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春秋我為王》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吾家之0裡駒!
ps:12點還有一章

 六月十三日,當趙葭抵達臨秦(大荔)時,秦國承諾交割的第一批糧食正沿著渭水往下遊運來。

 他們在岸邊觀望,卻見被重量壓到吃水線下的船隻源源不斷朝碼頭駛來,在臨秦靠岸後,趙氏那些精於計算的官吏眯著眼打著算盤清點粟麥,船上的秦人眼巴巴地看著一袋袋糧食被扛下去,羨慕得直咽口水。

 未來十年,秦人都得餓著肚皮運糧東來了……

 趙葭籲了口氣,他們百人渡涇,歸來時卻僅有五十不到,但看到眼前這一切,袍澤的犧牲便是值得的。戰爭結束了,活著的人暗自慶幸,戰死者也沒必要太過悲傷,他們家中能分到不少撫慰田、糧——與後來的商鞅變法後的秦不同,趙氏武卒戰死後,除非他家裡已經絕嗣,否則軍功田不會被沒收,而是能傳給下一代,官府還會派些勞役、氓隸去幫忙耕作。

 隨後趙葭他們一行人抵達臨秦城門,這臨秦就是大荔戎國的都城,自打八年前滅亡後,大荔人先後受秦、魏統治,現在換成了趙氏,對於他們而言也並無區別。

 因為趙無恤近來住在這裡,臨秦又被選做新郡的首府,剛到任的趙氏官吏便組織人手修繕在戰爭裡被損壞的城樓、城牆,如今看去煥然一新,城樓上刷了新漆,陽光一照,明亮生輝,雖然秦地硝煙才平息不久,但臨秦已經是一番戰後太平的好氣象了。

 就在城門邊上,他們受到了先前沒有想到的熱切歡迎,兩排甲胄鮮明的羽林侍衛挺立在此,好似兩行白楊,遠遠看到趙葭等人過來,便在鼓聲和號角中齊刷刷地行禮致敬,讓趙葭等人從中穿行而過,他們感覺自己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趙無恤也穿著朝服,站在城門邊上笑呵呵地看著趙葭過來。

 趙葭連忙兩步並作三步邁過去,遠遠便下拜頓首道:“弟尺寸之功,僥幸而回,豈敢讓兄長親迎?”

 趙氏人丁不旺,趙無恤的兄弟四人更只剩下他一個,此外除了被委以重任,外放做傀儡國執政的趙伊,趙廣德外,全族男丁僅有五六人而已,且都是年紀小的。可也就是這些趙氏年輕一輩,卻有一種對趙無恤的癡迷崇拜,趙葭也不例外,在他們眼裡,這位家主堂兄無疑是本族裡五百年一出的英主,帶領趙氏戰勝宿敵,操持晉國國政,甚至橫掃諸侯,稱霸中原。歷史上趙成子、趙宣子、趙文子、趙武子這春夏秋冬四季之陽加起來,都不如他偉大。

 趙氏子弟的自信和自傲已經抵達了頂峰,所以趙葭才會帶著百余人深入秦國,隻為證明趙氏比晉君強!

 如今趙無恤親迎,等於承認了他此舉的價值,趙葭怎能不激動莫名?一時間口裡盡是誠惶誠恐的話。

 “渡涇入秦,犯岐北,震雍都,促使秦國降服,你此番立下了大功,是趙氏的英雄,又為我解決了麻煩,我怎能不降階相迎?”

 趙無恤笑著將他扶起,拍去他身上的灰土,隨即顧左右曰:“縱橫秦地千裡,又平安歸來,此吾家千裡駒也!”

 千裡駒之名,從此終生與趙葭相伴……

 ……

 相迎入城,安頓好疲倦的兵卒後,趙無恤暫未理會躍躍欲試想要過來與他搭話的戎人,而是為趙葭舉行一場小宴,讓他說一說這些天的經歷。

 雖然對趙葭這些天的冒險略有耳聞,也能猜出個大概,可聽他親口描述他渡過涇水,越過晉軍曾抵達過的侯麗等地,向岐山進發時,席上眾人也不由為他喝彩。以百余人孤軍深入敵國腹地,還真是非常人所為啊。

 隨後趙葭說起他燒了杜陽,告訴秦人趙軍前鋒來了,並效仿《絕秦書》的體例和格式,留書一封,致使雍城震驚,秦伯惶恐時,趙無恤拊掌而讚,讓他把所寫的檄文再複述一遍,讓筆吏一一記述下來。

 “今趙氏上卿,順應皇皇上帝之命,惟恭行天之罰,統全晉之力,揮師渡河,以臨涇渭。張矜億怒,飾甲底兵,旌旗十萬直指雍城,吾等乃上卿前驅,燒爾小邑,以予告誡:若秦之社稷危亡,七廟隳為土瓦,非趙氏敢忘伯益、飛廉,乃秦先絕我之好也……”

 等趙葭念完這段後,趙無恤已是讚不絕口,同時更加喜愛此子。趙葭遠勝其兄趙廣德,不但有膽子,還有見識,真不枉送他進臨漳學宮學了三年,這樣文武雙全的後輩,若好好培養,十年二十年後出將入相指日可待。

 不過趙葭的故事還沒完,這之後才是最為刺激的。

 “秦人得知杜陽之事,又被我留下的檄文所激,遂出動岐北各邑千余人來追殺吾等……”

 數十人騎著馬在陌生的國度裡躲避追剿,亡命天涯,說到驚險處,連趙無恤也為他捏了把汗,跟著趙葭回來的人不到一半,大多是這期間折損的。

 “秦人似是鐵了心要將吾等殺盡,察知往東走的路被斷絕,吾等只能向北走。到了豳地附近,吾等騎乘的馬奔波十日後已極為疲憊羸弱,漸漸被秦人車騎追上包抄,眼看只能回頭拚死一搏,恰在此危急關頭,卻有一支戎人車騎殺了出來,趕走秦人……”

 趙葭對趙無恤道:“這些戎人,便是此番跟我回來的義渠人了……”

 ……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戎人雖與華夏有較近的關系,但早已經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的分化離析。義渠乃戎人的一支,從殷周時代就已經存在,趙無恤傳喚隨行的史官左丘明詢問,左史很準確地告知他:“武乙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

 義渠自古便與周人為鄰,被擊敗後長期歸附西周,繳納虎豹等貢品。周衰,犬戎趁虛而入,義渠也隨之南進。他們在涇北的“大原”地區,也就是後世甘陝交界的固原、平涼一帶扎根,算是西北戎國裡最為興盛的。不過因為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裡”,壓製了群戎的空間,所以義渠只能向北向西發展,與中原素無往來。

 趙氏也是在建立上郡後,通過白翟才知道上郡往西兩百裡便是義渠的勢力范圍。管理整個北方商貿的平準官猗頓試探性地派了一支商隊過去探訪,義渠那邊也曾有人來上郡賣羊皮,可因為其間山嶺縱橫,來往困難,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交流了。

 不過隨著趙無恤佔領涇陽,趙氏與義渠便直接發生聯系了。

 他對這個新鄰居有點興趣,因為這關系到馮翊的邊防和穩定,就讓趙葭繼續說說在義渠的所見所聞……

 “豳地雖是周人肇興的地方,可在驪山之難後,此處又被戎人佔了,幾經輾轉落入義渠手中,秦國一直想收復,只是都未成功。就我所見,義渠吸納周人遺民,既事農耕,也事畜牧狩獵,一些人通秦地語言,其君長稱君,也自稱為王……”

 “蕞爾戎邦,也敢稱王?”席間有人十分不屑,把義渠當成蠻氏那樣的小不點。

 趙葭還未回答,倒是陪坐的劉德小心翼翼地反駁道:“義渠可不小,秦國西北群戎,有義渠、烏氏、胊衍等,其中以義渠最大,其國土廣袤,有方圓數百裡,而且兵卒驍勇善戰,遇到戎地沒收成,還會入侵劫掠,偶爾還有小股戎人跑到涇陽附近……”

 趙葭點頭道:“不錯,義渠曾敗於秦穆公,之後百余年養精蓄銳,築城廓以自守,其國雖然僻處深山之中,但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吾等被其所救後,隨他們回到義渠君在涇水邊遊獵的行帳,雖然簡陋,但兵卒卻不少。”

 無恤問道:“義渠君有多少兵卒?”

 “不知詳略數目,但一次出動兩三萬人並不難,只是義渠內也是部族林立,其君長從各部裡推選,經常會相互為敵,故而過去數百年裡對秦國威脅不大……”

 之後趙葭還說了些在義渠所見的風俗,什麽“其親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謂登遐”,這種中原人不齒的火葬習俗在戎系各族處卻是司空見慣。而且義渠人“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作戰私鬥都十分驍勇。

 據趙葭所言,他們在涇水上遊見到義渠君後,義渠君起初並不在意,得知他們是與秦國為敵的趙軍後,才不敢怠慢。義渠再閉塞,也知道近年來東方興起了一個很強的”趙國“,連上地白翟也臣服於趙。於是義渠人對趙葭等人好吃好住地招待,還送他們女人……

 內部商量一番後,義渠決定派人送他們回來,不過義渠的使者也跟來了,看那樣子是想與趙氏建立聯系。

 趙無恤對義渠國的土地是一點興趣沒有……別說現在的趙氏,就算是全盛時期的秦國,寧可去與東方諸侯為敵,寧可跨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去開拓巴蜀,也不願意往北挪動幾步,直到秦昭襄王時,才滅義渠建立了北地郡。

 究其原因,是因為先秦時代的義渠戎狄太窮了,而且窮山惡水出刁民,從秦漢到宋朝,這一帶一直未能開發起來, 宋遼時期的環慶地區,仍是群蕃的天下,連西夏黨項都嫌棄他們的粗鄙野蠻。

 所以趙無恤吃飽了撐著才會去打這塊沒肉骨頭的主意……

 “不過彼輩畢竟救了吾家的千裡駒,往後為鄰,也少不了要打些交道,那就見上一見吧。”

 帶著這種心思,次日,趙無恤傳喚了義渠使者。

 義渠使者為此次覲見是費了一番心思的,他不知從哪找了一身深衣袍服,披散的頭髮也扎成椎髻,而且入內還知道下拜,可見其粗通禮儀。

 只是那一口蹩腳秦地方言讓人忍不住想笑。

 “義渠君讓小人來見趙君,問侯趙君無恙。”

 開場白一板一眼,可再開口時,這位戎使卻提出了一個讓室內眾人目瞪口呆的建議。

 “義渠君還想讓小人問問,趙君可願與義渠共滅秦國,共分其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