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與南宋同行》第136章 被忽視的重大發明
王德主家當時沒有顧上理會渤泥國王子安達“遊學”流求島的事情,隨他自己去了。?獵?文? ???

 他的油井當時馬上就要出油……這將是人類第一口油井!

 大宋的民間現在擁有這個時空最好的打井技術,而且是技術水平最高的,此時沒有哪個地區與他們比肩。

 前文說過,他們可以打到三百米的深度,可以輕松穿透岩石,而且還可以輕松保持井口不過二十厘米的直徑。

 各種複雜地形,他們都能一一開鑿出鹵水井和天然氣井。

 張國安島主通過呂氏家族從四川地區雇傭了近百名打井大工匠,事實上,流求島出產的各種海鹽產品,因為它們的物美價廉,對大宋其它以產鹽為生的行業和其工匠們簡直是毀滅性打擊!

 就像對大宋海邊煎鹽戶的衝擊一樣,井鹽行業的從業人員日子也不好過了,除非早先已經打出的鹽井還能產鹽,那些準備開鑿的,甚至正在開鑿的鹽井紛紛下馬,不能幹了,現在海鹽都是什麽價錢了……

 張國安島主的招募恰逢其時,他不僅給他們工作,還有高薪,吸引了不少原先的大工匠應征,還要好好挑選一下呢。

 王德主家還給他們配上了更好的設備……至少不再用硬木當花車,用竹筒當筒套了,而且這個時空連個鋼絲繩子都沒有。

 前文講過,經過五代時期的動亂後,及至大宋初始年間,社會又趨穩定,經濟慢慢恢復了繁榮,巴蜀人口開始驟增,食鹽則開始供應緊張了。

 大宋政府這個時候放松了對四川鹽業的控制,放開了四川民營市場,準許那裡的民眾自由開鑿鹽井。

 其實只有有了自由展的空間,民眾的創新能力才會真正出來,這是一個基本常識。

 四川開鑿鹽井的工匠們大膽創新,采用了小口徑鑿井技術,明了“卓筒井”,這可以看成是那面世界衝擊式頓鑽井的老祖宗了。

 從此,大宋開鑿井鹽的技術登上了新的台階。

 這一個竟然沒有被列入什麽幾大明中的技術,大約出現在大宋慶歷年間,也就是1o41到1o48年年間吧。

 卓筒井是小口徑鹽井,其開鑿技藝和開采鹵水工藝概括地說,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明了衝擊式的頓鑽鑿井法,用鑽頭就是所謂的“圜刀”來開鑿井,它的原動力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抬起裝有“圜刀”和重物的部,然後利用重力再放下,“圜刀”就可以開鑿了隨著鹽井深度的加深,還可以隨時添加支杆。

 第二個就是利用巨竹去節,尾銜接成套管下入井中,以防止井壁砂石入墜和周圍地下水浸入。

 最重要的是,創造了汲土筒和汲鹵筒,即將熟皮裝置於一段竹筒的底部,構成單向閥,每當竹筒浸入泥土與水的混和物或是地下鹵水中時,溶液便衝激皮閥上啟,使溶液進入於筒中。

 每當提起竹筒時,筒內的溶液便會憑借重力壓迫皮閥關閉而不會漏下去。

 總之吧,卓筒井的明是大宋百姓真正的創新式明,只要給了他們自由和機會,他們確實能創造出奇跡來,這不需要誰去領導。

 事實上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在王德主家看來,正好適用……甚至從那面世界的油井數據來看,極可能比他們在四川地區開鑿鹵水井更簡單一些。

 說不好開鑿的第一口油井就是自噴型的呢!

 當然,他們的設想可以是非常樂觀的,但是準備工作要認真而全面。

 這個時期大宋鑽井工匠們的頓鑽設備主要由踩架和井架組成。

 簡單描述一下。

 那個踩架上有碓板,碓板的一端懸掛著鑽頭“圜刀”,鑽頭“圜刀”是直接開鑿泥土和岩石的工具,碓板的另一端供人踩踏或者卷揚,從而使鑽頭反覆上提、下頓,產生衝擊運動。

 井架是用來提、撈、吊、升的支架,它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四腿塔式的,一種和“a”式很相似。

 井架的頂部橫梁上裝有木輪,也就是所謂的天車。

 他們利用灌水來清除井下鑿碎的泥土或岩屑的汲土筒或汲取井中液體的汲鹵筒,就是由穿過天車木輪的繩索來實現提升、下降運動的。

 頓鑽鑽井技術由於采用了機械,與人力直接挖掘井相比,具有省力、鑽進度快以及能夠鑽鑿較深的井等優點,所以先前稱它為鑽井史上的一次重大創新。

 後來,他們又在開鑿鹵水井中開始使用立軸式的大絞盤車,也就是一種立軸式硬木滾筒。

 絞盤車上的滾筒上可供纏繞較長的繩索這種供提撈汲土筒或汲鹵筒用的繩索,一端固定在滾筒上,另一端穿過井架頂部的天車木輪而將懸掛的兩種竹筒下入井內,這樣之後,他們清除泥土、岩屑和汲取鹵水的深度都大大增加。

 所以在大宋時期就打出三百米的深井真不算啥。

 但是,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一個是它的工作時間要長的。

 打一口過百丈的井,也就三百米吧,用上三五年是正常的,再深一點,就算用上十年也是正常的……這是一種巨大的投資,而且具有冒險性。

 第二個就是開鑿過程費人工啊,還有畜力。

 想想吧,過三丈的立軸式的大絞盤車無論是靠人工還是畜力來驅動,累極了啊。

 井深了,而且以前沒有鋼絲繩,用的是竹篾繩……因此那篾索斷落,鑽頭失落,井壁坍塌使鑽頭被卡死等,事故是常常生的。

 第三個就是開鑿結果的準確度問題。

 投資巨大,浪費人工開鑿了好多年後,但是結果一無所獲……這都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有點能力的大工匠都是極其高傲的,輕易請不到。

 針對這些難度,王德主家做了相應的改進。

 他把筒套管都改成了鑄鐵式,這樣,筒套實現了標準化建設,它們的直徑相同,而且接口處都是同一標準,不用費力密封。

 井架也實現了有縫鋼管化,不僅更為堅固而且裝卸方便快捷。

 他們的頓鑽鑽頭由於使用了中碳鋼, 在重量和堅硬度上都遠這個時空的水平,特別是由於采用了那面世界頓鑽鑽頭的外形,因而更有利於衝擊。

 王德主家專門加工的鋼絲繩讓那些開鑿鹵水井的大工匠又驚又喜,他們都

 是多年的工匠了,都有過開鑿的經歷,所以非常明白鋼絲繩對打井的幫助。

 一個鑿井大工匠好奇地問到:“王主家,這鋼絲繩是如何做到又堅實又柔韌?!”

 王德主家說:“淬火好一些就可以了……”

 那個鑿井大工匠當時撫摸著轉動自如的直徑有十米的立軸式大絞盤車感歎地說:“我等若是早有這樣的利器,就是千丈之深也不在話下了……”

 王德主家笑了,說:“用不到那樣深,有生之年吧,百丈深就夠用了……”

 很多年以後,王德主家現自己當年說的是過頭話,那時,他們不得不向著千丈深進軍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