去大,農民卻比往年收益大了一些,農民沒有收益,生產熱情自然不會高,糧食產量就提不上去。

 至於糧商們沒有獲得暴利,豪族們沒能兼並土地,他們有怨氣也沒有辦法,楊潮必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規矩。

 穩定了糧價,就穩定了基本的經濟秩序,楊潮於是就又把目光盯上另一個領域了。

 私錢!

 大明大大小小的錢莊、銀號和當鋪,許多都涉足製造私錢的領域,而且是主營業務。

 大明初期敢鑄私錢,朱元璋、朱棣這種皇帝,那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直接砍頭了事。

 可是私錢的利潤太豐厚了,依然禁不住,不過明初朝廷鑄的製錢質量好,分量足,私錢還不是太猖獗。

 到了大明中期以後,經濟更為繁榮,需要的貨幣流通大大增加,市場上嚴重缺錢,結果鑄造私錢的買賣更大了。

 大明朝試圖禁止,朝廷自己倒是想鑄造大量的製錢,可是一來銅根本不夠,而來吏治敗壞,朝廷鑄造的製錢質量竟然還比不上私錢,天啟年間,南京鑄錢局鑄造的製錢竟然出現了百姓抵製,鬧得沸沸揚揚,讓魏忠賢抓住機會狠狠打擊了一下鑄錢的東林黨官員。

 之後朝廷就對鑄造私錢不管不顧了,反正朝廷沒有能力鑄錢,而市場上的錢完全不夠,弄到最後就將鑄幣權讓給了私人錢莊和銀鋪。

 朝廷用征收的銅,不要工錢的匠戶,鑄造出來的錢反而沒有私人的好,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文官實在是太貪婪了,硬是想要從中抽利,結果朝廷靠不住他們,最後只能拱手把鑄幣權讓給了民間。

 可是這些鑄私錢的,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利用鑄造私錢攪亂貨幣市場,銅錢比白銀價格波動極其厲害,時而一千二三百文換一兩銀子,時而五六百文換一兩銀子,他們則利用強大的資金優勢,從中套取貴金屬。

 前一段時間糧價的瘋長,跟混亂的金融秩序不無關系。

 老實說這些人爭取到鑄幣權是因為市場需求,而朝廷提供不了足夠的貨幣,如果僅僅是這樣楊潮也不願意動他們的利益,讓他們繼續鑄幣。

 可是利用鑄幣權力搜刮白銀,擾亂金融市場,就不是楊潮能接受的了。

 這是必須堅決打擊的,將鑄幣權收回朝廷,或者說收回大都督府,受楊潮控制。

 但是這群鑄造私錢的絕對不是那麽容易對付的,首先他們背後可是一股龐大的勢力。

 打死楊潮也不相信,當年東林文官鑄造低劣的製錢,能夠讓南京百姓上街抗爭。

 大明的老百姓是那麽好鬥的?這背後肯定跟當年抵製萬歷征收礦稅一樣,是有人指使的。

 至於指使的人是誰,楊潮都心知肚明,凡是敢鑄造私錢的,都是有實力,且根深蒂固的勢力,在大明朝這種勢力只有兩種,一種是傳家百年的大豪族,一種則是與國同休的勳貴,一般商人是做不了這種生意的。

 所以楊潮又不得不打擊一下豪族和勳貴了。

 至於勳貴倒是不足為慮,朝廷成了這個樣子,依靠朝廷取得權力的他們,跟一般豪族也沒有多大分別,因此打擊的其實就是豪族集團。

 或者說打擊也不對,楊潮只是要收回鑄幣權,反正法理上他們從來不曾擁有這種權力,只是朝廷對他們的行為不聞不問罷了。

 於是糧價穩定後,楊潮覺得時機到了,立刻就發布政令,嚴禁鑄造私錢,違令者法辦。

 大明朝的法律可是沒有改變,朱元璋時候怎麽對待鑄私錢的,現在還是那些條紋,只是沒人執行罷了,現在楊潮搬出來,讓官府嚴格執行,有理有據,不怕豪族們不就范。

 至於豪族的反彈,武力上暫時不用怕,剛剛打擊了他們一次,相信這些豪族還不敢站出來在讓楊潮削他們,他們最有力的武器也不是那群家丁,而是手裡的財權。

 私錢之所以大規模流行,說到底是大明朝失去了鑄錢的能力,天啟之後,也就是崇禎皇帝在臨清設立鑄錢局,目的也不過是鑄錢套取錢息,籌集軍費罷了。

 現在楊潮禁止那些錢莊當鋪鑄造私錢,但是朱元璋用剝皮充草都無法禁絕,驗鈔不相信自己能夠禁止,所以才跟荷蘭人商定,禁絕錫貿易,打算讓錢莊得不到南洋便宜的錫,那樣就算他們想鑄錢,也得衡量一下成本問題,弄不好鑄的錢還抵不上成本, 自然也就禁絕了。

 等他們慢慢收集到足夠的錫打算再次鑄造的時候,楊潮已經將銅錢從大明貨幣體系中除名了。

 這才是楊潮最終的打算,用紙幣對抗銅錢,一舉將銅錢踢出大明貨幣體系。

 讓大明貨幣體系進一步提升到銀本位階段,就這樣還落後西方一個時代呢。

 要知道西方可是金銀複本位制度,金銀的穩定程度顯然比銅強多了,用銀子作為貨幣,顯然比用製錢更為堅定。

 禁令下達之後,楊潮就派出許多軍中的探子,時刻回報各地市場情況。

 楊潮本以為錢莊們會不顧一切的繼續偷偷鑄錢,只是更隱蔽而已,可是讓楊潮沒想到的是,這些錢莊不但不在鑄造私錢,反而開始大規模回籠銅錢,加上明令禁止的私錢禁令,很快市場上金融秩序就混亂了起來。

 江南一時錢貴銀賤,一兩銀子從九百文到一千文的價格,竟然抬高到了四五百文一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