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慣例稍後更正………………………………………………………………………………………………………………………………………………………………………………………………順利地完成偷渡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
向著西岸那邊發出了火箭信號,距離軍渡十裡開外的舟橋部隊將會按照原定的計劃火速地向軍渡進發,並在黃河上搭建浮橋,而第一支準備渡河的軍隊也蓄勢待發,他們將以最快地速度趕往軍渡。
而後續的部隊也不再隱藏行蹤,而是大張旗鼓,高速地奔向軍渡渡口。蜀軍現在的戰爭機器,已經是有條不紊地按照既定計劃進行著,但就是按照最快的進度,蜀軍大部隊想要完成渡河,那至少也要在十八個時辰甚至二十四個時辰左右之後才有可能完成,那麽這一段時間,將會是阿堅的小分隊面臨最大困難的時候。
簡單地清理了一下戰場,阿堅主要是搜集一下武器,泅渡的時候為了控制小分隊的負重,所攜帶的乾糧和武器已經是最小值了,全殲渡口的匈奴兵之後,蜀軍可以得到一些糧草和武器的補充,這對於未來一兩天內的戰鬥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
清晨的空氣格外清新,初升的朝陽也帶著一些春天的暖意,寧靜而清幽的環境是無比地愜意舒適,不過阿堅對這一切卻是熟視無睹,他原本就是一個不太懂得生活和享受的人,在他的血管裡,只有奔流不息的澎湃血脈,阿堅冷靜地布置著戰鬥位置,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
赫格昆是一名千夫長,負責著整個黃河東岸的防禦,赫格昆負責的河段有幾十裡長,這讓他不得不將手下一千多人分散開來,在各個防禦點上分兵駐守,軍渡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赫格昆安排了兩百多人在此防守,不過他本人卻駐守在十裡之外的星月灣,並沒有留在軍渡。
赫格昆得到軍渡失守的消息是一個時辰之後,震驚寫滿了他的臉上,在他看來,這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現在正值黃河的春汛期,水流湍急,就算是白天,也是不容易渡河的,而在夜間渡河,簡直是不可想象。匈奴人雖然在河岸邊駐守,但對夜間蜀軍發起突襲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準備,所以才會被蜀軍輕易地突破了防線。
手下的人立刻跟赫格昆提議向左國城的部帥劉延年進行稟報,但赫格昆了解到蜀軍渡過河的總共才一百來人時,便暫時地放棄了向劉延年稟報。
軍渡渡口的失守說穿了,就是赫格昆疏忽大意所致,就算劉延年派來援兵奪回渡口,功勞赫格昆分不到關點,但這失守的責任赫格昆卻是背定了,依匈奴軍的軍規,赫格昆輕則丟官罷職,重則人頭落地。
如果赫格昆能將渡口反擊奪回來,情況就不同了,到時赫格昆可以聲稱蜀軍強渡黃河被自己擊潰,不但可以將渡口失守的責任推卸地一乾二淨,而且殺敵百人,那可是一件大大的功勞,說不定自己此番就可以升職了,這樣兩全其美的招,何樂而不為。
反正按照約定,赫格昆將會在今天結束之前快馬向左國城稟報渡口的事,只要赫格昆在天黑以前將蜀軍的這支百人隊給消滅了,所有一切過錯都可以遮掩得掉了。
至於有沒有把握,在赫格昆看來,自己手下至少還有千把人,十倍於敵,這樣的仗打得不要太輕松噢。
赫格昆很快地將他所有的部下集結了起來,雖然赫格昆是一名千夫長,按理說他手下編制應該是有一千人,但鑒於黃河沿岸防線較長,劉延年臨時地給赫格昆多派了兩三百人,所以阿堅雖然將渡口附近的兩百匈奴兵全部給乾掉了,但赫格昆的手下,還有一千一百多人,除了各個營地必須留下幾人之外,赫格昆幾乎傾巢而出。
雙方很快地進入了交鋒,同赫格昆的千人大隊相比,阿堅的百人小隊真是渺小的多,不過阿堅早已搶佔了有利的地形,嚴陣以待。
因為渡河的時候可能會導致火藥受潮失效,阿堅此次並沒有攜帶竹筒手雷這些火器,但還是配備不少的元戎弩,匈奴人撲上來的時候,首先遭到的就是元戎弩的打擊。
一發十矢的威猛之力,讓匈奴人猝不及防,還沒攻到蜀軍的近前,衝在最前排的匈奴兵就紛紛地中箭倒地,死傷一片。
赫格昆原本以為自己的千人大隊只需一輪衝擊,就可以輕易地衝垮蜀軍的防線,但沒想到蜀軍的連弩厲害,瞬間就在前沿陣地上形成一道死亡扇面,讓狂飆突進的匈奴兵遭受了一次迎頭痛擊。
而且蜀軍所佔據的有利地形也限制了匈奴人的攻勢, 現在蜀軍背倚黃河,左右兩邊都是很陡峭的斷崖,匈奴人的進攻只能限制在東面的這一片區域內,雖然這片區域比較開闊,匈奴人千人同時進攻也是綽綽有余,但蜀軍沒有被包圍的後顧之憂,在正面的交鋒中,便盡可能地發揮元戎弩的威力。
赫格昆第一波進攻失敗,便立刻調整戰術,更多地使用盾兵,便加強了弓箭兵的反擊力度,千人大隊,再次地向渡口方向逼來。
這次匈奴兵的進攻策略比較奏效了,他們很快地就接到了蜀軍陣地的前面。
阿堅一臉的凝重,敵人撲了上來,接下來就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戰了,這樣的戰鬥也早在阿堅的意料之中,現在蜀軍的後續部隊已經到達了西岸,開始搭建浮橋,形勢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蜀軍能不能勝利東渡,就全部維系在了阿堅的這個百人隊身上。
狹路相逢勇者勝,現在他們已經沒有一絲一毫的退路了,唯有頂住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拚了!”這是蜀軍百人小隊最為豪放的誓言。(最後的三國..3131132)--( 最後的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