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這個世界之後,劉胤確實打過無數次的仗,不過很少有這種硬碰硬純正面的較量,更多的時候,是依靠他的計謀和智慧,以巧破千斤。
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三國之中,最為羸弱的就是蜀國,而劉胤重生的節點又是蜀之將亡的時刻,彼時的劉胤確實沒有和諸強叫板的實力,只能是出奇兵行險地,巧作周旋,一仗一仗地打,一步一步地壯大自己,如今有了和對手平起平坐的實力,劉胤自然也就無需再絞盡腦汁地去設計了,用堂堂之師正面打敗一次對手,尢其是象文鴦這樣赫赫有名的的大將,確實是劉胤所希望的。
蜀軍雖然是步步為營,但推進的速度卻是不慢,很快就逼近了高梁邑的晉軍大營。
文鴦也在渴望著這場大戰,其實自晉蜀爆發戰爭以來,文鴦也並沒有什麽出色的表現,在冀州戰場上,雖有微功,但卻淹沒在司馬駿的安國慘敗之中。
此番進軍並州,拿下上黨,別看朝野一片歡呼,文鴦心裡卻清楚的很,上黨地區並沒有蜀軍的多少兵力,拿下上黨並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此番進攻平陽,才是文鴦施展他個人才華的時候,只有在高梁邑一戰中,真正擊敗蜀軍的主力,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打敗和消滅蜀軍。
所以文鴦對這一戰極為的重視,盡管從表面上來看,是蜀攻晉守,晉軍處於被動迎敵的地位,但文鴦並不這麽認為,這場戰役,將是雙方的一次正面碰撞,晉軍的收縮兵力,並不是對蜀軍的畏懼,而是力量爆發前的那種收斂,想讓拳頭打出去更猛更狠,就必須要懂得把拳頭收回來。
文鴦現在所做的,就是收拳頭,他正在做好一切準備,蓄勢待發。文鴦和劉胤,雖然各懷著心思,但對這場即將到來的大戰,卻是極其關注的,非常積極地排兵布陣,準備好大戰所需的一切。
文鴦排出來的,依然是晉軍慣用的步騎聯合陣型,這種陣型,寓攻於守,攻守兼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攻防陣型,堅實的步兵居中,強悍的騎兵處於兩翼,在給步兵方陣提供側翼的保護之時,也不會喪失騎兵的強大衝擊力,在攻擊的時候,那種生動的兩翼齊飛,就如兩把尖刀一樣,可以撕開敵人任何堅固的防線。
蜀軍的人馬逼近,文鴦也立刻是針鋒相對,排出戰陣拒敵。
五萬人的戰陣,也確實是蔚為壯觀,聲勢浩大,氣吞山河一般。
文鴦躊躇滿志地騎在戰馬上,能親自指揮這樣規模的大戰,文鴦是豪情萬丈,他對這一戰是信心十足,尢其是知道此次交戰,蜀軍的那支精銳騎兵只是隔岸觀火,並沒有真正投入到戰場上來,蜀軍主力,全部是清一色的步兵,這讓文鴦更有信心取得勝利。
這一戰劉胤沒有使用騎兵,虎騎軍被安排在一旁做後備軍,在汾水西岸作壁上觀,首先投入戰場上的,是蜀軍的三個步兵軍。
而且劉胤也沒有使用偏廂車,盡管在此前的諸多戰役之中,蜀軍的偏廂車陣大發神威,但這種陣形,只有對騎兵起作用,對於擁有重盾,攻擊速度慢的步兵來說,是起不到明顯的作用的。
由於步兵擁有極強的防禦力,偏廂車後面的弓箭很難傷到他們,步兵層層推進,一旦接近到偏廂車的跟前,偏廂車的防禦就會喪失作用,步兵可以輕易地摧毀這些偏廂車。
正是這種步騎混編的戰陣,才讓劉胤感到頭疼,如果單純的是步兵,一點都不難對付,如果單純的是騎兵,也可以輕松地解決掉。但對付這種步騎聯合的戰陣,劉胤卻沒有一個太好的辦法。
步騎合陣的最大好處是步兵和騎兵相輔相成,渾然一體,騎兵給步兵提供側翼的保護,同時防禦力極強的步兵方陣也可在騎兵攻擊無果,打不開局面的時候投入到進攻之中。
不過這種戰陣有一個弱點就是步兵移動緩慢,在進攻的時候,會拖累到騎兵的速度,騎兵的速度提不起來,騎兵的衝擊力便會大打折扣。
有鑒於此,劉胤推出一個全新的戰陣——楔形戰陣。這個戰陣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前端並不是一般陣形那樣呈一條直線,而是排成鋸齒的形狀,遠遠看去,就如同是波浪形一般,起起伏伏。
在每一個鋸齒的尖端,都是身披重鎧的重裝步兵,配備厚重的巨型盾牌,重鎧加巨盾,這樣的防禦組合極為恐怖,如同一層堅硬的龜殼一般,晉軍想要破開這層防禦,試比登天。
巨盾兵的後面,同樣是手持長矛的重裝步兵,整個的鋸齒尖端, 全部都是由武裝到牙齒的重甲兵構成,只有在鋸齒的後面,才配備了大量的弓弩手。沉重的鎧甲,使得蜀軍整個楔形戰陣進攻速度嚴重的遲滯,在戰場上,只能是進行緩慢地推進形同龜速。
文鴦對蜀軍推出的這個奇怪戰陣深感莫名,這個時代的步兵交鋒,多以方陣為主,間或有紡錘形的攻擊陣形,但象蜀軍這樣的鋸齒形戰陣,文鴦卻是聞所未聞的,不過這並不會妨礙文鴦取得這場戰鬥勝利的信心,蜀軍排出什麽樣的陣型並不重要,僅僅只有步兵沒有騎兵的蜀軍,文鴦多少還是沒有放在心上的。
看到蜀軍戰陣的移動很緩慢,文鴦決定先下手為強,不過為了謹慎起見,他還是將步兵和騎兵同時發起攻擊,畢竟騎兵有騎兵的優勢和劣勢,步兵有步兵的優勢和劣勢,二者可以取長補短,充分地進行配合作戰。
文鴦一聲令下,晉軍戰陣發起了全面的進攻,速度雖然不快,但卻如洶湧的潮水一般,以勢不可擋地氣勢衝向了蜀軍戰陣,晉軍的前鋒部隊,很快地就和蜀軍的鋸齒前端相撞到了一處。
恰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雙方的這一場交鋒,定然是石破天驚驚天動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