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之富貴風流》第13章 埋地雷
  李胖子慢條斯理的說著,打開報紙之後看見玉如意沒出現林文敬期待中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他隻是把玉如意拿起來端詳了幾下,隨後就叫學徒找個老師傅過來看看。

  林文敬心有點涼了,果然自己這種門外漢是期待過高了,雖然之前有點心理準備但這會感覺就是難受。

  有些人就是主觀意識過強,一聽什麽和田玉,清代唐代之類的詞就心生無比美妙的期待感,幻想著自己手裡的東西價值連城,一賣以後就走上了人生的顛峰,從此進入大師級別的行列。、

  不過這一行就是龍蛇混雜,主觀意識強烈的話絕對會虧一個底朝天,就算別人不坑你的話你自己都能把自己坑死。

  有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兩種極端的想法,都一相情願不過都愚昧可笑,一種是天真的認為年代越久遠的越值錢。那唐代的磚頭和清代的瓷器一比較就高下立判了,就算是唐代一般的海獸葡萄境也比不上何朝宗的正品瓷雕。

  而那些偏執的人吃過這種虧後,又會一相情願的想年代老的不一定值錢,不過沒什麽年代的話那肯定就不值錢了。緊接,珠山八友的瓷板畫,齊白石,張大千,啟功先生等一個響堂堂的名號又會給你當頭一棒,讓你明白這行當沒點專業知識是真混不下去的。

  所以林文敬發誓這些東西出手以後絕對不和古玩這行沾邊,因為弄到最後不知道是你玩它還是它玩你。

  老師傅過來看了一下,表情倒是認真不過也表現得很是淡定:“是和田玉沒錯,不過這是新坑的料,頂多就是解放前的東西。而且這工是本地的粗工,雕得算是規矩但手藝不怎麽樣,想來就是一般的地主老財自己家的東西,料還算可以,就是這雕工實在不敢恭維。”

  汗個,這老頭眼光是毒,林文敬心裡咯噔了一下,不過表面上也沒表露出來。

  老師傅走下去後,李胖子又叫學徒拿來稱稱了一下,搖了搖頭說:“還以為是什麽好東西呢,和田玉這東西料倒是滿貴的,不過沒年份又沒好的雕工就上不了台面了。你這東西頂多也就是本地的鄉土貨,騙騙那些想投資的初學者還行,不過這種新料真到了那些賞玩家的面前人家連看都不看。”

  來之前林文敬也是做了功課,知道玉石翡翠這一類的東西能影響價格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最重要的自然是來源,比如禦用,造辦處出來的,有這些BUFF的話價格就奇高。相對的那玉的品質肯定得是上佳,工藝也肯定精湛得民間難以模仿,除了這個因素以外就看料的質量了,新料的話價格肯定高不到哪去,畢竟現在和田玉還在大量的流通。

  最後看的就是雕工了,這個本地土財主能請的雕刻師傅估計也高明不到哪去,雕的東西確實也沒什麽所謂的神韻。天南地北玉,最受推崇的就是揚洲工,再不行也得是些師出有名的地方,最少得明朗到一眼就看得出哪裡的工,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附加價值。

  廣明市的話就呵呵了,一向不是什麽文化重地,本地的雕刻師傅沒出過一個有名的,想用雕工增值是不可能的事。

  一個大師的雕工,附加上去的價值甚至可能比玉料本身還高,少了這些因素的影響這東西其實也就是論克算的東西,說是賣什麽民國玉如意,實際上和賣原料差不多。

  這些資料林文敬心裡有數,事實上之前是越查心越涼,對於這樣的事實一開始還有點不敢相信,畢竟上輩子這事可是被吹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

  不過仔細琢磨一下似乎也不難理解,廣明市文物局那種單位百年都撈不到什麽成績,難得有一個發掘現場那肯定和打了雞血似的。普通的東西雖然不值錢但也會誇大研究和考古的意義,含糊不清的說著一些緣由讓百姓們認為這東西很值錢,但事實上這些東西真正的價值怎麽樣就耐人尋味了,因為不放到市面上流通的話根本沒人能確定到底值多少錢。

  所以說那些家夥是誇大其辭,放大了所謂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但站在經濟價值的角度而言還真上不了什麽台面。

  那幫家夥就是打著一個個耳熟能祥的名字糊弄一下老百姓,尤其是那種一知半解或者徹底的門外漢,什麽民國玉如意啊,和田玉啊,乾隆啊,宣德爐之類的,這些詞哪一個不是震耳欲聾,所以很自然的民眾就被唬得一楞一楞的,根本分不清什麽是藝術價值什麽是經濟價值。

  林文敬也有點心理準備,立刻是點了點頭說:“你們這要是收的話就開個價吧,這東西也是當年我爸收來的,他清楚這塊料是新料而且雕工確實不怎麽樣,不過藏了這麽些年就算賣原料價格也該漲漲了吧。”

  “你爸倒是眼光毒得很,就是不知道他是撿漏還是被坑。”李胖子拿著玉如意仔細掂量著,又拿來強光電筒往裡打,似乎是在確定按材料算的話什麽價位比較合適。

  “那是很多年前了,那時候鄉下的人都比較簡樸,哪像現在處處都埋的地雷,我爸現在都不太樂意四處跑了。”林文敬呵呵了一聲,對於李胖子傲慢的態度也不計較,現在重要的是看這東西值多少錢。

  隨口搭腔都在胡說八道,其實想想這行當有時候也滿好玩的,你吹你的牛B,我在這胡編亂造。故事套路隨口就來,各種各樣的藝術分析,原料分析得頭頭是道,論起嘴皮上的功夫那真叫一絕。

  難怪那麽多的門外漢魚慣而入,帶著大筆的錢進來充當冤大頭的角色,估計大半都是被好一頓忽悠以後處於不明覺厲的狀態,這才傻乎乎的往裡衝吧。

  李胖子倒是眼前一亮,看了看林文敬一眼饒有所思的奸笑著:“看來你爸還是個行家啊,見好就收是咱們這行最難做到的,多少人先期撿漏,後期卻被坑得血本無歸,這世道貪似貧,能急流湧退的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呵呵,畢竟現在難混嘛。”林文敬含糊其辭的說著,在李胖子這種人面前就是不能點得太明,有時候得裝傻充楞一下,不然的話真不好糊弄他。

  埋地雷這是古董行業裡的一個名詞,現在還沒曝光在世人的面前,不過在行內混飯吃的人裡早已經是一句俗語,那些掏貨撿漏為生的人多多少少都被地雷炸過,後來所謂的布雷兵太多了,將那些撿漏客炸得體無完膚血本無歸,這個行業內的名詞才被大眾所熟悉。

  一開始古玩行業還沒崛起,古董也還沒成為熱情追捧的投資對像,那時候掏貨撿漏的人還不多不過十有八九是真正的愛好者,大家都帶著現金背著包四處跑,專門找那些人煙罕至的深山老林尋訪那些幾乎與世隔絕的人家或者是偏僻落後的村莊。再以收舊貨的名義四下亂轉,一般去到哪戶人家看見些明珠蒙塵的古董都會假模假樣的談上幾句,靠三寸不爛之舌以極端低廉的價格買過來。

  這是最早的撿漏,在通訊設施不發達的年代很多偏遠山區別說電視了連電線都沒有,山裡人的知識有限再加之對古董沒什麽概念,往往家裡藏了寶貝都不知道就這樣被人買走了,喜歡佔小便宜的心理甚至讓他們感覺很是高興,暗罵這收舊貨的就是一傻子。

  早期的撿漏隊伍都有專業的知識,大多是真正的愛好者,又沒錢從古玩店裡掏,所以掏貨這一行為慢慢的開始發展起來。

  後來很多人靠著掏貨撿漏發財,因為一些農民家裡看似破舊得似,但隻要有足夠的眼力勁就能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玩意,撿漏客就是欺負這些人沒見識所以顧左右而言他, 最終以幾乎垃圾的價格把這些東西買走。

  那時候鄉下喂狗的碗,家裡鹹菜缸子,甚至是一些燭台或者是喂馬的盆子之類都有可能是古董,所以早期的撿漏客隻要眼裡足夠的話往往是大賺特賺。這也導致後來的人紅了眼大力跟風,不管懂不懂古董知識的都帶著錢翻山越嶺,以冤大頭的身份加入到掏貨大軍之中。

  不過風水輪流轉,當一些鄉下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出現了埋地雷的狀態,這些人在掏貨客的嘴裡被稱為布雷軍,不過後來被坑多了就難掩怨氣的稱之為奸農。

  明明是得走個一天一夜,明明是那種連摩托車都開不了的深山老林,翻身躍嶺的得走十多個小心。不過那些住得十分偏僻的人家早就不是之前那樣一無所知了,當有年輕人開始走進城市懂得了古董這個概念後,不管有沒有被騙過他們都開始琢磨著怎麽坑這些現金多的撿漏客。

  這種買賣往往是你情我願,一過手事後是沒辦法追究的,所以很多鄉下人開始打起了主意,埋地雷這個似乎帶有報復色彩的行為漸漸的普及起來,而新一批的撿漏客明顯不具備專業的知識,經常被騙得血本無歸那叫一個慘。

  有的人家明明地處深山老林住在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不過家裡喂狗喂牛的大碗可能會是大清乾隆年製的海碗,看著破舊得很不過很像真品。自持有點見識的湊近一看,不是光緒也最少是民國仿的,抬眼就見這樣的好東西誰不動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