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三國志》第二十四章 後出師表
  歷史上除了《出師表》之外,還有《後出師表》,時間上《出師表》寫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而《後出師表》則在第一次北伐之後,第二次北伐之前,兩者寫作的時間相差並不久,和《出師表》相比《後出師表》主要談論了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北伐。  歷史上《後出師表》的出處也是比較有爭議的,現在已經不能確定是不是諸葛亮所寫。

  【後出師表】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裡竟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目前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出戰,明年不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並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好象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於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已一周年了,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麽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於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

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複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爭議】

  關於《後出師表》最大的爭議就是這篇文章未必是諸葛亮所作,首先《後出師表》在《三國志》以及《諸葛亮集》(注1)中都沒有記載,是出自《張儼默記》。

  張儼是東吳的著名學者,在蜀漢滅亡不久後死去,諸葛亮在世時,張儼應該已經出生,但年齡估計不會太大,所以張儼從出身,從年齡上來看,基本不可能是《後出師表》的作者,這篇文章也應該是其轉載的,後來可能被習鑿齒編輯到《漢晉春秋》之中(注2),最終被裴松之補充到《三國志》裡。

  之所以會出現作者是不是諸葛亮的爭議就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出處離的有點遠,如果《三國志》或者《諸葛亮集》中有記載,那基本就不會有這些爭議了。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采取的歷史材料基本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有一個出處,其次立場沒有問題、沒有什麽矛盾之處,然後能合情合理,不要太誇張,最後最好是一手材料,基本這些都滿足的,我都認可為正史。

  以這個標準來看一下《後出師表》,首先有記載出處,並且是可以說是有一手材料記載,並且也沒有資料記載《後出師表》是其它人寫的,也就是說也沒有什麽矛盾,作者和諸葛亮也聯系不大。

  再看一下合不合情理。

  歷史上《出師表》和《後出師表》相隔時間並不遠,中間就也就差了兩年時間,看似諸葛亮沒有必要短時間內連寫兩篇,但實際上諸葛亮很可能也沒辦法,為什麽?因為第一次北伐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如果勝利了,諸葛亮的確沒必要寫《後出師表》,但如果輸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可以預見必然有一波掀起反對北伐的浪潮,諸葛亮為此在寫一篇《後出師表》反駁他們還是很有必要的。

  從《後出師表》的內容來看,也的確如此,所寫的內容重點都是蜀漢不應該放棄北伐,哪怕有風險也應該繼續北伐政策,而且寫的也誠懇,很現實,諸葛亮在裡面就沒有保證過北伐一定會成功,但就算不成功也要打。

  所以諸葛亮是有理由,也有必要寫《後出師表》支持繼續北伐的,現有的資料上也都認可《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著,張儼、習鑿齒和裴松之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但他們離三國時代都不遠,他們都認可《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要否認這一點,沒有足夠的資料就要有充足的理由, 要不然《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是誰寫的!

  諸葛亮寫《後出師表》是符合情理的,也是有資料證明的,光說《後出師表》沒有記載於《三國志》裡面就否定是諸葛亮所著是不行的,因為《三國志》本身記載的就不多也不全,而其他一手資料經過兩千年流失大多殘缺不齊,所以有材料表明是諸葛亮所寫或者說《後出師表》能流傳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有人說了《出師表》既然在《三國志》裡面有記載,那麽為什麽《後出師表》就沒有記載呢?這看起來有些道理,但不要忘了《出師表》以及《後出師表》都是後人取的名字,實際上這兩篇文章都不過是當時諸葛亮的上疏而已,而歷史上諸葛亮給劉禪寫了那麽多封上疏,《三國志》和《諸葛亮集》裡面是全部都有記載的嗎?

  要想否認《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所寫,要不然找到相應的材料,或者說真正的作者,要不然就要有諸葛亮不可能寫《後出師表》的充足理由,否則從資料中只能看出是諸葛亮所寫的,如果連《後出師表》都要強行爭議不是諸葛亮所寫,那能爭議的事情就太多了。

  一味的否認,而沒有證據,沒有理由是不行的。

  注1:《三國志》和《諸葛亮集》都是陳壽編輯整理的。

  注2:《漢晉春秋》中的《後出師表》有可能並不是取材自《張儼默記》中,而是其它已經失落的資料。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