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扁舟載著諸葛亮和馬良越過碧‘波’‘蕩’漾的雲夢澤馳向對岸的曹軍大營。,最新章節訪問:.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乃是江漢平原上湖泊群的總稱。先秦時這一湖群的范圍曾一度涵蓋450公裡,後因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漢江三角洲不斷伸展,雲夢澤范圍逐漸減小。待到漢末時期雲夢澤較之先秦時期已縮小了一半。不過繞是如此雲夢澤的規模仍不容小覷,也就夏侯淵不通荊州地理水文才會在原古湖泊的位置上安營扎寨,最終被諸葛亮水淹長阪成為關羽刀下亡魂。
如今諸葛亮發動的那場人為洪水已然退去,關羽和曹仁隔著雲夢澤各自尋了一處高地安營扎寨互相對峙。望著對岸殺氣騰騰的“曹”字大旗,年僅十六歲的馬良那是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自己有幸被傾慕已久的諸葛先生選為副手出使曹營面見天子使臣。忐忑的是曹劉兩軍鏖戰數月已成死敵,此番曹營之行無異於深入虎‘穴’。
眼見馬良難掩緊張之情,諸葛亮信步走到船頭拍了拍少年的肩膀沉聲安慰道,“季常無需多慮,曹營之行至多有驚無險。”
諸葛亮之所以敢如此斷言,一來是瞅準了曹營為救曹‘操’投鼠忌器不會違反“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二來諸葛亮深知蔡吉擅長以勢壓人,他由此判斷用不了多久那位‘女’諸侯便會聯手孫策南下乾預當陽之戰。以劉備目前的實力當然無法同曹、蔡、孫三家抗衡,但在蔡吉抵達荊州前劉備還是有機會同許都來使好生爭取一番宗室待遇。不過考慮到以張存等人為首的荊州名士皆傾向於偏安分封。未免荊州籍人士在談判過程中自降身份,諸葛亮便主動向劉備請纓出使曹營。劉備顯然也不信任張存等人,他不僅同意了諸葛亮的請求。還特意派遣陳到護送諸葛亮出使曹營。
年少的馬良並不知曉諸葛亮此番出使曹營的背後有著何等複雜的政治博弈,但諸葛亮的一席言語倒是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就見回過神來的馬良深吸一口氣,‘挺’直了腰板,神態堅毅地朝諸葛亮抱拳道,“先生之言,良受教也。上岸後良定當有禮有節,決不墜將軍威名。”
馬良的反應讓諸葛亮甚感欣慰。這至少證明荊州士人的年輕一輩中還有忠厚之士。此外馬良之弟馬謖才思敏捷。亦是個難得的可造之材。且就在諸葛亮暗下決心要好生培養馬氏兄弟之時,小舟已然搖晃著靠上了曹營的碼頭。
不同於馬良之前在船上的諸多想象,此刻在岸上迎接他們的既非殺氣騰騰的槍林刀陣。亦非盛氣臨人眼高於天的曹營官僚,而是一位容貌清雅氣宇不凡的老者。就見這位老者在一群甲士的簇擁之下帶著如沐‘春’風的笑容拱手上前道,“老夫少府孔融,這位郎君可是左將軍使臣?”
聽聞來者竟是大名鼎鼎的孔融。諸葛亮和馬良俱是一驚。想到出使之前劉備曾特意強調孔融昔年在許都時對他多有關照。是朝中少有忠君之士,諸葛亮趕緊快步迎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孔融施禮道,“琅琊後學諸葛亮拜見孔少府。”
此時的諸葛亮憑借四家結盟、水淹當陽兩項大事件已然名滿天下。孔融見面前這位將曹‘操’‘逼’入絕地的年輕謀士身高八尺,猶如松柏,不由心生好感,當即執起諸葛亮的左手撚須大笑道,“素聞諸葛軍師年輕有為。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諸葛亮自是連聲自謙。二人遂攜手並行,一路談笑風生。恍若結伴郊遊。待到與左右‘侍’衛拉開一段距離後,孔融突然壓低了聲音向諸葛亮‘露’了個底道,“蔡安貞已遣曹家次子曹丕與吳使入曹營,孔明好自為之。”
諸葛亮聽罷孔融所言心頭不由微微一顫,暗歎蔡氏出手好生迅捷,才不過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竟已與孫策結成同盟,並聯手乾預起荊州戰局來。但他現在身處敵營又不方便深究下去,於是隻得朝孔融拱手一揖以表謝意。
不過孔融此舉可不是簡單地憑借個人喜好來向劉備賣好。在他看來天子另擇王畿親政固然是好過留在許都當曹氏的傀儡。然則缺兵少將的劉協想要在新都站穩腳跟,卻終究免不了要求助於周邊諸侯支持。而放眼天下諸侯,曹‘操’囂張跋扈,蔡吉詭計多端,孫策僄悍滑賊,唯獨劉備弘毅寬厚,又是中山靖王之後,適合與遷都後的漢廷互為表裡共同牽製其他異姓諸侯。本著劉備實力越強對天子就越有利的想法,孔融這會兒會偏向劉備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一日諸葛亮、曹丕、孫權三方的同時抵達在長阪曹營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營地的各個角落充斥著各種流言蜚語。有的人認為劉備迫於曹蔡聯盟這是要釋放曹丞相了,有的人卻說劉備是要拿曹丞相換取天子,更有甚者還有人斷言許都的大公子已然向蔡、孫兩家投降。曹仁身為主將自然不會允許這些個流言擾‘亂’軍心。於是他一面派出親衛斬了幾個妖言‘惑’眾之徒以儆效尤,一面則將諸葛亮和孫權分別安置在營地東西兩側,以防劉、孫兩家使節趁機串謀。而在這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曹仁又連夜將司馬朗和曹丕招入牙帳商討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仁一上來便向曹丕問起了北方的情況,曹丕自然也是毫不保留地將吳碩如何前往東萊向蔡吉求援,蔡吉又是如何同孫策在豐西澤會盟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司馬朗早前對蔡孫聯盟還有諸多疑問,此刻聽罷曹丕所言,他終於心悅誠服地撫掌讚歎道,“齊侯捭闔。真乃當世蘇張!”
曹仁卻是對蔡吉和孫策均沒好感,這會兒的他更關心的是曹‘操’何時能脫困。就見這會兒的曹仁忙不迭地向曹丕探問道,“蔡安貞與孫伯符何時駕臨?”
“齊侯與丕同時啟程南下。若無意外一個月後便可抵達南郡。”曹丕沉聲答道。
“尚需一月?”曹仁呢喃著皺起了眉頭。一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特別是在眼下這等敏感時節,稍有不慎極有可能橫生出枝節來。
然而司馬朗卻是不以為意地擺了擺手道,“有二公子與吳使在,余料劉玄德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再起乾戈。攻伐當陽。”
耳聽司馬朗判斷劉備會因自己的到來而投鼠忌器暫時停止攻打當陽城,曹丕不由兩眼發亮心頭一陣悸動,因為司馬朗的這聲肯定無疑證明了他過去三年在齊營沒有白待。而深受鼓舞的曹丕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又跟著向曹仁詢問道,“仁叔,聽聞劉營使節已入大營,不知來者何人?”
曹仁聽聞曹丕問起劉營使節。聯想到劉備竟派了兩個面白無須的年輕後生來出使曹營。當即沒好氣地說道,“便是那諸葛村夫。”
“諸葛村夫?”曹丕先是微微一怔,跟著像是明白了什麽似的,探身求證道,“可是與龐士元並稱為鳳稚臥龍的諸葛孔明?”
“臥龍?”曹仁膩歪地大手一揮道,“許是有此稱呼。”
曹丕見曹仁如此輕視諸葛亮,連忙向其勸說道,“齊侯曾言。諸葛孔明治國有分,禦軍有法。乃王佐之才,仁叔切不可等閑視之!”
曹仁當然知道諸葛亮之前曾一手策劃水淹當陽之計,從而致使曹‘操’受困當陽,夏侯淵命隕長阪。但身為武將的他始終認為武力才是決定戰場勝負關鍵。正如若非劉備麾下擁有關雲長這等萬人敵,便是諸葛亮再計謀百出也奈何不了曹‘操’和夏侯淵。
此外曹丕張口“齊侯”閉口“齊侯”的樣子也讓曹仁甚是不滿。在他看來曹家男兒頂天立地,豈可被自家婆姨呼來喝去。哪怕蔡吉是天下無雙的‘女’諸侯,曹丕在齊營不得不寄人籬下。可現在都到自家營地了,還用得著對那妖‘女’如此客氣乎。由此曹仁不禁聯想起了外界有關曹贗蔡吉的種種傳聞。早先曹仁隻將這些傳聞視作好事者的無聊之作。而今看來卻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不過還未等曹仁張口教訓曹丕,一旁的司馬朗已然手撚長須兀自感慨道,“丞相曾贈諸葛孔明‘雞’舌香,‘欲’與其同朝為官。未曾想齊侯對此人評價竟如此之高。”
“齊侯善臧否人物,絕不會有錯。”曹丕剛信誓旦旦地把話說完,就見司馬朗和曹仁雙雙意味深長地橫掃了他一眼,於是心虛之下他又跟著慌忙解釋道,“齊侯若非慧眼識才,又豈能以‘女’身爭天下。”
對於曹丕的後半段補充,司馬朗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話說蔡吉慧眼識才、知人善用已是天下皆知的共識。歷來招納人才都是諸侯們的一樁心腹大事。有才的不見得有德,有德的不見得有才,便是德才兼備也不見得做到與諸侯上下齊心。所以諸侯們一般都是優先從自家血親中挑選人才,或是退而求其次提拔自己的同鄉。總之德才皆可另論,忠心最為重要。
而在漢末眾多諸侯軍閥之中唯獨劉備和蔡吉二人不任人唯親,並且知人善用。當然這也與劉備出身貧寒,蔡吉直系近乎絕戶有關。但不論是客觀因素也好,主觀因素也罷,劉備和蔡吉確實比其他諸侯更善於識人。特別是蔡吉借助後世史書典籍的品評,一路招納了大量德才兼備的文臣武將為己所用。這種現象在不知情的漢朝人眼裡,自然就成了“齊侯慧眼識才、知人善用”。
所以這會兒聽罷蔡吉對諸葛亮的評價,司馬朗儼然已在心中將年輕的諸葛亮視作為一個極為難纏的對手。但他自詡對諸葛亮知之甚少,於是又向曹丕潛心討教道,“二公子,齊侯誇讚諸葛孔明之余,可還有其他品評?”
曹丕低頭回想了片刻,果斷複述道,“齊侯還曾言,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司馬朗哪裡知曉蔡吉的這段品評乃是歷史上其弟司馬懿對諸葛亮評價。由於這段話出自《晉書.宣帝紀》,後世亦有人認為這是晉朝史官的馬屁之作。但不管是司馬懿鐵口直斷也好,史官的馬屁之作也罷。站在馬後炮的角度來看,這段話還是頗有意思的。
其中司馬懿以“志大而不見機”指責諸葛亮志向很大卻不識機微。而諸葛亮也確實拘泥於《隆中對》中荊、益兩路出兵的設定,結果千裡之遙兩地分兵致使蜀漢失去了兵力上的優勢。“多謀而少決”是說諸葛亮謀劃很多卻稀少決斷。這一條又有些過分苛刻。畢竟歷史上蜀漢資源有限,諸葛亮以一州之地挑戰中原膏腴之地,自然得慎之又慎。至於最後一句“好兵而無權”則最值得回味。這句話僅從字面上解釋是說諸葛亮喜歡用兵卻不通權變,常用來證明諸葛亮不好奇謀,如偷襲陳倉勸降郝昭失敗,想不出計策只能死磕城牆。但若將“權”字解釋為權謀,亦可將這段話詮釋為諸葛過於強調戰爭手段,窮兵黷武,輕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的作用。事實上,歷史上的司馬懿也確實仗“勢”拖死了諸葛亮。陳壽更是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當然眼下的諸葛亮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謀士。莫說兩路出兵,五出祁山,到目前為止他甚至都還沒有過獨立帶兵出戰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的評價顯然有些莫名其妙。然則考慮到此話出自蔡吉之口,且諸葛亮的同‘門’龐統又是蔡氏的重臣,所以這會兒曹丕轉述的品評還是引起了司馬朗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