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往數次戰爭相比。其和國的民眾對待印度戰卓的傑賃愕烈不同,沒有第四次印巴戰爭時的震撼與驚訝、沒有東海戰爭時的漏*點與積極、沒有南海戰爭時的憤怒與輕松、沒有半島戰爭時的昂揚與雄壯、也沒有日本戰爭時的狂熱與瘋狂,有的只是冷靜與反思,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反思戰爭對國家與民族造成的影響。
俗話說的好,久病成醫。
共和國在短短力年內,經歷了大大小小數次戰爭,頻率之高、強度之大,只有刃世紀尤年代初到凶年代初的美國能夠相提並論。雖然沒人否認共和國在這力年內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沒人否認共和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在這力年內得到的巨大提升,短短為年共和國成了綜合國力最強大的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美元計算提高7倍、國民平均實際可支配收入提高打手 倍、國民消費在國家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增加到鰓、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增加到礎,除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之外,共和國用刀年走完了西方國家需要曲年、甚至勁年才能現代化道路;但是更加沒人否認,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共和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也是唯一無法依靠科學技術、工業生產力、金融資本等表面手段能夠解決的問題。
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刺激人口增長的政策。二是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三是充足的時間。
反思戰爭的時候,引導民間芊論的學者無一例外的提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刺激人口增長的政策不是大問題。早在紀結國執政時期,共和國就調整了施行的多年的計刮生育政策,首先鼓勵有條件的夫婦養育第二個孩子;趙潤東執政時期,生育條件再次放開。不但鼓勵有條件的夫婦養育第三個孩子,還為養育第二個孩子的家庭提供財政補貼與福利保障;王元慶上台執政後,雖然沒有繼續放寬對“三胎”的限制,但是通過提高生育福利保障、義務教育水平、改革高等教育體制等方法,減輕了普通家庭養育第二個與第三個孩子的負擔,讓更多的家庭有能力養育第二個與第三個孩子。
關鍵就是後的個必備條件: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與充足的時間。
王元慶第二次當選國家元首,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到: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快只能在歷年得到緩解、在比年得到根本解決;在此期間。共和國不但要堅持科技立國的基本國策、積極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工業競爭力,還需要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的周邊環境。
這句看上去極為簡單的話,實際上概括了共和國在比年之前的發展道路。
堅持科技立國的基本國策不是王元慶提出來的,早在紀佑國執政的時候,共和國就把科技發展放在了國家發展的首要位置上。複合蓄電池、超導電動機、可控聚變反應堆、遠程電力傳輸技術等“電力革命”的基礎技術都是在紀佑國執政時期取得成果,並且在生產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推動共和國飛速發展力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在紀佑國執政時期得到確定,並且打下了基礎。
按照某些民間學者的觀點,雖然王元慶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已經超越了紀佑國。比如推動政治改革、比如徹底鏟除日本的威脅,但是從根本上講,王元慶的成就建立在紀估國的成就之上,沒有紀傷國打下的基礎,王元慶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更有一些學者認為,王元慶的改革行動實質上是紀佑國改革政策的自然延續。以備受關注也飽受爭論的政治改革來說,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百姓生活穩步提高,對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需求逐漸提高,政治改革勢在必行。就算王元慶不提政治改革,甚至今後幾任國家領導人都不提政治改革,到了某個時期,民眾的意願將超過政府的管制力度,迫使政府進行政治改革。王元慶主動發起政治改革,實際上掌握了改革主動權,而不是在民意的壓迫下被動改革。
王元慶只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而不像紀佑國那樣,以開創性的方式為共和國指明了發展方向。換句話說,就算沒有王元慶,遲早也會有人完成紀佑國沒有完成的改革壯舉。
政治改革如此,科技立國也是如此。
雖然在絕大部分人看來,趙潤東是名副其實的過渡領導人,主要任務就是消化紀仿國留下的改革果實,讓國家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發展壯大,但是在某些人看來,王元慶也走過渡型領導人,主要任務也是消化紀結國留下的改革果實,為共和國創造更加有利於發展的內外環境。當共和國的實力達到更高的程度、由量變引起質變的時候,肯定需要一位像紀佑國那樣的領導人,率領共和國登上輝煌的巔峰。
不管這些說法站不站得住腳,事實是,只要堅持科技立國的政策,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就不會遇到大問題
當然。穩定的內部的境不僅僅是經濟問題。
事實上。經濟本身就不是一個可以單獨考慮的問題,政治、外交、軍事、文化、價值觀都會對經濟產生影響。雖然穩定國內環境的首要因素就是經濟,但是絕對無法隻用經濟手段達到目的。
眾多百姓關心的還是戰爭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雖然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因為在20年內經歷了多次大規模戰爭,所以共和國民眾承受戰爭的能力非常強,遠遠超過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民眾,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持續不斷的戰爭已經改變了共和國百姓對待戰爭的態度。別的不說,刃年來,共和國民眾的收入增長速度一直在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之上,可是在扣除了通貨膨脹之後,共和國民眾的實際收入並沒有增加打手 倍,而是僅僅增加了倍。雖然這個速度仍然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了所有大型經濟體,但是在部分共和國民眾看來,如果沒有連續不斷的戰爭,他們的收入還能增加不少。換句話說,戰爭奪去了原本屬於民眾的財富。
為了迎合共和國民眾的胃口,部分西方新聞媒體也在妄傳中誇大其詞,認為沒有持續不斷的戰爭,共和國的經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共和國民眾的收入會增加好幾倍,早就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了。
事實確實如此嗎?
沒有任何經濟學者支持西方新聞媒體的觀點,就連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都承認,雖然戰爭對共和國的經濟妾展造成了影響,但是大部分影響都是短期與暫時的,從長遠看,戰爭給共和國帶來了非常大的利益。
第四次印巴戰爭,共和國用大約功億元的戰爭開支獲得了巴基斯坦近乙人口的龐大甫場與數千萬廉價勞動力,隨後通過建立“中國南亞經濟共同體”獲得了一個擁有引乙人口除印度的龐大市場與數億勞動力,為共和國國內的數萬億資本找到了出處,也為共和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基礎。南海戰爭,共和國除了獲的一個擁有引乙人口的龐大市場與數億廉價勞動力之外,還獲得了極為寶貴的資源,為“電力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也為國內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半島戰爭,共和國不但消除了切身威脅,還通過幫助朝鮮進行戰後重建,獲得了巨額回報。就算絕大部分人認為得不償失的日本戰爭,共和國也獲的了無法用經濟價值衡量的好處,比如消除日本威脅之後,共和國的國防開支至少可以縮減艦,獲得琉球群島的駐軍權之後,共和國東部沿海的區得到了安全保障,大量軍事設施向外轉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無利不起早,沒有任何國家會打沒有好處的戰爭。
當然,戰爭帶來的好處,往往都有“延遲性”比如第四次印巴戰爭結束後,直到團年左右,共和國的民族資本家才開始大舉進軍南亞市場。直到年,南亞地區才成為共和國主要的初級產品供應地。
民眾考慮的只是眼前利益,而國家領導人考慮的則是長遠利益。
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從力舊年到奶年的戰爭,任由美國在共和國周邊地區築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就算共和國能夠在經濟發展中取得輝煌的成就,共和國的民眾又能得到什麽,而且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嗎?
不得不承認,印度戰爭確實對共和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影響。
因為是正規戰爭,所以開戰之後,共和國就進行了初級戰爭動員,招募在力刃年初到出石年初之間退役、年紀在叢歲到醜歲之間退役軍人。雖然按照國務院製訂的標準,申請再服役軍人必須接受全面體檢與體能測試。只有達到全部要求,才能再服役,而且總招募量不超過田萬,招募對象也以陸軍退役士兵與初級軍官為主,但是一下招募田萬人,而且是田萬社會主要勞動力,仍然對社會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要知道,力巫年初,共和國總人口已經降到打手 個非勞動人口。社會主要勞動力刀歲到0歲的女性與醜歲到強歲的男性不到3億。其中男性主要勞動力僅有弘億,而墜歲到巫歲的男性壯年勞動人口僅有旺刀萬,由此可以算出,招募的刃萬軍人佔社會總勞動力的毖冠、佔主要勞動力的看這個比例,因為這意味著每巫0個家庭就有個被征召。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屬於生產必需品的勞動力每減少舊廠勞動力價格就將上漲然這會讓沒有被征召的公民叭愕好處,但是必然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航
事實上,共和國確實發生了通貨膨脹。
戰爭爆發當天,共和國的基本生活物價就上漲了鎖,其中主要依靠進口的基礎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了理。
嚴重的通貨膨脹,早就讓共和國的民眾感受到了戰爭壓力。
更重要的是,對於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共和國來說,物價快速上漲,必然導致連鎖反應。因為這是由戰爭導致的通貨膨脹,所以無法用加息等正常手段進行調控。8月底,全體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啟用戰略儲備的法案。通過向市場提供更多的物資,平抑因為戰爭導致物資緊缺產生的通貨膨脹。
萬幸的是。共和國早就建立起了完善的戰略儲備體系。
因為戰略儲備物要非常軒艮,所以只能在短期內起到平抑物價的
。
正是如此。在裴承毅提出加快戰爭進程,爭取在酚年春節之前結束大邦模軍事行動的時候,王元慶才會不遺余力的支持。實際情況是,在刀多種必備戰略物資中,只有最重要的刃多種能夠維持打手 年左右,另外的多種只能維持半年。雖然通過擴大進口、開辟新的資源產地、采取金融手段消化市場上過多的流通性等手段。能夠對平抑物價產生幫助作用,但是這些都不是長期策略,只有盡快結束戰爭,才能使共和國的經濟恢復正常。
從穩定國內經濟來看,王元慶把顏靖宇調回中央,並且打破原來的慣例,讓顏靖宇擔任國務院總理,看中的就是顏靖宇管理經濟的能力。說實話。顧衛民是個很好的會計師,卻不見的是個管經濟的舵手。
因為政府的調控起到了作用,所以大部分民眾並不認為共和國的經濟遇到了麻煩。
事實上。絕大部分民眾關心的還是這場戰爭的對外結果。
準確的說。就是有沒有必要打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會對共和國今後的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將對世界格局產生多大的影響。概括起來,就是能否通過這場戰爭,為共和國獲得一個更加和平的周邊環境。
民眾對待戰爭的態度,準確的反映出了民意。
也就是說,民眾不反對戰爭,表明大部分民眾認為這場戰爭對維護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有積極貢獻。民眾開始反思戰爭,表明大部分民眾對某些戰爭決策持不同意見。民眾開始關注印度的戰後政治制度,表明大部分民眾更加關心如何將戰爭利益轉變為經濟利益,如何通過戰爭獲得實質性的好處。
毫無疑問。大部分民眾都希望共和國能夠獲得實質性的好處。
由此也就不難想像,絕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共和國應該在印度發揮持續有效的影響力。
準確的說。就是控制印度的戰後政治體制,用佔領軍的身份獲取經濟利益。
民眾的想法沒有錯,畢竟民眾能夠看到的也就只有眼前利益。當然,在“全民式。的網絡大討論中,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不應該過分乾預印度內政。不能在印度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應該讓印度人決定印度的未來,給予印度民眾自由、民主、平等的權利,以積極有效的手段引導印度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由此可見,學者的觀點與民眾的觀點完全相反,對對於擅長研究政策的學看來說,他們看到的正是王元慶所想
。
在有才能的政治家面前,民意既不可違,又可以引導。
隨著討論全面展開,之前還在專心報道戰爭進程的共和國新聞媒體開始重點報道共和國民眾討論戰爭與印度戰後問題的相關新聞。 當然,在兵力部署調整完成之前,也沒有多少戰爭新聞可以報道。隨著主流媒體加入。“戰爭給共和國帶來了什麽好處戰爭對世界產生了多大影響。應該如何處理戰後的印度共和國要不要在戰後問題上來取強硬立場。等等問題成為了共和國民眾在茶余飯後討論的主要話題。雖然絕大部分普通人沒有上電視的機會,但是網絡媒體為每個人提供了發表言論的平台。短短數日之內。共和國幾家主要網絡媒體上與“戰爭戰後問題”有關的帖子就超過了舊萬條,跟帖更是上億條。在記者進行的隨機采訪中,就連一些住在偏遠地區的農民都開始關注戰爭問題,並且對戰爭有著不一有的見解。比如一名四川的農民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說道:希望戰爭早點結束,國家把糧食出口政策放寬一點。他家的糧食就能賣個好價錢了。
戰爭到底能夠給共和國帶來什麽樣的好處。打手 億種不同的看法。
對指揮這場戰爭的裴承毅來說,他還沒有什麽看法,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甚至還沒有到談結束的時候。
戰爭還沒有結束,討論戰後問題又有什麽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