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十國帝王》章46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七)
契丹軍在慌亂之中後退,原本緊-合的軍陣隨即出現縫隙,李彥超、郭威等抓住時機,令唐軍揮師急進。【首發】契丹軍抵擋不住,被唐軍突破防線,從軍陣中堂而皇之殺過去,入了營州城。

 李彥超、郭威等入城之際,李從璟已經從城頭趕過來,他走下甬道,正好碰到上來交令的兩將。兩將皆神色振奮,見面就拜,“見過軍帥!”

 李從璟哈哈一笑,“恭賀兩位將軍,為我阻擊耶律魯多萬騎大勝而歸,賴兩位將軍之勇,營州之困已解其半矣!”

 李彥超、郭威俱道:“擊破耶律魯多,全賴軍帥妙計,末將不敢居功!有軍帥運籌帷幄,我等要解營州之困,實易事耳!”他二人這番話說得真切,也是他們心中的真實想法,尤其是李彥超,經此勝,對李從璟已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日孫二牛以性命換回耶律魯多率領萬騎,繞道側後進擊的消息,盧龍軍諸將皆以為大軍已入困局,只能南撤以圖自保。在這種情況下,是李從璟力排眾議,堅定諸將抗敵決心,又拿出了解圍之策。李彥超初聞李從璟阻擊耶律魯多之計時,便驚歎不小,呼之絕妙之策,認為大有可為。

 此番與百戰軍主力東征,依照李從璟的布置,先是示敵以弱,佯作潰退,而後一路拋散財貨,誘使契丹大軍爭搶,在其陣型大亂之際,伏兵盡出,果真大勝耶律魯多。論功勞和行為含金量,謀劃布置的李從璟,要比衝陣廝殺的李彥超等人高得多。

 李從璟將李彥超神色收在眼底,見對方誠心拜服,心中大是欣慰。李彥超是盧龍軍有數的大將,因久在邊境,常與契丹作戰,難免自持身份,心生傲氣,不僅他是如此,盧龍軍上下亦如此。

 李從璟北上之後,先是裡應外合讓君子都在葫蘆口夜襲耶律德光,隨即奔走草原如閑庭漫步,後又克平州、複營州,如今更是依靠謀略和膽氣取得擊耶律魯多大捷,將唐軍從困境中救出,凡此種種,僅軍功就足夠震撼人心,更不必說在平州種種舉措,為他贏得民心、軍心,被稱之為“幽雲之福”了。

 眼下李彥超都已誠心拜服,遑論盧龍軍普通將士。李從璟充任幽雲防禦使,要接替李存審坐鎮幽州、統領盧龍軍,困難重重,對外有契丹這個勁敵,對內也要收服桀驁不馴的軍心、散亂的民心。如今看來,此兩者都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對內乃是對外之基石,李從璟得到李彥超等將的“歸心”,內部穩固了,日後對外便縱有千難萬難,他又何懼之有?

 李從璟欣慰異常,免不了拉著李彥超,一陣勉勵,“將軍乃邊軍柱石,有將軍衝殺在前,本帥之策方能湊效,邊地賴將軍和全軍將士而安!”他欣慰,被他拉著的李彥超何嘗不欣慰?

 望著燈火下這張年輕的面孔,聽著對方的鼓氣之言,感受著身周金戈鐵馬的氣息,李彥超心中感慨萬千。

 自家父親身體如何,身為人子,又久在李存審身邊,李彥超再清楚不過。然而,他本身資歷不足,尚不能獨領一鎮,何況是幽雲這樣的邊境重地?在這種情況下,李彥超也知道李存審被人接替,由他人來統領盧龍軍是必然,

 如此一來,來統領盧龍軍的是什麽樣的人就值得關注了。

 盧龍軍軍鎮在幽州,戍衛大唐北部邊境,是幽雲最重要的軍事重地,如今契丹雄踞北方,時常入侵,且耶律阿保機素有飲馬黃河之志,在如此境遇下,盧龍軍統帥的責任、風險,都不可謂不大。李彥超身為盧龍軍大將,自然要為自身和盧龍軍上下萬余將士身家性命考慮。

 在李存審上書請歸朝中後,李彥超原本以為,朝廷會派遣一員資歷老、實力卓絕的名將前來幽雲坐鎮。他暗地裡和李彥饒等人合計過,這個人選,最好莫過於大唐番漢副總管李嗣源。只有李嗣源這樣的老將、名將,才能應付日益強大且狼子野心的契丹蠻賊。

 李嗣源沒來,來的人的確和李嗣源有莫大淵源,但這種淵源,卻是李彥超事先怎麽都不希望看到的。李從璟的名號李彥超並非沒有聽說過,也知他在過往一年中屢建奇功,未嘗一敗,但他畢竟年輕,他的“不敗”,在李彥超看來,不是他天下無敵,而是經歷的戰事還太少而已。所以當聞聽李從璟北上幽雲的時候,李彥超是拒絕的。

 但他拒絕沒用。

 所以他很痛苦。

 李從璟北上第一件事,就是征調大軍陳兵邊境。而他自己,則是連影子都沒讓其他人見著。這也就罷了,他竟然扮作商隊,直接去了西樓!李彥超初聽這個消息時,差些沒驚掉下巴,草原是那麽好去的麽?西樓是那麽好闖的麽?那不是青山綠水,是有阿保機坐鎮的契丹大本營!李從璟此舉,不是胡鬧是什麽?簡直是視軍國大事為兒戲!

 隨即,君子都於葫蘆樓大破耶律德光的消息傳回。消息雖然令人振奮,但在李彥超這個行家看來,不過是投機取巧的伎倆罷了,能取勝有太多僥幸因素,且這樣的事偶爾為之尚可,若是以此作為常態,依賴性太甚的話,必然馬失前蹄。因是,在領軍赴邊之前,李彥超又拒絕了一次。

 可惜,還是沒用。

 隨後,大軍在邊境呆了許久,盧龍軍一槍未發,李從璟一聲令下,而大軍主力又得班師回幽州,李彥超氣得砸了桌子,大罵李從璟行事荒唐、不知兵!在給李存審的信中,李彥超第三次提出拒絕。無奈,不出所料,仍舊沒用。是李彥饒百般勸說,李彥超才遵守軍令,讓盧龍軍主力撤回幽州,而他帶領盧龍軍一部和百戰軍一部匯合,去跟隨李從璟進行下一步行動。

 隨後聽聞君子都在草原轉戰各處,連戰連捷,李從璟從虎穴脫身,途中更大敗契丹追兵,這一個個如同說書一般的故事,震驚了李彥超。他久在幽雲,卻從未踏足草原,不是他不想,是沒有這個實力,並且他也一直認為,唐軍要攻入草原,難度太大,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在此時,他見到了真正做到了入草原如遊山玩水的李從璟。從那時起,李彥超開始懷疑,這世上可能真有一種人,的確是無法用常理去度量的。

 之後,大軍“毫不費力”克平州,複又重建平州,在李從璟逐漸被平州軍民神化的時候,李彥超也首次體驗到了被百姓視作“無敵王師”的感受。在幽雲征戰多年,那是他第一回被百姓看作救星,看作保護神,看作邊境的希望。在被無數百姓包圍,眼見男女老少振臂同呼“護邊擊賊”“衛平州,越長城,複營州,入草原”的時候,李彥超心中也湧起過一股能破敵雪恥、馬踏西樓的豪情。

 那是他第一次覺得,西樓離他並非那般遙不可及。

 但這並不能讓李彥超完全信任李從璟,一時熱血冷卻之後,他審時度勢,覺得李從璟能力如何,還有待觀瞻。

 在平州軍議那一晚,李從璟和杜千書一番攻守策略之論,讓李彥超眼界大開,他始得知,謀國、謀戰之法,竟是如此精妙,讓他歎為觀止。隨後一路敗耶律赤術、攻克營州,又是無數軍功入手,然這都不是讓李彥超徹底信服李從璟的理由,雖然有這些戰績,李彥超已經足夠信任李從璟,但他在心底仍舊保持有一份謹慎,想要再多觀察一兩分。

 直到耶律敵刺率領三萬契丹大軍殺來,耶律魯多繞行百裡奇襲,唐軍陷入困境之中。

 前日夜,在議定此事時,李彥超的確是打了退堂鼓的,敵我懸殊過大,兵力捉襟見肘,形勢不利,一時又難以找到突破口,李彥超覺得,既然早晚要退,不如趁契丹合圍未成,盡早退卻。

 然而李從璟一席話,讓他有了戰心,“若護邊擊賊之事若人人可為,還要我等作甚?”“常人不能為,今我為之,方顯我輩之能,彰我輩英豪本色!”但有此還不夠,沙場征戰固然需要熱血、士氣,然更需要策略得當,否則便是匹夫之勇,是魯莽,早晚難逃敗北。之後,李從璟一番氣定神閑的謀劃,才讓李彥超真正了解到,李從璟竟是已有成算。

 臨危不亂,遇難不折,李彥超不僅看到了李從璟身為一軍主帥的雄才大略,也看到了他的品性。

 李從璟雖有妙計,李彥超亦認為可行,然戰事仍舊充滿變數,便是沒有變數取勝也不易。出征前,李彥超在給李存審的絕筆信中寫道:“兒戎馬十數載,與契丹戰百余場,勝負參半,全賴父親之智、將士之勇,勉力支撐而已。兒嘗聞‘將者,軍之膽’,亦聞‘為將者,當智、信、仁、勇、嚴’,及見軍帥,方知此何之謂也。精銳之師,莫不‘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百戰軍之謂也。”

 “今契丹大舉來犯,全軍危急,當此之際,唯有迎難而上,置之死地而後生,斷無消極後撤而能得利之理,軍帥謂之‘狹路相逢勇者勝’,兒深以為然。兒先前輕視軍帥,此乃兒之失,今日聞聽軍帥之言,念及軍帥出平州時所言,方知軍帥之志,不在消極防守,而在積極進攻,兒始信,護邊擊賊以出兵草原者,非軍帥不能為之。”

 “父親曾言軍帥‘雖年少,定國安邦非之莫屬’,之前也不信,而今也不疑!兒不才,亦曾隨父親征戰千裡,歷經生死,非一無是處,今欲隨軍帥正我大唐男兒之雄威,擊契丹蠻賊之囂張氣焰!兒不才,運籌帷幄非所長,所能為者,衝鋒陷陣而已,今欲奮而擊賊,雖死,軍人宿命,父親不必掛懷!唯望我大唐千百萬兒郎,前赴後繼,不叫契丹掠我邊地如遊獵、圈我邊地百姓如牧羊,以為我國中無人!”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