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五章 蔡易的奢華
為了迷惑女真人,拖延戰爭爆發時間,李綱請命下旨北侍軍部分兵馬陸續進駐河北,造成宋軍主力真正接受各軍州假象,讓金軍高層發生誤判。
果然不假,當宣武軍一支部隊過河,直接進駐大名,消息就到達了大興府的都元帥府行轅。
兀術看了官塘,一陣暢快地大笑道:“很好,他們總算是上鉤了,也不枉我忍耐多時。”
在座有活女和高升,卻見活女也興奮地道:“左副元帥高見,我認為應該可以長驅南下了。”
“不。”兀術很乾脆地拒絕,非常的利索果斷。
“哦,末將有點不太明白。”活女疑惑地看著兀術,他有點不明白,金軍早就完成戰爭準備,完全可以一鼓作氣。
“不明白,你活女也是大將,怎麽就想不明白?”兀術心情不錯,樂得哈哈大笑。
高升淡淡一笑,平靜地道:“郎君,左副元帥郎君的意圖很明顯,等到南朝把北侍軍主力投入半數,立足未穩之際再打,剩下咱們許多功夫。”
“投入半數?哦,郎君是要半渡擊之?”活女也是睿智之人,不然當年也不會率第二梯隊投入作戰,他立即就想明白其中玄機,那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不錯,郎君的意思很明白,南朝實力強大,他們要在河北站穩腳,依托堅固的關防,我們損失會很大。”高升隻把一半說出來,他相信活女不會不明白,宋軍對守城很有一套,金軍是沒少吃虧。
兀術笑咪咪地看和他們,心裡格外地高興。
不錯,他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之所以遲遲不發兵,就在等大宋認為無恙,陸續投入北侍軍主力,要不然一座空地,金軍一個衝擊就能拿下來,大宋實力沒有任何損失,反而會加重金軍重回河北的負擔。
是想,殘破的河北軍州,能供養多少駐軍?光是戰線的拉長,就讓人無法忍受。
如果,等到宋軍在河北站穩腳再打,那就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就算結局是注定的,女真人也是得不償失。
最好的辦法是半渡擊之,北侍軍部分主力陸續北上,達到一定的數量,他的主力雷霆一擊,打宋軍個措手不及。相信南朝進退不得,為了投入的精銳遭到毀滅性打擊,必然會全力投入作戰,他野戰殲敵的目地也就達到了。
上次,席卷整個京東和江淮,嚴重打擊了南朝的經濟,這次要針對他們的軍事力量。
“不僅要暫時忍耐,還要派出使臣,誠懇地和他們和談,讓他們徹底放心。”
高升眼皮子一跳,兀術這招太毒了,雙管齊下麻痹敵人,不知王秀如何應付,從北侍軍陸續北上態勢看,南朝似乎上當了,他的心情有些沉重。
行在南京江寧城,秦淮河畔。
蔡易的府邸依舊是奢華的代名詞,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層出不窮,襯托著主人生活的奢靡,不愧是蔡家的二郎。
不錯,蔡易在生活享受上很有父風,非常注重物質享受,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是相當的奢華。
只不過,士人也不能苛求,大宋朝廷的經濟狀況逐年好轉,從幾年前官員俸祿恢復正常,還有小幅度上升,再加上人所周知的公使錢和公廚余羨,高中等文武官員生活都很不錯,甚至是富裕,他們不需要冒險貪汙,也能過上很不錯的生活,只看你會不會享受了。
後院花園中的閣子內,王秀和蔡易對面而坐,品茗對弈。
王秀的眼光遊離於十九路文枰,蔡易默然不語,縱橫之術豈是易於之事,國事變法偱治更是步步維艱,他理解王秀的難處,縱橫外製於強敵,偱治內絆於士人,就像幾天前那場議論,他聽出王秀的難處。
但是,王秀既然回來,那就應該強勢出擊,不能再然李綱、張啟元之流囂張,至少他是那麽認為的。
可惜,王秀仍是沒有言語,目光緊緊地盯著棋局。
蔡易實在忍不住,他竭力讓自己微笑起來,慢悠悠地點評道:“中原大勢早定,文實兄如龍困淺灘,大勢已去矣!”
王秀撇撇嘴,眼睛盯著棋局,不屑地道:“你整天沒事琢磨手談,我豈能與之爭鋒。”
蔡易呵呵一笑,輕輕撫捋長須,道:“要說別的我不如你,但手談你真不如我。我看你逐鹿中原時,太過執著一城一地之得失,深陷困境而不能自拔。”
撚須自得時,他卻心念一動,男子留須是風尚,為何王秀反其道而行,不蓄須髯,縱然看著年輕幾歲,也顯得年輕孟浪,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王秀深以為然,灑笑道:“說的倒有幾分道理。”說罷將白子拋入檀木棋盒中, 又道:“一子錯,步步危及,我卻不明白何時落了下風,這盤就讓你了。”
“文實兄身在局中,自然深陷棋局,卻觸犯了大家的利益,最終卻不能自拔。”蔡易搖頭歎息,他是語帶雙關。
“哦,願聞其詳。”王秀端起茶杯,輕輕品了幾口,自言自語道:“不錯,上好的團茶,看來你倒會享受,難怪有人說你奢靡無度,光是這茶,沒有兩貫錢也買不了一兩。”
“笑話,我一不貪得無厭,二不貪贓枉法,也就是把錢給大姐生錢,現在朝廷哪個不這樣乾,看人家賺得多眼紅。”蔡易一陣鄙夷,不屑地道:“這茶葉也不算是,就是五六貫一兩葉子,算是中等了。”
王秀莞爾一笑,自從海上獲得巨大利益,朝野上下時不時有詰難聲音,說什麽舍義取利君子不為。不要說朝野的士人,紛紛存錢入銀行生錢,很多人還委托投資工商和貿易,賺取了大量合法的家私,連那些所謂的夫子,也是一邊大加鞭笞,一邊偷偷地托人投資,簡直就是道貌岸然,讓人頗為不齒。更有些人獲取了大量利益,卻仍然堅持“平常心”,一副清廉如水的模樣,時不時用自己的祿米,捐贈給學校或居養院,贏得了不菲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