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求小說網有求必應!十國帝王全文閱讀!求小說網,有求必應!
南唐疆域三十余州,除卻先前的江淮十四州與淮北海州,當下江南西道左右的十五州,還有在揚州海陵設置的泰州,與得自閩地的建、劍、汀三州。請大家搜索看最全!的小說
淮南節度使原本治揚州,如今金陵稱呼為淮南已經不合適,在大唐王師攻略湖南十州後,金陵的轄境便只有江南西道左右的十五州:金陵、潤、常、宣、池、歙、江、饒、洪、信、撫、袁、吉、虔、鄂。
又因為鄂州武昌節度使柴再用投靠大唐,常州又被越王錢謬攻下,故而眼下的金陵,實則正處在“國土淪喪”的悲慘境地。當然,“國土淪喪”再如何悲慘,都比不上京都金陵被圍,而且是被志在攻佔城池、一舉滅掉金陵的二十萬王師合圍。
吳國皇帝楊溥稱帝建國已經數年,也曾攻佔湖南八州,國勢不是沒有興盛過,京都金陵未嘗沒有民心,當然不會不堪一擊。但吳國先失江淮,再丟楚地,現又京都被圍,有覆滅之大險,國中不可能不人心惶惶,而執政的丞相徐知誥,則在此時被推上風口浪尖。
“徐氏父子把持朝政多年,軍政大事莫不出自此輩之手,徐溫擅權時就曾多方收買人心為己用,將國家重器私授於人,以此來換得他人甘願為其爪牙,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徐溫晚年本有狼心野心,幸其早死,國家方沒有大的變故,而後又有徐知誥、徐知詢爭權,徐知誥雖然將徐知詢擊敗,但大權方攬,北朝即已來攻,此獠尚且來不及顛倒乾坤。但彼輩野心,實與徐溫無異。”
宮城裡,洪國公楊志業與楊溥正在密談,前者如是說道,“若是此人不除,我大吳社稷難安。”
門窗緊閉,寬闊大堂中的光線很昏暗,一股若有若無的陰森氣息蔓延開來,楊溥歎息道:“徐氏野心,朕豈能不知?只是朕繼位時,尚且年幼,大權都被徐溫把持,朕想要拯救社稷,也是無從下手。徐知誥掌權以來,在湖南攻城掠地,楚王竟不能擋,楚地八州因此被收入囊中,而後更是擊敗北朝與楚王聯軍,聲威大震,於是人心依附,臣子雲集而景從,原本些許心存皇室的臣子,更是被他借機打壓下去,朕就更加奈何他不得了。”
洪國公楊志業微微弓著背,眼神中流露出絲絲狼狗般的犀利光芒,“但眼下卻正是時機。自徐知誥執政,大吳先丟江淮十四州富庶之地,漁鹽之利不複存在,大吳因此沒了半數立國之基,後又再丟湖南,如今更是引得北朝大軍圍城,金陵內外,舉國上下,無不對其唾棄有加,當此時,正可謂是風雨飄揚之際,鏟除徐賊正合適。”
楊溥默然片刻,像是想起了甚麽,眼中露出惋惜與不忿之色,更顯得痛心不已,“北朝攻佔長沙後,國中有志之士對徐賊口誅筆伐,金陵城裡的官將群起而攻,旬日間入宮的臣子前後相繼,或與朕相對垂淚,或與朕謀誅此撩,宮城禁衛軍與金陵城防軍的將領,原本幾乎盡是徐賊黨羽,此時也都紛紛向朕盡忠,願助朕匡扶社稷,洗清賊人。當是時,朕與卿等謀定諸事,一面穩定宮禁,一面穩定城防,數千甲士幾乎就要兵圍丞相府,盡滅徐賊一家!可惜......可惜......”
回首當時鬥爭的險惡,洪國公楊志業也是倍感痛心,喟歎道:“可恨!原本徐賊大勢已去,只差一兩日就要覆亡,可恨林仁肇自長沙全師而還,率其部兩萬將士日夜兼程半月,
疾馳八百裡趕到江州,而後裹挾九江水師順江直達金陵,竟然在諸事發動的前兩日趕了回來!”
“徐知誥隨即采用雷霆手腕,用林仁肇所部接管城防,更遣其部精銳撤換宮廷禁衛,並選甲士一千駐守於丞相府旁,原本宣誓效忠陛下的將領,至此離開了城防、宮禁要地,而丞相府日夜戒備,我等遂不複再有發動大事的機會,陛下與臣等謀劃的大事,竟然就此宣告覆滅,實在是可惜可恨!”
楊溥痛苦抬頭,卻止不住眼淚奪眶,他心頭的絞痛只怕也唯有他自己能夠體會。原本他已成了傀儡,楊行密打下的大好基業就要拱手讓人,而今好不容易有機會一舉顛倒乾坤,重掌大吳,成為真正一言九鼎的大吳皇帝,孰料萬事俱備,臨了東風卻偏向了徐知誥那邊,使得諸番謀劃、期望、心血都付諸東流。
“事已至此,國公有何良策,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楊溥扭頭抹了淚,回首來問楊志業,“國公若能拯救時艱,往後便是大吳第一功臣,朕願與國公共享大吳江山!”
楊志業又是感動又是激動,連忙伏地而拜,壓下心頭升騰的與徐知誥一般無二的野心,“臣受先帝與陛下隆恩,盡忠陛下乃是為臣的本分,焉敢有所奢望?請陛下萬莫折煞老臣!此番若能誅殺徐賊,老臣便是告老還鄉,也足慰平生!”
“國公快快請起!”楊溥連忙扶起楊志業,他心裡也擔心事成之後楊志業尾大不掉,擁大功而攬權柄,成為第二個徐知誥,見楊志業這般誠懇作派,心裡好歹稍微放心一些,“朕得賢臣如國公,縱然大事不成,也無憾了!”
再度坐定之後,楊志業道:“眼下北朝兵馬合圍金陵,大吳危如累卵,稍有不慎即可能城破國亡,此為大吳未有之大險,陛下不可不察。但換言之,北朝兵馬圍城,亦不失為陛下的機會!”
楊溥怔了怔,“國公此言何解?”
楊志業盡量平緩語氣,卻止不住字字殺機,“北朝來攻,出兵的理由是甚麽?無非是陛下稱帝,為北朝所不容。當此之際,陛下大可派遣密使到北朝軍中,明言稱帝乃是為徐氏父子所脅迫,實屬情非得已,並上書北朝皇帝,願意削去國號,自稱江南國主,甚至稱王亦無不可,並且年年向北朝進貢,願意奉北朝為主。如此這般,將所有罪責推到徐氏父子身上,北朝來攻的兵馬就成了‘清君側、誅逆臣’,而陛下與先皇在亂世中定淮南、保境安民,是為有功,與那越王錢氏父子何異?如是這般,徐知誥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其之滅亡,豈非近在眼前?”
此計實屬惡毒,若能如此,徐知誥必亡無疑,楊溥震驚的一時說不出話來。
楊志業以為他是舍不得帝位,不禁流淚勸道:“眼下北朝二十萬兵馬圍城,金陵危在旦夕,如若北朝兵馬攻破城池,屆時陛下求為金陵布衣而不可得!若不乘此機會未雨綢繆,來日如何區處?眼下大吳隻余十五州之地,稱國主也好稱王也罷,至少還是這十五州之主,只要能真正執掌這十五州,來日若是天下風雲有變,陛下如何不能問鼎中原?昔日先帝起兵,不過十九兵甲,而能成就淮南大業,陛下有十五州之地,何愁不能成就大事?百利在望,不如一利在手啊!”
楊溥歎息道:“朕非是舍不得這名不副實的帝王稱號,而是擔心北朝不同意啊!”
“北朝如何能不同意?大吳眼下雖然危機重重,金陵畢竟是京都,城防器械何其完備,更兼有五萬精銳甲士,數十萬百姓青壯,倘若執意踞城而守,北朝便縱然甲厚弩強,豈能輕易攻下?況且我大吳還有十余州疆土,各鎮各州若是招兵買馬來勤王,足以抵擋北朝許久。二十萬大軍在前線征戰,日耗錢糧難以計量,縱使北朝如今國富,真要使金陵戰事持續數月乃至逾年,足以掏空北朝國庫!眼下我金陵與北朝謀求誅滅徐賊,只需北朝兵馬也打出‘誅逆臣’的旗號,旬月間戰事可定,這是皆大歡喜之局,北朝何樂而不為?”楊志業顯得有些激動。
穩住語氣,楊志業又道:“至於戰後北朝兵馬是否進駐金陵,江南十五州如何區處,大可到時再各憑手腕。而陛下有將士效忠,重掌權柄,舉國齊心,何懼北朝?”
楊溥深思熟慮之下,認可了這等計謀,莫說此計可以使得吳國大業“從長計議”,便是沒有這等機會,只要能讓徐知誥滅亡,他也義無反顧!
——楊氏征戰淮南,費盡多少艱辛,流下多少血汗,勝利果實卻被“家臣”竊取,倘若徐知誥日後篡位,楊溥必死無疑。這等時候,他對徐氏父子早有滔天恨意,若有機會與徐知誥同歸於盡,他也絕對會毫不猶豫!
最後,楊志業在離開的時候,與楊溥議定,由楊志業在宮外交結勢力,並且派遣密使與大唐商議“誅逆臣”的事,而楊溥也要在宮內活動,謀求以恩義讓宮禁將領效忠,好在事發的時候保證他自身的安全。
——如今的禁衛軍雖然是林仁肇的部曲,但既然先前的禁衛軍能效忠楊溥,眼下的禁衛軍將領未必就不能爭取。
楊志業離開後,楊溥在光線昏暗而空曠的大堂靜坐了兩個時辰。沒有人知道在兩個時辰的時間裡,他腦海裡想了多少東西。
下午的時候,楊溥在宮城四處遊玩,最後在一處大湖中的龍舟上停留下來。
不久,就有宮廷衛軍將領來到龍舟上,站在楊溥面前。
楊溥望著面前這人,但見對方生得身材魁梧、五官如刀削,雙目炯炯有神,顯得神思清明而不愚鈍,他微笑道:“素聞刁將軍威武不凡,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刁彥能抱拳拜道:“不敢受陛下誇獎。”
楊溥不動聲色,“嘗聞將軍乃忠義之士,侍奉母親尤其孝順。昔年,將軍在宣州節度使王茂章帳下聽用,後來王茂章叛國投靠錢塘,將軍本該相從,卻不願做叛國之人,遂扶著母親立在道旁,泣告王茂章曰‘我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從公,敢請死’,王茂章顧念將軍孝順,不忍詰難,遂放將軍歸宣州。將軍回到宣州時,城中將士聞聽節度使王茂章叛逃,已經亂作一團,是將軍撫平了亂象。將軍之忠義、於國之功勞,朕久聞之,恨不能相見,如今有將軍宿衛宮禁,朕心甚安。”
刁彥能於是下拜,“承蒙陛下高看,臣感激不盡,然臣心中有愧!”
楊溥佯作疑惑的哦了一聲,“將軍何愧之有?”
刁彥能道:“臣乃陛下之臣,如今卻替丞相監視陛下,臣有愧於陛下信任,請陛下治罪!”
楊溥起身離案,扶起刁彥能,歎道:“將軍真乃坦誠君子,能將這番話告訴朕,可見將軍實乃忠臣。如今國家有難,敢問將軍,可願協助朕匡扶社稷,拯救時艱?”
刁彥能再拜,“陛下但有所命,臣誓死遵從!”
“好,好!”楊溥再度扶起刁彥能,很是欣慰欣喜,“將軍真乃國士也!今得將軍輔佐,朕心大定,倘若天下臣民皆如將軍,大吳何愁不興?此番大吳若是得存,將軍就是社稷功臣!”遂命侍從上酒,與刁彥能共飲。
對楊溥而言,他不能隻依仗楊志業一人,依仗一人則容易讓對方大權獨攬,他必須扶持其他人與其相互製約。當然,就眼下而言,能多收攏一些臣子效忠,大事成功的幾率就大些,而宮廷禁衛近身護衛,關系他的生死,他如何能不多多爭取?
對刁彥能而言,投靠楊溥並不難理解。
楊溥是大吳皇帝,他身上有大義名分。
徐知誥是臣子,沒有大義名分,謀的又是“大逆不道”之事,名不正言不順,他要結交眾人,引得眾人效忠於他,只有靠一個“利”字。但官位利益就那麽多,要使得眾人有利可圖,就得奪取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除了內部鬥爭, 就是開疆擴土——征戰他國從國外索利。
若是外戰順利,例如得了楚地八州,眾人有功勞,受賞受封,利益到手,自然就侍奉徐知誥左右,忠貞不二。但若是征戰失利呢?例如先有江淮之敗再有湖南之敗,丟了江淮又丟湖南,那會如何?國外無利可圖,國內的原有利益也失去,就沒人會高興。
再者,吳國征戰江淮、湖南,損兵折將無數,那些戰死的將士有沒有家人親友?這些家人親友會不會記恨徐知誥?其中,能在軍中領兵的將校,家人親友多半也是吳臣,他們失去了既得利益不說,親友家人也死了,會不會痛恨徐知誥?
在這種情況下,利益被徐知誥征的戰不利弄沒了,家人親友也沒了,金陵眾人反徐知誥,就顯得順理成章。
如今,楊溥意圖重掌權柄,他本身就有大義名分,吳臣效忠他是理所應當,而效忠楊溥扳倒徐知誥,可比沙場征戰要輕松些,而一旦扳倒徐知誥,他們就是社稷功臣,勢必被楊溥封賞,無論是加官進爵還是賞賜財貨田地,都會得到更多利益,這個時候,徐知誥眾叛親離豈非合情合理?
楊志業、刁彥能,都是如此。
刁彥能雖然是孝順之人,但孝順之人就不能逐利?就不能有野心?
————————
催更啊,見到你們催更我就有碼字的激情,多來點人催更啊,我就能更得更多。
:..///16/16949/
百度求小說網有求必應!十國帝王最新章節,歡迎收藏!求小說網,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