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臨走也沒有得到王秀接見,卻得到了承諾,大宋行朝絕不北上,更會約束撻懶行為,決不讓其危害迪古乃。
讓他放點心的是,王秀答應設置榷場,這就等同從經濟上支持迪古乃,意義不同凡響。
同時,秦敏作為大宋行朝全權大使,李若虛為使副,北上進行南北盟好,只是要求迪古乃去帝號,奉大宋天子為君,一切都聽其自便。
嶽飛回到了燕山府,那是相當的鬱悶,不僅被迫停止了北上,連李若虛也成為使副,讓他情何以堪啊!那是他的幕職官,竟然直接被王秀委以重用,這是要調離的前奏,他又無法去阻攔,先不說朝廷會怎樣看,單是耽誤人家前途,就是非常招人恨的事情。
王秀匯集北侍軍主要將帥,連韓世忠也快馬兼程而來,就是要統一高層都校思想,不要再給朝廷大策添亂。
燕山府府衙改成宣撫處置司行轅,今個是十步一崗,五步一哨,身穿緋紅軍衣的衛士,個個抖索精神,嚴密控制各個角落,連個鳥都飛不進來。
正堂,王秀環顧在座的嶽飛、韓世忠、劉琦、王貴、封元、張宗顏、徐慶七位大將,這可是北侍軍最高層,匯集大宋禁軍相當數量的精英。
他客套兩句,沒有再任何的廢話,用最冷厲的語氣道:“諸位,相信都明白朝廷為何引而不發,反倒是派使臣盟好。朝廷大策就是讓虜人自亂,草原胡虜尋仇,讓他們耗盡血氣,我們坐收漁人之利,還請各位收斂各部將校,不要做出違背大策舉動。”
“另外,主要戰事結束,緣邊無需保留幾十萬大軍,我意在河北河東沿邊,暫時保留五個軍一個上旅,河北河東腹地,各自駐扎一個軍。。。。。。”
隨著策劃的展開,眾人有的蹙眉有的頷首,各有各的心思算計。
王秀保留邊防的指導非常明確,女真人並沒有被征服,草原各族勢力猶在,大宋禁軍要隨時北上,必須保留相當力量,才能隨時應對危機。
不過,以當前規模來看,實在沒有必要,不僅增加朝廷的負擔,還會讓北方各大勢力擔憂,認為大宋行朝虎視眈眈,不敢有絲毫的大意,更不敢全力吞並對方,撤軍成為必然選擇。
留下的兵馬氛圍防禦和機動打擊兩部分,沿邊長牆有振武軍、常寧軍作為核心,輔助三萬當地的校閱鄉軍,算是邊軍部隊,人數在五萬四千人左右,可以屯墾自養,也能圈禁無主的荒地,租賃給流民耕種收取租米。
河東北部駐扎廣銳軍、河北北部駐扎雲騎軍,橫衝軍駐扎昌平,三個軍組成強大的機動力量,隨時能對長牆各處進行增援,也能夠隨時集結,成為向北進攻的先頭部隊,可以說是有攻有守,又不給北方強大的壓力,相當的合理。
嶽飛臉色沉凝,卻沒有說話,心下明白朝廷放棄北上,要坐觀北方成敗。不過,他所關心並非放棄,也是由誰主持北方軍務,這才是關鍵所在。
“大人,且不說陝西、靈夏,單說河北河東沿邊五個軍,恐怕北方有事,很難做出壓倒性反擊”韓世忠突然說了句。
眾人深以為然,五個軍的邊軍,不可能全部前出,充其量也就是兩個軍出擊,一個步軍軍司跟進,面對迪古乃和烏祿都沒有絕對優勢,他們不能不有所考慮。
王秀沒有回答,倒是宗良擺了擺手,淡淡地道:“到了有事時,太尉認為他們還有多少力量?”
韓世忠有些語塞,現在使臣已經出發,如果朝廷能運籌得當,很有可能讓迪古乃和烏祿交戰,到時候再把草原各部牽扯進來,那就是一盤好戲。
你來我去的,就算有了贏家,也會元氣大傷,不複對關內形成威脅。
“大人言之有理,河北前方五個軍,足以應付危機,何況我們還有駐扎高麗的兵馬。”張宗顏既然選擇投靠王秀,自然要幫助說話,何況他說的也是實情。
其實,按照禁軍也來不算太多,卻還要加上邊州的鄉軍,十余萬人是有了,再多真的沒有意義。
“朝廷也不可能保留幾十萬大軍,西侍軍也要精簡緣邊兵馬。”宗良淡淡地道。
不過,他的口氣倒是透露某種信息,朝廷恐怕又要對禁軍進行精簡,當今的禁軍規模頗為龐大,先不說北侍軍和西侍軍的三十萬禁軍,光是殿前司就有二十余萬人,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軍人消減成為必然因素。
他早就向王秀稟報,朝廷禁軍到了消減時候了,前唐幅員遼闊的帝國,才不過四十萬馬步軍,大宋行朝的技術明顯優於前唐,戰馬也逐漸充足,殿前司最多留十二萬,其它禁軍二十五萬足夠使用。
不過,就算有人不服也無可奈何,這是朝廷的廟算,並不是武將所能左右。
向來穩重著稱的劉錡, 開口問道:“邊軍必然設立行營,卻不知要怎樣才好?”
王秀點了點頭,總算有人務實了,他清了清嗓子道:“行營是禁軍特殊編制,朝廷決定不設置實任行營,各軍劃分防區,只是第一、四行營分別設在河北河東,戰時擴軍節製。”
他的法子很明顯,朝廷不可能在邊境養那麽多人,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把幾萬人集中指揮,那就犯了朝廷大忌。
眾人已然明白,行營還是存在,依舊和從前一個鳥樣,成為架子貨,只不過設置地域改變,兩個行營設置河北河東,第二、三行營在沿河南部,只是進入了軍的時代。
要說那些實權的都統製不沮喪,那絕不可能,平時掌握十余萬大軍,而今沒有軍都指揮的,可能要調任其它職務,有的實際只能掌控軍司,哪有都統製來的實在。
“諸位,都是對虜人征戰的大將嗎,我想聽聽你們對北方的看法。”王秀步入正題,進入戰爭指導下的北方戰略,前提是愚弄不多的兵力,以最小代價克盡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