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並沒有隨同薑維南下,那是獨自北上,返回了陽安關。
總的來說,這一趟的行程,還是令陳壽比較失望的,他並沒有說服薑維與劉胤進行南北合擊,將鍾會困死在成都附近。薑維進軍劍閣之後,反而給了鍾會逃出生天的機會,結果鍾會反擊得手,奪取了閬中宣漢,從而導致劉胤計劃的失敗。
在劉胤的計劃之中,就是逼著鍾會大軍從劍閣向北,來攻打陽安關,只要劉胤死死地守住陽安關,就等於將鍾會的大軍全數困在此刻陳壽行走的白水峽谷之間。
“這兒可真是一個困敵的好地方呀!”陳壽打量著白水峽地,不禁生出無限感慨,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個絕妙的破敵之策就這麽流產了。
抵達陽安關之後,陳壽徑直就去見劉胤。
劉胤身在陽安關,心卻在蜀中,未等陳壽回來,劉胤早已派出了數撥的斥侯,前拄蜀中查探個究竟了,所以蜀中發生的情況,劉胤基本上是了如指掌。
薑維突然地出兵攻打劍閣的確是讓劉胤有些深感莫名,但他很快就明白了此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這是薑維跳出來要爭功的節奏啊。
坦白來講,從始至終,劉胤也沒有什麽爭長競短的意思,他對朝堂之上的相互傾軋是深惡痛絕,蜀漢之所以衰弱,還不就是因為那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的內耗掏空了蜀國的國力,才給了魏國可乘之機。
自已興兵北伐,也從未有過什麽居功自傲的念頭。蜀漢大廈將傾。劉胤所想的。就是如何盡自己的棉薄之力,力挽狂瀾,殺出一條血路來。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卻柳成蔭,恐怕連劉胤自己也未曾想到北伐之路竟然是如此地順利,一路狂飆突進,連克隴西關中諸城,更是回師漢中。解了漢樂黃金之圍,全殲魏漢中太守李輔所部人馬。
劉胤接下來的計劃很簡單,就是準備聯合薑維,對入侵蜀地的鍾會大軍進行一次大的殲滅作戰,並順帶著收拾陸抗所部,恢復蜀漢的江山社稷。
對付陸抗只是遠景目標,畢竟陸抗還有強大的水路交通能力,進可攻,退可守,糧草後勤補給無憂。但鍾會不同。封死漢中的運糧通道,鍾會的大軍就已經是陷入了絕境當中。就算鍾會手頭還有點糧草,但也絕對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無糧軍心散,就算蜀軍不進行攻擊,鍾會的敗亡也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但薑維的這次發力過猛卻給鍾會提供了一個機會,劍閣對於鍾會而言沒有絲毫的戰略價值,打不通漢中道,就算是保住劍閣也沒有什麽意義,雖然鍾會早就把劍閣當做了棄子,引誘薑維率兵全力來攻,而此刻的鍾會卻突然調轉了矛頭,反取閬中。
表面上看起來這次的交換並沒有吃虧的地方,蜀軍用一郡之地,換回了西部四個郡的地盤,的確是值得大書大慶的勝利。可劉胤清楚,薑維已經坐失了消滅鍾會的最佳機會,雖然在蜀中之戰奪回了優勢地位,但蜀中的戰局,卻無限地拖延了下去。
陳壽回來之後,非常“遺憾”地向劉胤講述了他此次閬中之行的事,劉胤很是無語,事已至此,再多說什麽也是無用的了,有些事情,畢竟也是他所無法左右的。
陽安關精心布置的防禦失去了價值,而蜀中的格局經過這段時間天翻地覆地演變之後,也漸漸地塵埃落定,可以預見的是,蜀中的戰亂並不會因為此次演變而趨於平靜,各方勢力經過分化組合之後,蜀中之局依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而在短時間內,想要徹底地解決蜀中問題,也絕非易事了。
劉胤去見鄧艾的時候,明顯地看到鄧艾眼神之中掠過的一絲失望,劉胤清楚,鄧艾能如此不遺余力地幫助自己,就是將報仇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原本這次是一個最佳的機會,但是卻在薑維的一念之間化為了烏有,也難怪鄧艾情緒有些低落。
劉胤也隻得向他表示,機會總是有的,現在天下大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魏強蜀弱的局面在潛移默化之中已經發生了變化,鍾會此刻僥幸地逃出生天,但並不意味著他以後還會再有這樣的好運。
鄧艾倒是很快地恢復了平靜,原本他認為復仇將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甚至是希望渺茫,但劉胤的表現卻是如此地出彩,讓鄧艾心中的希望之火愈燃愈烈,就算這次錯失了良機,但來日方長,未必不再沒有機會。
此次兩人的交談持續了很久,臨走時,鄧艾意味深長地道:“主公還很年輕,接下來的路還很漫長,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需時時提防人心險惡才是。”
劉胤啞然無語,揖了一禮,轉身告退。
鄧艾說的沒錯,劉胤真的還很年輕, 這個年輕不僅僅是年齡上的年輕,所謂世態炎涼,人心險惡,劉胤要學的,的確還有很多,地位越高,功績越大,所面臨的猜忌自然便越多,這次薑維算是給劉胤上了深刻一課。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在朝堂,同樣也是身不由己,劉胤本無意卷入到權力之爭的漩渦之中,但世事難料,有些時候真的是身不由己。
劉胤親筆草擬了一封奏章,這是他自從去年八月北伐之後,向朝廷遞呈的第一封奏章。現在整個成漢大道已經打通了,通往南中的道路也已經是暢通無阻,也該是向後主劉禪做匯報的時候了。
劉胤詳盡地將這近一年多來的諸事一一奏上,不過對於最後這一仗,卻是一筆帶過,語焉不詳,是非功過,自在人心,也無須自己再多說什麽。
寫完奏章,劉胤才發現案上的蠟燭已經燃盡了,天方曉白,自己居然寫了一夜,他唏噓地歎了一聲,將奏章整理好,踏著晨曦,出了府門,將奏章交到了使者的手中,目送著快馬離去。
又將是新的一天,又將是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