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內。
亂做一團。
到處都是大兵穿梭其間。
商家休了市,大戶罷了宴,龜縮於家中,生怕惹禍上身。
百姓們亦被來往的軍士呵斥,令其皆關門閉窗,莫敢出門。
時有一女童,哭鬧於坊市之間,看到來來往往的的軍戶,卻找不到自己的娘親。
軍士們多有路過,但有見此女童者,隻是一掃而過,軍命在身,卻不曾片刻停留。
女童哭著到處亂跑,而一名騎馬的小兵正朝這邊奔來,眼瞅著就要從女童身上踏過。
小兵趕緊勒住韁繩,止住戰馬,戰馬嘶鳴了一聲仰天長嗥。
落下的馬蹄眼看著就要踏到女童身上,小兵心道遭了,軍中三令五申不得傷害百姓,這女娃要是死在自己手裡,回頭肯定不好解釋。
就在女童跌倒在地無力逃脫的時候,一個人提著衣服快跑過來,千鈞一發之際救下了那名女童。
救人之後,那人急忙安撫著驚慌失措的女童。
騎馬的小兵松了一口氣,想要對那個人道謝,卻驚愕於那人的穿著。
只見他是須發半白的老者,約四五十的年紀,身著大紅色的寬大官袍,官袍上的補子繡的是一栩栩如生的孔雀。
如果是朱慈來評判那隻孔雀,絕不會用栩栩如生來形容,按照後世的眼光……應該是q版的孔雀才對。
小兵吞了吞口水。
他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呆子。
用衣服顏色區分對方身份的常識還是有的。
紅色……乃是朝中大佬的顏色。
孔雀……則是三品文官。
乖乖……這有條大魚,竟然明目張膽的在街上活蹦亂跳,他們京營的人早就瘋了,也不怕被抓了砍了?
小兵在想,這條大魚自己吃不吃的掉。腰間的軍刀已經握在手中。
一副一言不合就開乾的態勢。
“你是何人?報上名來!”
要是以前,軍戶們還有些畏懼這些朝廷大員,但現在不一樣了,看到這麽多朝臣跟小雞一樣被抓起來。
小兵絲毫不虛眼前的大佬。
“混帳!身為京營軍戶,本應奉公守法,拱衛朝廷!奈何從賊?荼毒百姓!”
孟兆祥橫眉冷目,對著小兵厲聲呵道。
朝堂之上,便聽聞京城異變。
按照駱養性的說法,太子三言兩語便讓京營的人對其唯命是從。
說起來,孟兆祥在刑部做了這麽久,自詡也有些辯才。
如今京城遭遇太子兵禍,他實在不能袖手旁觀。
既然太子能以言語蠱惑京營,孟兆祥就尋思著也以言語駁斥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令其迷途知返,改過自新,羞愧罷手。
等到太子承認錯誤,他在聖上面前再為太子開脫一番,從輕發落,這樣不就解決了麽,皆大歡喜,豈不美哉。
想到這裡,孟兆祥便是一幅舍我其誰的態度,雖然京城已經大亂,但他自認為行的正,做的端,凜然不懼。
不過,他卻忘了一副俗語,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那個小兵聽著孟兆祥的話,不知道該怎麽接。
臉色紅一陣,白一陣的。
不知道怎麽接就不接了。
小兵跳下馬來,拿著繩子,拿著刀就想把這個恬燥的大官給綁了。
孟兆祥見對方不理自己,直接準備動手,知道再說下去也無意義。
他想見太子,隻有與太子相見,
並當面駁斥才有可能阻止京城局勢的惡化。 小兵走了過來,孟兆祥坦然的將自己的官袍卷起。
“不勞你動手。”搶過繩子自縛其身。
小兵還是挺佩服孟兆祥的氣度的,別的大官被綁的時候,有幾個都嚇尿了。
這人居然一點都不怕。
心下也沒為難孟兆祥,下了馬,左手牽馬,右手牽著孟兆祥朝著菜市口而去。
至於那個找不到娘親的女童,見孟兆祥和善,沒了去處的她,哭著鼻子跟在孟兆祥後面。
孟兆祥身著紅袍。很是顯眼,穿梭於城間的軍士許多人感到好奇。
小兵總會憨厚的解釋道。“這我捉的,大官!”
每每有軍士投來羨慕的眼神,小兵會很滿足。
按照太子爺事先的承諾,但凡抓到遁逃的貪官家眷賞銀一兩,抓到遁逃的官員本人,則按品級賞銀,像這種三品文官,可是足足值五十兩銀子。
這哪裡是大官啊,分明就是移動的ATM。
消息不脛而走。
很快,作為朱慈親信的張慶臻趕了過來。
但看到被綁著的是孟兆祥時,張慶臻臉色有些不太好看,孟兆祥可是太子名單上的人。
也就是說他並不是“貪官”,剛才孟兆祥家已經被軍士圍過一遍,後來確認是名單中人後才放過,解了圍。
怎麽這廝不好好呆著,又跑出來浪?
趕緊對小兵吩咐道。“此人非貪腐,速松綁。”
小兵聽到這條大魚竟然不是貪官,頓時有些失望,但也沒辦法,隻能為其松綁。
孟兆祥其實心裡也有很大的疑惑。
聽家裡人說,附近的官宦家室基本都遭了殃,唯獨他們家幸免於難。
現在看到張慶臻又不打算動他, 難道真的和太子的旗號一樣,隻誅貪官麽?
可那些官員們雖然有很多貪腐,但這也不應該是太子該做的事情,凡是都要講個理。
按照道理來說,應該將貪腐官員上報刑部,根據官員官職大小,會同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審理。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太子這麽亂來,豈不亂了套?
雖然聽到太子並沒有動他的意思,但孟兆祥仍然太子的行為是謀反。
勢必要將京城局勢撥亂反正。
正色的面對著張慶臻。
“汝乃是食皇糧的勳貴,竟也從太子禍亂京師,可對的起聖上?!對的起汝的列祖列宗?!”
張慶臻卻也不是小兵,他雖然是武官,但也是念過書的人。
聽到孟兆祥的呵斥,張慶臻回道。“奸臣當道,意欲降賊殺君,某人身為國勳,自當為聖上斬奸除賊,如何對不起聖上?對不起祖宗?”
“何以為證?”孟兆祥質問道。
證據?顯然沒有,一切都是靠著太子的一面之辭,將朝臣的罪惡無限放大,以至於張慶臻三人自願為朱慈效力。
現在孟兆祥一問,張慶臻當然拿不出所謂的證據。
見張慶臻啞口,孟兆祥繼續道。“汝欲效宣宗之王斌乎?”
孟兆祥引用古例,張慶臻聞之,原本堅定從太子的心隱隱有所動搖。
看到張慶臻的表情,孟兆祥感覺有戲,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說服了張慶臻,接著再說服太子,靠著一張利嘴平叛亂,這功績必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