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末稱雄》第三百三十二章 血祭紅旗
義州,在錦州之北,北臨大凌河。

 十月,兵部新任尚書陳新甲上書皇帝,認為寧錦形勢於大明有利,要求趁機收復廣寧、義州、右屯三城,並重築大凌河城。如此一來,錦州、大凌河、右屯就能成為犄角之勢,可以互相依托,收復這三個據點以後,可以再向東北依次推進,收復重鎮廣寧城。

 如果能夠順利的推進廣寧,穩固起大凌河三角形防線,那麽朝廷就能大大改變如今薄弱的關寧錦防線,進可攻退可守。

 控制廣寧,背靠錦州、大凌河、義州、右屯諸城,那麽進可繼續東進,向清軍控制的腹地縱深發展,爭奪遼河河套平原。退也可扼住清軍進入蒙古地區,切斷清軍與蒙古的聯系。

 廣寧向來就是明清爭奪的要地,十幾年前的廣寧之戰,明軍大敗特敗。十年前的大凌河之戰,明軍想要修築大凌河城,奪回廣寧,清軍聞訊大舉來攻,最後雙方大戰,明軍再次大敗。

 如今,剛解錦州之圍的大明,卻已經迫不及待的重提推進廣寧,再築大凌河的計劃。以陳新甲為首的兵部官員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大乾一場。

 兵總尚書陳新甲的計劃,其實就是當年袁崇煥被殺後,孫承宗提出的那套戰守計劃。從軍事角度來說,這個計劃並沒有問題,方向很對。沒有廣寧,錦州難守,關寧錦防線太單薄。有了廣寧、大凌河。不但直逼清軍的腹地,威脅遼河河套。而且還能切斷清軍與蒙古的聯系。正是因為廣寧失守,清軍才一次次的得以繞道蒙古,自薊鎮燕山一帶攻入京畿,南下河北山東劫掠。

 崇禎批準了這個計劃,一如當年他批準孫承宗的時候。

 薊遼總督洪承疇收到皇帝的旨意,率前東進。

 灰蒙蒙的黎明。

 在灰暗和朦朧的晨曦之中。大明的二十萬大軍開進大凌河前線。紅旗漫卷。獵獵飄揚,那是幾十年來,都沒有過的雄偉氣勢,望之令人生畏。

 在義州城外,吳三桂、祖大壽、王樸、劉肇基、馬科五鎮兵馬在義州城外擺開陣勢。

 城外遍布明軍營地,從義州西面遼東長城腳下的大定堡、大康堡,到大凌河北岸的大靖堡、太平堡,以及東面的鎮夷堡、團山堡,到處都是明軍的紅旗在飛揚。在獵獵北風中發出啪啪的聲響。

 大凌河和支流緬河上,也遍布著許多明軍的船隻,船頭插著明軍紅旗,滿載著明軍的弓箭手們往來巡弋。

 一支支的隊伍正在義州城下匯集。遼西提督兼寧遠總兵官吳三桂等不及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的大部到來,他準備率先發起一次進攻。

 排列在城下的大批明軍人聲喧嘩,充滿嘈雜。巡邏騎隊在亂哄哄的各鎮兵馬邊來回的巡走,大群的民夫在工匠的帶領下正在打造攻城用的器械,一棵棵樹木從遠處的山上砍伐運來,然後加工成各種雲梯、盾車、攻城槌等。

 在義州城外那片平坦而又廣闊的低窪地上,無數的旗幟在招展。日月旗,帥旗、將旗,各種認旗,尺寸不一,大小不同,甚至還有代表著各個方位的五色方旗等等。

 五鎮十余萬兵馬,全靠著這些各式各樣的旗幟來指揮調動。

 在各鎮的營地裡,許多軍官們正在跟自己的手下們打氣鼓勁。一遍遍的向他們說著鼓動的話語,“用力衝上去,用力的爬上城頭,用力的砍死守城的韃子,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要停歇,用力的衝,用力的砍,用力的奪取戰功。”

 “別忘記砍下韃子的腦袋,那是你的戰功。”

 “砍下一個韃子首級,回頭就換二十塊銀元。”

 “記住,別被其它鎮的友軍給比下去了!”

 在城外不遠的各軍臨時營柵裡,正式進攻命令下達之前,各鎮總兵們派著親兵們押送著一車車一箱箱的銀元到來。

 這些都是自寧遠的四海銀行裡剛剛取出來的銀元,朝廷現在直接把銀票銀券押送到寧錦,然後再由遼西的各鎮軍隊提前向四海銀行預約取現,到時就能直接從寧錦的分行裡取出現銀來,方便還準時。

 “兵卒每人兩塊銀元,士官每人三塊,軍士長每人五塊,軍官每人十塊!”

 軍官們站在銀箱邊的桌子後大聲喊叫著,“一個營一個營排隊來領,這些是戰前賞銀,人人有份,賞賜豐厚!”

 這筆銀子,包括了開拔銀、行糧以及戰前賞賜等在一起,每個普通兵卒都有兩塊,一些伍隊長們還有五兩,旗哨等軍官更有十兩。都是現銀,各鎮主將們這次異常的豪爽,拿出這麽多真金白銀,就是為了能讓士氣飆升起來。

 許多領到銀子的士兵又到另一邊的桌前去,那裡有軍中的識字,這些都是專門替士兵們寫信的人。許多士兵過來寫信,許多信也相當於遺言,他們絕大多數人順便把剛領到的賞賜還有一些餉銀也都隨信寄回家中。

 大家詳細的跟識字述說家庭住址,收集人名字,並在信中交待了不少後事,以防萬一。

 在另一側,則有不少隨軍的和尚道士們,他們在做著法事,為即將出戰的將士們祈福。 來自山西五台山的高僧和來自江西龍虎山的道士們,不斷的向將士們賜福。將士們都相信,得到法師們的賜福和祈禱後,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軍營裡,吳三桂也跪在帳中,一名高僧和一名大師正在為他祈禱。一番祈禱過後,吳三桂心裡輕松不少,他來到中軍,那裡正捆著一百零八名俘虜,全都是先前戰鬥時擒獲的後金真夷。個個腦門鋥亮,腦後拖著一根細細的金錢鼠尾。

 吳三桂當著眾將士的面。取來帥旗,鋪在地上。然後一名吳家家丁取來一塊大木墩放在旗前,“帶韃虜,祭旗!”

 刀斧手們端著大砍刀押著俘虜們上前,輪流把俘虜按到旗前,把他們的腦袋按到木墩上。然後一刀砍下他們的首級。失去頭顱的脖頸鮮血直噴,把大旗染的更加鮮紅。

 一百零八個韃子的鮮血浸染過後,大帥成為血旗。

 吳三桂撿起大旗,親自將旗升起。

 這是一次大戰,義州城下及外圍,聚集的明軍足有十二萬之眾。就在義州的城下,就足有十萬。

 統領著如此大軍,吳三桂心中激昂無比,松山大捷。錦州之勝,接連的勝利,讓他自信無比,他發現。原來清軍也並沒有那麽可怕。這些韃子雖然騎射凶悍,可面對著大炮和排銃時,也一樣只是血肉凡胎,也一樣會崩潰,一樣會逃跑,一樣會投降。

 吳三桂調集了大小數百門火炮,準備如劉鈞在遼東做的那樣。用震撼性的猛烈火力,把義州城牆給直接轟開一個缺口,然後一舉奪城。

 在這數百門火炮中,主力大炮就是自湖北購來的加農炮,還有那些發射巨大石彈的臼炮。義州城中的清軍也有炮,可他們的主力紅夷炮不過十來門,其余的都只是些將軍炮佛郎機炮,數量還遠遜明軍。

 “借用楚國公的一句話,如今是銃炮稱雄的時代了,韃子的騎射已經落伍了。今天,我們就要用大炮和火銃,狠狠的教訓這些該死的韃子!”吳三桂望著義州城上的清軍,充滿自信的說道。

 為了今天這一戰,吳三桂把能調來的大炮全都搬了過來。自松山之戰他償到了銃炮的厲害後,吳三桂越發的信奉銃炮稱雄這話。

 祖大壽看著自己的外甥,心裡很是複雜,他在錦州城中被圍了大半年,結果一解圍,自己的外甥都已經成了提督,連自己這個錦州鎮總兵,也都在他的統領之下了。祖大壽實際上並不是吳三桂的親舅舅,祖大壽的妹妹其實是吳襄的填房,是吳三桂的繼母。不過,祖大壽倒還是吳三桂的親姑父。

 當年吳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祖大壽做填房,然後祖大壽也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吳襄做填房,從此兩家緊密的聯合在一起。因此說來,祖大壽既是吳三桂的舅父也是他的姑父。

 祖大壽覺得自己當年的眼光不錯,吳襄雖是商人家庭出身,可是當初深得李成梁的信任,祖大壽眼光每敏銳,立即與吳襄聯姻,不但取了吳襄的妹妹,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吳襄,讓這份聯盟更加穩固。

 多年以後,吳襄雖然總兵官被免了,可吳襄的兒子吳三桂卻二十七歲就當了總兵,更在二十八歲時就當上了提督,這是祖家世代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祖大壽得意自己眼光準的時候,也在感歎自己運氣不好。當年袁崇煥主持遼東的時候,他全力支持袁,自己也得以成為袁麾下遼東四大將之一。可後來袁崇煥卻突然被皇帝所殺,當時他也帶著吳三桂和袁的背劍官一起隨袁入京,聞訊之後嚇的連忙帶吳三桂逃出京師,率本部一路攻破山海關打出關外去,生怕皇帝把也給殺了。

 好在皇帝可以沒袁崇煥, 卻不能沒有關寧軍,最後皇帝沒有追究他,這也讓祖大壽深為感恩。可後來他奉命築大凌河城,結果又被圍了幾個月,城中無糧,祖大壽靠吃馬肉吃老鼠吃民夫吃老弱士兵,吃掉了近兩萬人,最後還是被迫投降了。

 祖大壽降清後,找了個借口回錦州招降,結果才得以脫身,回到錦州之後他又開始堅決抗清。可世上再沒比他更倒霉的人了,在錦州呆了幾年,他又被清軍圍了。

 好在這一次錦州城堅糧足,倒不用吃馬吃人,本以為這次他要完蛋了,卻不料外甥吳三桂如此厲害,接連大捷,很快就把圍城的清軍殺的退回了義州,如今更是帶著自己一路殺到了義州城下,反包圍了清軍。

 祖大壽其實更主張圍義州城,但圍而不攻,隻用義州城中清軍來釣救援的清軍,圍城打援。可惜外甥吳三桂對於炮火信心滿滿,認為義州城根本擋不住他的炮火。

 ps:感謝、楊一傲的支持,謝謝!()《明末稱雄》僅代表作者木子藍色的觀點,如發現其內容有違國家法律相抵觸的內容,請作刪除處理,的立場僅致力於提供健康綠色的閱讀平台。【】,謝謝大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