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兩大原因,才讓華楓感覺對鏢局眾人,很是虧欠,才認為大宴一日,狂歡三天很有必要。
師徒兩人,當真是頗為默契。
事實證明,龍世塵此舉,效果極為明顯。
整個鏢局的士氣,很快提到提振。
苟不理等九人,見主子華楓終於回轉,無聊走鏢的日子即將擺脫,也是心花怒放。不由自主泛起的微笑,在不知不覺間代替了陰沉。
至於龍世塵、薑守信、黃龍壽、白龍禧、孫有福、吳匯武等人,更是心氣十足。
因為,華楓這個主心骨終於回歸。
……
三日間,華楓也是心無旁騖,只顧與眾人同飲同歡。
他也需要徹底調整一次。
畢竟,自從集體大婚之後,自從參軍入伍以來,他就再也沒有徹底放松過。
身心都宛如上緊的發條,處於時刻不停的運轉之中。
戰事間隙,也是抓緊時間習練武功,感悟武道。
而三日後,又將緊鑼密鼓的展開工作。等待他的,又將是無休無止的思慮。
……
華楓如此,其他人當然更加毫無顧慮。
尤其是心情舒暢之極的龍世塵,宛如老頑童一般,整日樂呵呵的東拚一碗酒、西猜一會拳,玩得不亦樂乎。
他從未想到,此生竟然還有如此快活之時。
他也清楚,三日之後,忙碌就會再度來襲。
再想像這般逍遙愜意,實屬異想天開。
因此,“人生得意須盡歡”這句名言,被此刻的龍世塵展現得淋漓盡致!
……
華楓深知肩上責任之重,並未過多沉迷於師徒之情。
大宴一日,休整三天之後。
華楓立即組織各方主要人物,召開了碰頭會議。
會議主要有兩項議程。
其一,了解當前“華大聯盟”的生存環境、發展態勢。
當聽得洪門已打著“華大聯盟”的旗號,舉華東一帶所有聯盟內勢力,公然抗清時,任勇、薑楠楠、孟青青三人,不由興奮的一拍大腿,差點大笑三聲。
哈哈,還愁從此無事可做呢,沒想到又有仗可打!
這洪副盟主真是好人一枚啊!
……
清軍投入的兵力雖然不多,僅有五萬,但作戰素養極高。而且擁有大炮數十門,騎兵八千人,因此戰鬥力極強。
在清軍名將李成棟率領下,很快對朱洪竺的“華大聯盟”,形成了擠壓態勢。
此時,朱洪竺的“華大聯盟”約有兩萬之眾。
相較普通兵卒而言,單打獨鬥自然不在話下,但論集團作戰,卻遠遠不如。
畢竟,剛剛組建不久的他們,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因此,在強大的清軍面前,朱洪竺的“華大聯盟”只能節節敗退,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
損兵折將不說,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
如果沒有外力支援,朱洪竺的“華大聯盟”最終只有敗亡一途。
陳近南情急之下,也想過“斬首行動”,打算直接派高手暗中斬殺李成棟,從而讓清軍群龍無首,再分而擊之。
然而,幾次刺殺行動,都以失敗告終,而且還失陷了數名一流好手,連天地會舵主陳飛成都差點失手被擒。
清軍中雖沒有絕頂高手,但一流高手卻有數人,二流高手更是有數十人之多,而且防衛甚嚴。
一旦被拖住,極難脫身。
……
其二,商議下步打算。
得知這些情況之後,華楓的眉頭越鎖越緊。
別看在他主導下三戰連勝,但他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清軍之難纏。
之前的三戰,
都是叢林伏擊戰,可選擇的戰術手段極其豐富,甚為靈活。而如今,卻是華楓從未經歷的城鎮攻防戰。
最讓他憂慮的是,並不是又將進入殘酷的戰場拚殺,而是生活在戰圈附近的黎民百姓。
因為城鎮戰與叢林戰不同,勢必生靈塗炭,殃及池魚。
……
見死不救?
顯然不可能。
別說洪門、九華劍派、普陀“三洞”等勢力,是“華大聯盟”的重要力量,就算是素不相識,在民族大義面前,華楓也不可能坐視不管。
其實,華南武林界早就想前往救之,但卻被德高望重的龍世塵的生生攔下。
理由是,華楓回歸之期已然不久,等他回來再做定奪。畢竟,他才是“華大聯盟”之主。
事實證明,龍世塵委實有先見之明。
不過短短一月時間,華楓果然回歸鏢局。
龍世塵也並非有未可先知之能,他只不過從清軍對華東的大勢進攻,對永歷帝步步進逼中揣度:北伐義軍必定已然失敗,華楓定當無功而返。
……
龍世塵此舉,讓華楓大感詫異,之前他還擔心嫉惡如仇的恩師, 會親自率眾殺敵。
如今看來,確實小看了龍世塵。
不僅僅華楓如此,絕大多數武林人物,對龍世塵的重視程度都不夠。
“武林狂人”之名,豈是虛妄?
他雖然狂放,卻心思卻細膩之極。
這點,從他之前處事的點點滴滴,從他能在眾多仇敵的追殺之下活到現在,即可知端倪。
……
救援,當然無可置疑。
但如何相救?
必須得全盤考慮、認真思量。
畢竟他們投入戰場之後,身後再任何力量無支援。
因此,必須找到最佳途徑。
力爭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
現在擺在華楓面前的措施,主要有兩條:一是長驅直入;二是旁敲側擊。
如何選擇?
……
兩種救援措施,各有優勢,各有所長。
同時,也都存在缺陷。
先說救援措施之一:長驅直入。
其最大的優勢是:氣勢磅礴,鼓舞鬥志,威懾敵膽。
以華楓等人之力,完全可以形成一把鋒利的尖刀,一路劈波斬浪,直插清軍心臟,與朱洪竺一部實現勝利會師。
如此,氣勢足、鬥志旺、敵震惶,這三個方面倒是可以輕易實現,但之後呢?
長驅直入時,披荊斬棘,確實爽快!
不過這個爽快,恐怕得用極其慘重代價來買單。
……
清軍當然希望如此。
因為,這樣一來,其外圍再無威脅。
無須再分兵對付援軍,只須將聚集一處之敵重重圍困,慢慢磨殺,即可達到蕩平華東匪軍之戰略目的。