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要死保東陽,王師也沒有選擇,只能死奪東陽。
攻下東陽,打破成都與東陽的互為犄角之勢,就等於撕碎了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然而此時,李從璟心中卻想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孟知祥此人如何,李從璟對他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軍情處的資料已經足夠豐富,對他的各方面都有深入剖析,說陌生是因為李從璟並未與他打過什麽交道,沒有直面認知。
這回入蜀作戰,隨著戰事深入,李從璟對孟知祥的了解也在加深,孟知祥的負隅頑抗,並不出乎李從璟的意料,但對方抵抗意志之堅決,以及在局勢極端不利的局面下,依舊思慮清晰的布置,還是讓李從璟不免高看。
這一世李從璟有幸近距離見識了不少青史留名的風流人物,前有李存勖、郭崇韜,後有徐知誥、高季興,這些風流人物各自性情不同,平生遭遇也是各有差別。
這其中,李存勖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在他沒有入主中原之前,一個英雄人物能擁有的風流之貌,在他身上體現到了極致。無論是年少成名獨領風騷,還是臨危受命力挽狂瀾,亦或是爭霸天下問鼎巔峰,他都做的無可挑剔。
要知道,當年梁晉爭霸時,晉地既不及梁地廣闊,也不及梁地富庶,更沒有梁地百姓多,客觀上國力軍力都落後一大截,而晉地偏偏還得北禦契丹,與當時盤踞燕趙之地的諸侯博弈。
這就更不用說李存勖本身還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了,便是常領百余騎馳騁敵營,將萬千敵軍戲耍於鼓掌中的英姿,都留下了說不盡的傳奇。
無論從哪方面看,李存勖的風流都不輸於古人,秦皇漢武、高祖太宗不過如是。
彼時李從璟十年寒窗之後投身軍伍,最初兩年作為李存勖親衛,在他身旁耳濡目染、聆聽教誨,無論李從璟承認與否,他後來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最重要的積累不是那十年寒窗,而是這兩年的耳聞目見與思索總結。
若非入主中原後太過膨脹,最終落得自爆的下場,李存勖本是有極大可能成為千古一帝的。
與李存勖的年少成名、早早君臨天下不同,孟知祥就明顯屬於大器晚成。早年間孟知祥既無賢名,也沒有被哪位伯樂高看,可謂默默無聞平平常常。但在裂土割據成為一方諸侯之後,他卻在短短三四年間,就將西川經營的鐵板一塊。
在原本歷史上,孟知祥的對手,無論是李嗣源,還是石敬瑭,都不是庸碌之輩,更何況他本就不佔據道義,還有董璋那位眼高手低的愚蠢隊友,在這種情況下能最終成就帝業,雖說與蜀中地勢脫不開關系,但也可見其能。
李存勖與孟知祥,誰更可怕一些不好說,但無疑誰都不能小看。
兩人的風流不一樣,兩人的人生與結局也不一樣,卻都值得細細品味。
此時李從璟腦海中對孟知祥的評價只有一句話: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這八個字,實在是道盡了孟知祥的出眾之處與風流精髓。
“大帥預備派遣何人前去支援郭威?”莫離一句話將李從璟從深思中拉回現實來,東陽是必須要爭奪的,這跟對付上位者要先剪除他的羽翼是一個道理,既然孟知祥對東陽的守備力量作了補充,眼下僅憑郭威所部已經不足以奪下城池,增兵東陽便成了王師唯一的選擇。
“軍師覺得派誰去合適?”李從璟反問,增兵東陽看似簡單,其實大有文章,東陽之戰已不僅是王師對東陽一座城池的攻打,成都與東陽既然已成呼應之勢,王師增兵東陽,必然要面對成都軍隊的牽製,這就對領兵者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是尋常之輩能夠勝任的。
“馳援東陽,必須要快,奪下東陽,必須要以雷霆之勢,萬不可使戰事拖延持久,一旦東陽久攻不下,王師便落入了孟賊的圈套當中,若是戰事久延不決,不僅成都必將士氣大漲,不利於王師征伐,一旦戰事拖延到冬日,情況就不容樂觀了。”莫離條分縷析,“故此,馳援東陽的將領,必須要智勇雙全,所部將士必然要有奮不顧身之氣。”
莫離既然這樣說,就表明他心中已經有了人選,李從璟心中其實也有人選,聽罷莫離的話,他就知道兩人的意見並無二致。
“傳李紹城、夏魯奇來見。”李從璟下達了指令,東陽之戰,說到底無非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各自調兵遣將而已,到底是張良計更甚一籌,還是過牆梯更加高明些,就要在戰場上見分曉了。
李紹城、夏魯奇到來之後,李從璟道:“東陽之戰陷入膠著,於我十分不利,此中細節無需本帥多言,兩位想必也都看得清楚,眼下萬州軍難以在短期內獨自攻克城池,故而需要另遣甲士前去相助。”
“李紹城,爾部靜難軍,向來訓練有素,多年來一直在為伐蜀做準備,襲奪劍門關一役,爾部已經立下大功,也展露出奔襲速戰之能,現本帥意欲令爾部支援郭威,且務必在到達之後三日內奪下城池,你可有把握?”
李紹城昂然抱拳道:“願立軍令狀,事若不成,提頭來見!”
“軍令狀就不必了。”李從璟擺擺手,看著李紹城認真道,“東陽之戰,軍師本是建議本帥親自前去的,你跟隨本帥多年,一直都是本帥左右手,有你前往,與本帥親至無異。”
李紹城感念李從璟的信任,激動得臉漲紅。
李從璟又看向夏魯奇,“此番伐蜀,武信軍乃是朝廷鋒尖,夏將軍深得陛下信任,智勇兼備罕有人及,此番靜難軍支援東陽,還請將軍隨行,郭威、李紹城到底年輕些,還需要多多仰仗將軍。”
夏魯奇慨然道:“大帥但有驅使,末將敢不效命?”
李從璟點點頭,最後道:“此番支援東陽,快馬加鞭是為首之要,故而輜重不宜多帶,但強弓勁弩之物,爾等要多少有多少,搬空輜重營都不是問題,隻一條,三日之內,必要奪下東陽!本帥贅言一句,東陽之戰,巷戰將會異常激烈,你倆要有充分準備。”
李紹城、夏魯奇應諾不提。
兩人離開後,莫離又道:“有李紹城、夏魯奇相援,東陽城池可奪,然則成都牽製之軍,大帥預備何以應對?”
“成都會出兵牽製我軍,我自然也能出兵牽製成都,在兵力對比上,我可是比孟老賊富裕得多。”李從璟笑得理所當然,在這場帝國對蜀中的征戰中,他的這種胸有成竹與淡然自若一直貫徹始終,無論是最初的劍州戰局不利,還是梓州之戰時面對西川三萬精兵的增援,他始終都沒有絲毫局促與緊張。
蜀中這場大戰,孟知祥固然蓄謀已久,李從璟卻布局得更早,他有整個帝國的數年積累,也有龐大而運轉精細的軍中參謀機構,當所有的準備都已做完,他唯獨還需要的,就是信心。
“遣誰去合適?”莫離笑著問。
“深入敵境,襲擾敵軍,既要兵臨城下,又要遁於荒野,既要血戰拚殺,也要轉騰周旋,故而既需要將領經驗豐富,又需要將士久經沙場,更需要兵將都有有不勝則死的信念。”李從璟笑意醇厚,“如此一來,還有比他二人更合適的人選嗎?”
莫離又搖起了折扇,“的確,李從珂、石敬瑭二人再合適不過。”
行事需要審時度勢,教學需要因材施教,這些與用人一樣,都是學問,將李從珂、石敬瑭用在這件事上,可謂恰如其分。
戰事議到這裡,看似已經完畢,但看李從璟與莫離神態,卻都沒有要罷休的意思,兩人各自飲了幾口茶,這樣子分明還有長篇大論。
放下茶杯,李從璟悠悠道:“我聽說梓州之戰最後一日時,軍師曾對玄武捷報傳回時機、東川兵將投誠甚至是打開城門的時辰都算得分毫不差,惜乎彼時我不在梓州,未能目睹軍師出世之姿,一直頗覺遺憾,不知今日軍師可否再算算益州戰事,對李紹城、李從珂等人的戰況進行一番準確預測?”
莫離並不上當,乜斜李從璟一眼,將皮球踢了回去,“益州戰況何其複雜,離縱然有心卻也無力,不過觀大帥這份胸有成竹之色,似乎智珠在握,想必心中已有了丘壑?”
李從璟哈哈大笑,自然也不會上莫離的當,笑罵了一句臭狐狸就算翻過了這篇兒。
莫離沉吟片刻,忽而正色道:“蜀中戰事雖然進展順利,但西川也並未走到絕境,未慮勝先慮敗,成都東南、西南州縣頗多,不可不防。”
李從璟擺了擺手,“孟老賊叛國造反,本就名不正言不順,且不說西川東南、西南各州縣本就沒多少兵力,就算是有, 此時也只會持觀望態度,孟老賊雖然頗得人心,但還沒得人心到這個地步。此間情況,昨日我在軍情處已經查看得清楚,軍師不必擔心。”
莫離微微點頭,默然片刻,忽的喟然一歎,感慨道:“昔年莊宗年少有為,晉地英雄皆以為天下平定可期,卻不曾想早慧易夭,最終空留許多余恨。孟老賊雖說並無顯赫聲明在外,觀其言行舉止,再看其心智性情,卻是老而彌堅之輩。此番孟老賊聚兵造反,是攜一甲子心血積累,欲要一展凌雲衝天志啊。離雖不恥老賊叛國造反的行為,卻不得不感佩老賊的堅韌心志,昔年桓溫也不過如此。”
莫離有魏晉古風,李從璟向來知曉,故而不覺得他這話如何大逆不道。彼時桓溫圖謀造反,雖然事敗身死,但他的風流英姿卻被時人所稱頌,這在當下看來似乎難以接受,卻是當時尋常的風物人情。
莫離感慨完,李從璟並無異色,近日他沒有出征打算,故而沒有披甲,只是青衫羽巾,身上少了些殺伐威嚴之色,不過挺拔的身姿依舊英氣勃發,倒顯得多了幾分風流傲然之氣,他淺淺嘗了一口茶碗中新斟的清茶,放下清香四溢的茶碗,平和的目光中忽然閃過一抹閃電般奪目的光芒,“彼有凌雲衝天志,我當躍馬橫斬之!”找本站請搜索“”或輸入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