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重新洗牌第十章轉折點
對全世界來說,2037年不是一個平靜的年份。
倫敦會議結束後。全球新聞媒體的目光轉向了北京,數以千計的記者雲集共和國首都,把鏡頭對準了即將召開的第十七屆全體代表大會,準備在第一時間發出共和國政權更迭的消息。20年來,共和國政權更迭第一次受到全球新聞媒體如此高的關注。與20年前的猜測一樣,報道相關新聞的時候,各大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尚且年輕的王元慶會不會打破慣例,謀求個人的第三屆任期?
觀眾需要什麽,新聞媒體才報道什麽。
與20年前的紀佑國相比,王元慶有很多相似之處,又有很多不同之處。
兩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年紀。不管是當年離開時才67歲的紀佑國,還是現在才61歲的王元慶,對國家最高領導崗位來說,都格外年輕。即便站在普通人的立場上,在共和國人均壽命超過78歲(男性為76歲)、法定退休年紀提高到65歲的情況下,61歲的王元慶也沒到退休的年紀。
年輕有年輕的好處。
作為共和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元首,王元慶執政10年,是共和國建國以來變化最大的10年,也是社會大變革的10年。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王元慶用驚人的手腕與魄力完成了連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壯舉。收復最後一塊失地、完成民族統一、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以共和國為中心的集約集團、推進全面銷毀核武器談判,任何一項成就都能讓任何一位國家領導人名留青史。王元慶做到的不是一項,而是全部雖然按照外界的觀點,王元慶的成就與前面兩位共和國元首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王元慶的魄力與年齡有很大的關系。
要知道,當年紀佑國在推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候,也才60歲出頭。
除了年紀之外,王元慶與紀佑國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無與倫比的個人威望、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等等。這些相似之處讓很多人都認為,王元慶很有可能做出與紀佑國相反的選擇,而不是像紀佑國那樣瀟灑的離開,因為誰也不能否認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王元慶不是紀佑國。
王元慶會不會留下來,起決定作用的正是他與紀佑國的差別。
不得不承認,共和國的新聞自由程度仍然不太理想。在這個極為敏感的問題上,共和國的新聞媒體比西方的新聞媒體謹慎得多,沒做太深入的報道,反而是西方新聞媒體無所忌憚的做了全面分析與報道。
當然,新聞媒體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
針對王元慶是否會謀求第三屆任期的問題,國際新聞媒體分成了兩個觀點鮮明的派別。以n為首的美國新聞媒體斷定王元慶會不惜一切代價的謀求第三屆任期,以半島電視台為首的“第三方”新聞媒體則認為王元慶不會為了第三屆任期而毀掉政治改革,而以法新社、天空電視台為代表的歐洲新聞媒體則左右搖擺,沒有沒統一的觀念。
王元慶會謀求第三屆任期嗎?
在n看來,雖然王元慶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謀求個人的第三屆任期,但是只需要一個最關鍵的理由,也就是無人能夠取代他在共和國國內與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就能讓他留下來。
為了讓觀眾相信,n不但做了全面報道,還拿出了很多“證據”。
按照n的報道,王元慶出任共和國國家元首是紀佑國離任時與趙潤東達成的政治交易,因為在2017年的時候,年僅41歲的王元慶還沒有資格出任共和國國家元首。也就是說,王元慶的政治前程在2017年就安排好了,隨後10年間發生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n拿出了一份非常有力的證據:南海戰爭結束後不久,紀佑國回到北京,隨後王元慶被調回中央,在2022年換屆選舉的時候成為國家副元首,並且在半島戰爭期間代替趙潤東,主管日常軍政事務。紀佑國執政的時候沒有設國家副元首、趙潤東的第一屆任期內也沒有國家副元首、王元慶在其兩屆任期內都沒有設國家副元首,而在找潤動的第二屆任期內設國家副元首,就是為了確定王元慶的接替人地位,避免在趙潤東離任的時候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由此出發,n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與“猜測”。
2022年出任國家副元首之後,王元慶在5年後成為國家元首已無懸念,關鍵問題是,紀佑國為什麽要聯合彭茂邦等人,向趙潤東施加壓力?
要知道。這是紀佑國離任後做的唯一與政治有關的事情。
據此,n斷定趙潤東與紀佑國在國家的發展方向上存在分歧,由此斷定趙潤東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下一任國家元首,而不是按照紀佑國的意思,讓王元慶在2027年上台。趙潤東安排的接替人就是顧衛民,王元慶上台後一直在提防顧衛民,由此也能看出顧王之間的關系。問題是,趙潤東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紀佑國,加上彭茂邦的影響,趙潤東只能向紀佑國妥協。從彭茂邦在2022年發揮的作用中,n斷定紀佑國讓彭茂邦留任一屆的時候,已經考慮到趙潤東會製造麻煩,從而留了一手。
不管怎麽說,王元慶能夠上台,與紀佑國關系密切。
問題是,紀佑國為什麽要力挺王元慶?
雖然王元慶在執政10年間的所作所為證明了紀佑國的眼光,但是政治家不是預言家,也不是把夢想寄托在別人身上的理想主義者。換句話說,在2017年的時候,紀佑國不可能知道王元慶會在10年之後做些什麽,更不可能知道王元慶能不能在冒險賭博中獲勝。如果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肯定的答覆,紀佑國就沒有任何理由支持王元慶。n由此斷定,製訂共和國長遠戰略的不是王元慶,而是紀佑國,甚至可以說,王元慶所做的一切,都是由紀佑國策劃的,王元慶這是執行者。即便退一萬步,早在2017年、甚至之前。紀佑國與王元慶就對共和國的戰略發展有了明確的想法,並且製訂了一份延續數十年的戰略計劃,為共和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就是說,王元慶不但是執行者,也參與了規劃。也只有這樣,紀佑國才會不遺余力的支持王元慶,當然,以王元慶的身份,他有足夠的機會與能力參與共和國的戰略發展規劃。
不得不承認,n的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分析很有道理。
問題是,如此龐大的戰略規劃,2個人就能搞定嗎?
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不管紀佑國與王元慶有多厲害,他們也是人,最多只是很厲害的人,而不可能完成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n的猜測準確無誤,共和國高層在2017年製訂了一份將延續數十年的戰略發展計劃,那麽參與者肯定不少,至少共和國決策圈內的人多有份。如此一來,趙潤東不可能不知情,也就沒有理由排擠王元慶。紀佑國就沒有理由向趙潤東施壓,為王元慶上台鋪平道路,從而否決了n之前的猜測。
顯然,n的分析自相矛盾。
由此可以斷定,n的分析沒有多少可信之處。
關鍵是,n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要,即沒有任何人具有與王元慶相當的影響力。
可以說,幾乎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政治改革還沒完成,第三次軍事改革才剛剛開始,國際局勢錯綜複雜,不管是哪個問題。共和國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一個能夠率領共和國繼續前進的領導人。雖然按照某些人的猜測,王元慶極力推行政治改革,就是要讓集體決策取代個人決策,從而削弱個人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的影響力,避免寡頭政治,為共和國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但是在政治改革完成之前,集體政治決策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共和國需要強力領導人。
如果n的猜測沒有錯,僅僅為了政治改革,王元慶就將留下來了。
與n相比,半島電視台的觀點完全相反。
雖然半島電視台也認為,王元慶在擔任紀佑國的首席助理期間參與了共和國的戰略規劃工作,而且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半島電視台並不認為紀佑國在離任前確定了王元慶的政治前程,甚至認為紀佑國沒有刻意扶持王元慶,而是王元慶在廣西的表現最終贏得了共和國高層的信任與支持。最關鍵的是,王元慶深受紀佑國的影響,絕對不會做出對國家不利的事情。
與n一樣,半島電視台認為王元慶有很多理由放棄第三屆任期,但是只要一個理由就充足了,即“政治改革”。
首先得承認非常重要的一點,即“政治改革”是王元慶最大的政治成就。
不管是n、還是半島電視台、或者其他新聞媒體都承認這個觀點。與其他的成就相比,“政治改革”對共和國的影響最大、最深遠,某些人甚至將將其提到了歷史的高度上,認為“政治改革”與“商鞅變法”、“辛亥”、“南昌起義”一樣,是影響共和國歷史的重大政治事件。
承認了“政治改革”的地位,等於承認了王元慶的政治使命。
由此出發,半島電視台堅信,王元慶可以為了政治改革獻出一切,也就不會為了第三屆任期而使政治改革喪失意義。
問題就在這裡,即王元慶謀求第三屆任期,將使政治改革徹底失敗。
雖然半島電視台沒有否認王元慶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推動政治改革方面無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更得承認,政治改革的最終目的是“還政於民”。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約束統治者的權力、讓統治者受到被統治者的限制。毫無疑問,共和國的最高統治者最應該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共和國國家元首的權力必須被削弱,具體的方法就是由集體決策取代個人決策,而完成政治改革的具體方法就是全面推行民主。由此可見,“寡頭政治”是政治改革的最後一道障礙,也是最高的一道障礙。要想完成政治改革,就得消除“寡頭政治”。在此情況下,王元慶還有什麽理由爭取第三屆任期呢?
無數的事實證明,王元慶與紀佑國一樣,擁有崇高的理想,而且可以為了理想付出一切。
針對n提出的問題,半島電視台也做了猜測。
與n的觀點一樣,半島電視台也認為共和國在現階段,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只是半島電視台並不認為王元慶是不可替代的選擇。換句話說,有人能夠替代王元慶。
根據半島電視台的分析,王元慶早就選好了接替人,而且做了多手準備。
如果半島電視台的分析正確,那麽藏南衝突之後,王元慶就在為共和國的未來謀劃。也就是說,王元慶為了共和國的未來親手策劃了印度戰爭。雖然半島電視台的分析驚世駭俗,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根據共和國在2036年下半年陸續公布的一些資料(主要是一些魯拉賈帕尼政府的檔案),早在藏南衝突爆發之後,印度就在為全面戰爭做準備。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也就是說,共和國在更早的時候就在為戰爭做準備了。雖然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敢相信共和國能夠在半年之內擊敗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但是這只能說明,王元慶有著過人的膽識與魄力,並且絕對信任共和隊的戰鬥力。從戰後的一系列事情來看,王元慶製訂的戰爭時間最多1年半,也許為1年。雖然這是戰爭實際持續時間的2到3倍,但是仍然足以讓人覺得瘋狂。問題就在這裡,王元慶決心在其任期內解決最後一個周邊問題,擺明了不想把麻煩留給下一屆政府。半島電視台由此斷定,王元慶這麽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想第三次出任共和國國家元首
解決了印度問題,共和國的周邊局勢將徹底轉變,除了不成氣候的菲律賓與萎靡不振的俄羅斯之外,本土外圍2000千米范圍之內,再也沒有任何勢力能夠對共和國構成嚴重威脅。也就是說,共和國再也不用為周邊安全考慮,可以集中力量做別的事情,比如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推進政治改革、建立新國際秩序、在全球范圍內與美國競爭等等。在此情況下,共和國的戰略規劃肯定會發生重大變化,比如不再需要一支強大到能夠征服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當然,也不再需要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決定的領導人。
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已經開始,而且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裁軍,通過縮小軍隊規模,用有限的軍費推動軍事技術快速發展,所以半島電視台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王元慶已經為共和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至少在10到20年之內,共和國不會對外擴張。
問題是,王元慶也不是預言家,不可能在2032年之前知道3年之後的印度戰爭將以什麽方式結束。換句話說,戰爭拖上1年與在半年內結束將對共和國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如此一來,王元慶就不大可能在2032年,也就是第二屆任期開始之前確定5年後的接替人。正是如此,王元慶才把顏靖宇調回中央,卻沒有設立國家副元首,甚至沒有明確接替人。
按照半島電視台的分析,誰接替,將由共和國在2037年初時的國情決定。
雖然在此之前,相信顏靖宇將在2037年出任國家元首的人佔多數,但是隨著局勢逐漸明朗,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觀點。可以說,顏靖宇的能力並不差,在很多方面與王元慶非常相似,可是他缺乏最重要的因素:影響力。
“影響力”到底有多重要?
站在國家元首的位置上來看,“影響力”不但決定了元首推行改革、管理國家、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還決定了元首的行為方式。從某種角度看,後者產生的影響更加明顯。簡單說來,如果元首缺乏影響力,肯定會在任期內、特別是第一屆任期內謀求樹立威信,事實上紀佑國、趙潤東、王元慶都是這麽做的;而元首要想樹立威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外征戰,用一場給國家、民族與公民帶來巨大利益的戰爭來獲得支持。
王元慶會讓共和國在2037年之後再次陷入對外戰爭之中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為現在的共和國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場戰爭。
如此一來,顏靖宇出任國家元首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
顏靖宇沒有資格,葉致勝就更加沒有資格。除了這兩個人,有能力接替王元慶的就只有顧為民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讓顧為民出任國家元首是王元慶的唯一選擇,也是必然選擇。
暫且不說半島電視台的分析是否正確,至少與實際情況更加吻合。
如果僅僅是共和國的換屆大選,2037年還不至於成為一個備受矚目、被稱為“21世紀大轉折”的年份。
2月的第一天,阿根廷軍事訪問團到達北京。
雖然共和國的新聞媒體沒有對這件事做大肆報道,但是西方新聞媒體、特別是歐洲的新聞媒體卻將其當成了頭等大事,仿佛天快塌下來一樣。
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變得不太平靜。
啟蒙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