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第四次戰役打響。
雖然打的仍然是運動戰,但是與第三次戰役東部戰場上的進攻行動有很大區別。
首先由38軍發動正面進攻,擺出合圍榮州守軍的態勢,迫使駐扎在安東的韓軍第6集團軍派兵北上支援。隨後54軍沿海岸線公路向南推進,迫使韓軍第6集團軍向東運動,切斷54軍的南下路線。成功誘開韓軍第6集團軍後,77軍從忠州南下,在空突1511旅的支援下攻打僅有1個步兵師守衛的金泉。
攻佔金泉,成為第四次戰役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
作為第6集團軍與第5集團軍的銜接點,僅有數萬居民的小城金泉成為戰略要地。
如果不是共和空軍掌握了製空權,迫使各地韓軍不敢輕舉妄動,不然韓軍不會只在金泉部署1個步兵師,而且是臨時組建的步兵師!
拿下金泉之後,韓軍第8集軍的左翼防線暴露在了77軍面前。
按照裴承訂的作戰計劃,77軍將沿著金泉-善山-上場洞-軍威-雲山洞的進軍路線繞到韓軍第6集團軍背後,切斷第6集團軍的退路。讓低空突擊部隊守衛各處要地之後,77軍從雲山洞南下,經義城、塔裡洞、花木洞、新寧、永川,直奔蔚山與浦項之間的慶州,佔領這座極為重要的小城市。
整個進攻行動的行軍歷程超過600千,為此77軍必須帶上電力供應設備。
軍裡程還是次要問題,以77軍的能力,只要有電力供應設備,跑000千米都不是問題。關鍵是,77軍必須在24~小時之內跑完600米!
77軍攻佔慶州之後。54軍才擺脫韓軍全速南下攻打浦項。
為了確保77軍能夠及時攻佔州。裴承毅派了3個空降旅協助77軍。
如此算來。裴承毅投入了2個軍地兵力發動大縱深突擊。
懂得軍事地人都明白。這輪進攻將決定韓國地命運。
只要77軍打下慶州、54軍攻佔浦項韓軍地集團軍將成為擺設。近200萬韓軍只能“觀戰”。雖然擔任牽製任務地38軍無法參加進攻蔚山與釜山地作戰行動。但是裴承毅已經讓54軍、77軍集結到蔚山北面。加上5個空突旅與跟隨54軍地3個炮兵旅。能夠投入9個戰鬥旅與5個炮兵旅。總計6萬余兵力攻打蔚山與釜山。別說守衛蔚山地只有15個韓軍步兵師、守衛釜山地韓軍不超過20個師。就算蔚山與釜山是第二個漢城。也擋不住6萬大軍地進攻!
關鍵就是77軍地突擊行動能否取得成功。
沒人懷疑最終的結果,因為所有有利條件都在共和國陸軍手上。
按照美國國防部向外界透露的消息,中隊集中了2000~架作戰飛機架武裝直升機,12余架運輸直升機、3個工程營支援77軍南下。雖然77軍到達金泉後,離開了遠程炮兵的支援范圍,但是共和國陸軍有一支規模不俗的短程戰術導彈部隊,如果有必要可以用戰術彈道導彈與陸射巡航導彈為77軍提供“炮火支援”。即便沒有炮火支援,在如此強大的空中力量的支援下,韓軍也無法擋住77軍。
天亮後軍還在前往金泉的途中,王元慶在北京接見了朝鮮臨時政府總理。
在共和國陸軍攻佔蔚山與釜山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安排朝鮮國防軍參戰成為了共和國政府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論規模,朝鮮國防軍的實力並不弱。
朝鮮臨時政府成立後,共和國按照承諾對進入共和國境內、以及朝鮮北部地區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整編,逐步將將指揮權移交給朝鮮國防軍總參謀部。
整編有兩層含義,一是建立新的指揮體系,二是提供武器裝備。
建立指揮體系屬於比較簡單的工作,因為總參謀部忙與指揮作戰行動以人事整編由國防部承擔,宗應仁親自負責相關工作。
比較麻煩的是為朝鮮國防軍提供必要的武器裝備。
如果半島戰爭早兩年爆發,這個問題還不明顯,當時共和國陸軍有大量淘汰裝備。可是在半島戰爭爆發的時候,大部分二手裝備都由“中重公司”出售給了第三世界國家,或者免費贈送給了老撾這些“窮親戚”。不是不能提供新裝備,只是朝鮮軍人素質低下見得能夠正確操作新式武器裝備。
不得已,共和國陸軍不得不用收繳的朝軍裝備武裝朝鮮軍隊。
據不完全統計,共和國陸軍在參戰前後總共收繳了150萬支步槍、2萬挺機槍、5萬多具火箭筒、12000~門迫擊炮,以及大量槍彈與炮彈。只是其中很多武器彈藥都無法正常
比如在收繳的步槍中,竟然有25萬支在20紀60年代的ak系列突擊步槍雖然其中部分仍然可以正常發射,但是絕大部分已經嚴重鏽蝕:打出子彈,也打不中目標。彈藥的問題更加嚴重繳的12子彈中,有8過了保質期或者即將過保質期;120萬枚火箭彈中約萬枚過了保質期,還有相同數量的因為沒有得到妥善保管而無法正常使用或者存在安全隱患;15萬發迫擊炮炮彈中,近半數嚴重鏽蝕,另外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炮彈沒有引信!
重裝備更不用說了。
共和國陸軍收繳的654坦克、877輛步兵戰車、673輛裝甲車全都是20紀80年代以前製造的。別說翻新,就算是正常維護都難以保證。用後勤部隊官兵的話來說,如果沒人要這些坦克戰車,只能當作廢鋼鐵處理。因為共和國陸軍的損失也相當慘重,新訂購的重裝備必須提供給作戰部隊,所以陸軍後勤部門想盡辦法,甚至請來軍工企業的退休職工,修複了部分朝軍重裝備。
受裝備限制,在重建朝鮮武裝力量的時候,共和國采用去了雙管齊下的政策。
部分素質較高的朝鮮軍人編入“中朝聯合作戰部隊”,在後方執行後勤保障工作。到第四次戰役開始的時候,大約有25000朝軍官兵在為共和國陸軍服務,其中包括550名汽車駕駛員與12000~余名車輛維修人員。
按照朝鮮臨時府的一份統計報告,這些朝軍官兵無一例外的都是朝鮮3年改革開放中的積極份子,其中不少在中資企業工作,少數還有到共和國留學的經歷。
素質較差的編入戰鬥部;,在後方接受訓練。
最初的時,由國防部從共和國陸軍未參戰部隊中抽調軍官對朝軍進行培訓。到了第二次戰役之後,則直接由前線沒有擔任作戰任務的部隊對朝軍進行培訓。因為大部分朝軍官兵都有服役經歷,大部分還是前朝鮮人民軍的軍人,具備基本的作戰技能,所以培訓主要是提高朝軍士氣,恢復軍隊紀律,讓朝軍軍官掌握某些先進裝備的使用與操作方法,明確朝軍存在的目的與價值等等。
這些接受培訓的部隊正是朝鮮的主要力量。
第四次戰役開始的時候,朝鮮國防軍的作戰部隊達到5個裝甲師與55個步兵師,總兵力超過70萬。
全世界,兵力超過70萬的家用1指頭就能數過來。
現代戰爭,兵力並不是戰鬥的第一要素。
在提交給國務院的報告總,宗應仁明確提到,朝軍的戰鬥力非常低下,不會比韓軍強多少,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
只是,沒有時間讓朝軍繼續呆在營地裡了。
與朝鮮領導人會晤時,王元慶提出,朝鮮國防軍必須在第四次戰役結束前參戰,向駐扎在大田的韓軍第5集團軍發動進攻。朝鮮領導人沒有拒絕,只是提出需要由共和國提供作戰物資與火力支援,並且派遣軍事教官指揮朝軍作戰。
王元慶非常爽快的答應了朝鮮的所有要求。
朝軍參戰,共和隊就能抽身,提供點物資算什麽?再說了,就算朝軍不參戰,呆在軍營裡吃喝拉撒,也得消耗大量物資。在朝鮮恢復正常之前,連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資都由共和國提供。火力支援更不是問題,落到實處上,也是作戰物資。即便朝鮮不主動提出由共和國派遣教官指揮朝軍作戰,王元慶也會提出來。就算王元慶並沒考慮朝軍的生死,共和國也出了力,總不能讓投入的物資白白浪費掉吧。
最重要的是, 朝軍將徒步南下。
共和國希望早點結束戰爭,朝鮮政府也希望早點結束戰爭,因為戰爭在朝鮮半島上進行,打成什麽樣,打壞的都是朝鮮的家園。戰爭越早結束,朝鮮就能越快恢復正常,朝鮮民眾也能越快過上安穩日子。
為了減輕運輸上的壓力,朝鮮政府答應自行解決部隊南下的問題。
幸好朝軍的主力是步兵,不是裝甲兵。步兵在行軍中消耗得再多,也是一日三餐。如果是裝甲兵,一天燒的燃油就夠後勤部隊頭痛了。
安排好這些朝軍參戰的事情後,王元慶非常委婉的提出了外交上的要求。
朝鮮領導人心領神會,沒讓王元慶多費口水就表示朝鮮政府將在適當的時候發表外交聲明,宣布朝鮮國防軍參戰。準確的說,是朝鮮國防軍前往半島南部地區執行清剿叛軍與匪軍的作戰行動。
到此,朝鮮國防軍參戰成為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