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時間115,戰略警報響起。
“戰略預警系統”的兩套警報體系與針對日本的“戰術警戒系統”幾乎同時發出戰略襲擊信號,信息以光速傳遞到總參謀部的“戰略防禦指揮中心”、以及部署在東北與東南地區的“地區戰略防禦作戰中心”,按照作戰預案,作戰命令迅速下達給各作戰部隊。前後約15,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進入戰鬥狀態。又過了大約15,共和國的“戰略打擊力量”進入戰鬥狀態。
王元慶在第一時間搭乘地下軌道交通系統,由總參謀部前往郊區的戰略指揮中心。
與此同時,負責領導人安全工作的國安部特別行動部隊按照作戰預案,將數十名國家高級領袖接送往郊外的“戰略避難所”。
2鍾之內,共和國的國家機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遭遇“最高威脅”,戰略運作機制的控制下,各項行動有條不紊的展開。
對王元慶等人來說,這多帶有“實戰演練”的味道。
共和國的戰運作機制並不針對日本,而是針對美國、俄羅斯等能夠徹底摧毀共和國的核大國。準確的說,是針對全球核戰爭。該機制的核心任務是遭到突然核打擊時,確保共和國國家領導人的安全,由共和國最高軍事統帥(一般是元首、如果元首遇害,則按照副元首、全體代表大會主席、國務院總理、協商會議主席的順序確定國家最高領導人)下達戰略反擊命令。
這不是共和國才有的略運作機制,任何一個核大國都有類似的機制。
美國為例如果美國遭到突然核襲擊:夠在2內將總統送往安德魯斯空軍基地(位於華盛頓),“空軍一號”能在5鍾之內起飛。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國務卿等高級領袖則通過其他渠道疏散,確保至少有一名領導人能夠躲過核襲擊,並且在本土遭到打擊之後下達戰略反擊命令。
了確保戰略運行機制地有效性。每年都會進行一次相關演習。
此。最關鍵地還是如何攔截日本地彈道導彈。
要想攔截彈道導彈。就得發現彈道導彈。
即便射程超過1千米地洲際彈道導彈能在20鍾之內擊中目標。射程在5000米以內地中程彈道導彈。則能在1c鍾之內擊中目標。
也是說。從發現到擊落導彈。乃至發動戰略反擊整個過程只有數分鍾。
如此一來。如何及時有效地發現並且確認敵人是否發射導彈成為重中之重。
為此個核大國都建立了“戰略預警系統”。
“戰略預警系統”主要由兩種警報體系組成,一是由配備了廣域紅外/紫外探測系統的戰略預警衛星,二是探測距離達到數千千米的戰略警戒雷達。
戰略預警衛星不受地球曲率影響,探測范圍廣、發現目標及時、能夠對目標進行大致定位,但是卻存在無法準確識別目標、無法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無法測量目標飛行彈道等弊端。戰略警戒雷達部署在地面,受地球曲率限制在探測范圍有限、虛警率高、無法及時發現目標等弊端,但是能夠識別目標、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測量目標飛行彈道等戰略預警衛星不具備的能力。
完善的“戰略預警系統”需要兩套體系有效配合。
一般情況下略預警衛星首先發出警報,然後由戰略警戒雷達對目標進行跟蹤定位。
因為日本距離共和國太近以兩套體系均能發揮作用。
為了更加精確的測量目標飛行彈道,還需要通過“戰術警戒系統”加以補償。
“戰術警戒系統”一般是攜帶遠程探測雷達與高精度光學儀器的大型飛機作戰性質類似與kz-119這類戰場指揮機,在敵國附近空域巡邏,能夠及時發現數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范圍內發射升空的彈道導彈。
共和國的“戰術警戒系統”正是以y--15b運輸機為載體的zs-型遠程警戒機。
戰爭開始後,至少有zs-1c在日本海上空巡邏,另外還有2zs-1在東海上空巡邏。在飛行高度為15000米的時候,其攜帶的遠程探測雷達能夠發現1200千米外的彈道導彈,高精度光學探測儀則能對8c0千米內的導彈進行精確定位,並且根據導彈的升空彈道大致推算出導彈的攻擊區域。利用高容量戰術數據鏈,zs-能將獲得的戰術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發送給附近的攔截部隊。
在防禦彈道導彈的作戰過程中,時間就是一切。
zs-發現12枚升空的彈道導彈,相關數據立即發送給正在日本還上空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空基激光攔截系統”,準確的說,是dl-1b型激光攔截武器系統載機。
dl-1b仍然以y-15為載機,主戰裝備是一套“百兆瓦級自由電子電能激光器”。該激光器的峰值輸出功率超過180兆瓦,由8
蓄電池做直接電源,24~:複合蓄電池與2台變裝置作為備用電源,如果有必要,還能用為載機提供飛行電能的8級複合蓄電池為激光器提供電能。在不使用載機電能的情況下,能夠在第一輪攔截中對付目標,在15鍾之後對付另外目標。輔助設備是1台“同頻段指示激光器”、1套安裝在載機前機身左右兩側的高精度相控陣定位雷達、1套安裝在載機頭部駕駛艙後上方的紅外/紫外光學探測系統、1套激光數據搜集系統、1套安裝在載機尾部的遠程氣象雷達、以及數十套通信與信息處理系統。整個作戰系統的核心是1台運算能力達到每秒萬萬億次的神經網絡計算機,以及1台作為備用系統的電子計算機。主要是氣象雷達需要極為強大的計算能力以才配備了價格昂貴的神經網絡計算機。
可以說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正是dl-1b與dl-11a的根本區別。
接到zs-的戰術信息,dl--1b立即進入戰鬥狀態。
首先由定位雷達對目標進行大致定位,由光學探測系統搜集目標的輻射特征、確定激光照射點,隨後由氣象雷達搜集“光徑”的氣象數據、確定所需的照射功率與照射角度;主戰激光器啟動前,指示激光器對目標進行照射,由激光數據搜集系統對反射回來的激光進行分析,確認激光照射點的準確性;確認照射點完全吻合之後主戰激光器啟動,向目標發射高能激光束,利用激光聚焦產生的高溫燒穿導彈彈體,使導彈偏離飛行彈道或者摧毀導彈的戰鬥部與推進發動機,達到摧毀導彈的目的。
當導彈處於助推上升階段的時候主要照射導彈的推進燃料段,摧毀導彈的推進系統。
看上去,這套作過程非常複雜;實際上,在作戰使用中並不複雜,整個作戰過程以毫秒計算時間。
僅僅用了15,在第一巡邏上執行戰備任務的5dl-1b就發起了攻擊。
大約5之後第二巡邏點北部空域執行戰備任務的2dl-1b投入戰鬥。
第一束高能激光射中先升空的那枚x-2型彈道導彈的固體燃料段時,距離日本導彈升空僅有25!
時彈還處於垂直上升階段。
就是說,x-2型彈道導彈還在日本本土上空有離開大氣層!
因只需要攔截12個目標,每架dl-1bb只需要進行2次攔截以d1b上的指揮官均選擇了最大發射功率。當時日本海上空晴空萬裡,氣象條件為“優”。在此情況下,只需要持續照射7秒,就能燒穿導彈彈體,引燃內部的固體燃料!
攔截第一個目標的時候,所有參戰的dl-1b利用戰術數據鏈交換攔截信息,並且用指示激光器跟蹤第二個目標,準備第二次攔截。也就是說,在擊落第一個目標後,只需要等待大約8,就能攔截第二個目標。
此時,另外5枚x-2導彈已經到達大氣層頂端,即將進入中段彈道。
雖然最初的時候,“空基激光攔截系統”只針對大氣層內的目標,但是在進行“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第二階段建設工作的時候,dl-1b具備了攔截大氣層外目標的作戰能力。在以往的演習測試中,也證明了dl1b的攔截能力。只要指示激光器能夠持續照射目標,就能通過激光數據搜集系統引導主戰激光器對目標進行照射。因為外層空間不會對激光產生衰減效應,所以攔截外太空目標時的作戰效率還要高一些。當然,前提條件是,必須用指示激光器持續照射目標,因為定位雷達工作在x波段、無法穿透大氣層頂部的電離層, 光學探測系統也很容易受到受到干擾。
隨著主戰激光器轉向,剛剛飛出大氣層的5枚x-2導彈相繼被擊落。
與第一批遭到攔截的x-2型導彈不同,這5導彈被擊落的時候,已經離開了日本本土上空,而且在重返大氣層的時候,因為隔熱罩損毀,在空中解體燒毀。
下達反擊命令的村上貞正沒有想到,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7枚在日本本土上空被擊落的x-2型導彈均在下落的時候燃燒爆炸,雖然核彈頭得到了重重保護,而且其再入大氣層慣性引信不會因為導彈墜毀而引爆核彈頭,但是當彈頭以每秒超過2000米的速度落在日本本州島北部地區的時候,不但會摔得粉身碎骨,還會燃燒產生數千攝氏度的高溫。彈頭碎裂後,高溫足以蒸發掉裡面的濃縮~。而是已知物質中毒性最大的物質,5克就能毒死全世界70!即便不考慮毒性,也得考慮的放射性。也就是說,彈頭墜毀地區已經成為了“無人區”。
對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